讓城市不負好春光

2024年4月2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最近,有兩件事成為春日標配,讓一眾網友踏上尋覓春天的路途。

一個是賞花。隨着各地賞花地圖紛紛出爐,各大文旅平台關於「賞花」的搜索量激增,除了漫步花間拍照打卡,漢服展演、鄉村旅遊等「賞花經濟」也隨之火熱起來。

一個是逛公園。「在公園待上20分鍾,就會感到快樂。」「公園20分鍾理論」的流行,讓逛公園成為年輕人休閒放鬆的重要方式,正如網友所說,在公園發呆,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賞花和逛公園,其實有共通之處,本質上都是一種身心的放鬆。當然,賞花,遠不止於賞花;逛公園,也不只有發呆而已。人們日益旺盛的精神需求,也激發了多元的消費需求,催生出各式各樣的產品供給,讓城市生活在這個春天有了更多打開方式。露營、徒步、騎行等休閒活動出圈,帶動帳篷、自行車等產品訂單暴漲;近郊遊、鄉村游、周邊游等旅行線路的興起,激活了文旅市場的「一池春水」;花朝節、文化旅遊節等文化載體的豐富,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活化煥新。

逐漸延長的產業鏈,不斷涌現的新業態,體驗感十足的新場景,映照着春天勃勃的生機、活力與希望,構建起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生活之間新的連接。

有人說,當城市開始寫詩,人類才能遣詞造句。在高效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需要一些精細化治理的筆觸,從居民需求出發,延伸至人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勾勒出群眾家門口的幸福半徑;也需要一些將心比心的服務,保障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城市承載起更多情感與精神寄託。

比如,面對人們逛公園的需求,口袋公園的密度夠不夠,距離家和辦公樓近不近?面對鄉村旅遊的發展,城市到鄉村的道路方不方便,城市輻射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強不強?說到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城市建設、服務、治理等多方面本領的綜合考驗。

公園和賞花,可及才能可感。當我們在城市生活中聽聞到鳥鳴花香、看得見「詩與遠方」,才能激起更多投身城市建設的熱情與信心,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城市風景線,讓每一個季節都能「好花常開、好景常在」。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嶽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