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放屁和總不放屁,哪個更危險?大便「1天1次」一定比「3天1次」健康嗎?

2024年4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閱讀前還請放下手中的食物,別怪養生君沒提醒~

俗話說「人有三急」:屁急、尿急和便急。

但你知道嗎?看似不雅的屎、尿、屁,其實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身體的「晴雨表」。

經常放屁 VS 總不放屁

放屁,絕對是個頭號社死行為,尤其是在電梯、地鐵、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如果一不小心釋放了這項技能,場面相當尷尬。

那麼,放屁和不放屁,到底哪個比較健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源頭抓起。

屁,其實是我們腸道中的氣體。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腸道里為什麼會有氣體呢?這些氣體主要來自於2個方面:

一方面,在吃飯、喝水等吞咽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吞入空氣,這些空氣一部分進入胃中引起打嗝,還有一部分則進入腸道形成腸氣。

另一方面,腸道里的正常菌群在發酵、分解各類食物殘渣的時候,也會產生一部分氣體。

圖源:壹圖網

而當這些氣體隨着腸蠕動向下運行,並由肛門排出,就產生了屁。在肛門括約肌的作用下,有時還會製造出讓人「臉紅」的響聲。所以,如果你覺得說「放屁」太過粗俗,也可以優雅地把它稱為「肛門排氣」。

放屁是排出身體里的「廢氣」,所以一般並不會有什麼大礙,而不放屁反而很可能是胃腸道出了問題。

一個人每天通常會放6-20個屁,釋放500-1500ml的氣體,相當於1到3瓶礦泉水。但具體的次數因人而異,沒有什麼統一的標准,不會少到不放,也不會多得離譜。

健康信號:

01屁多

「細嚼慢咽」、「食不言寢不語」是有一定道理的,吞進過多空氣,如吃飯太快、邊吃邊聊或迎風進餐都會讓屁變多,而紅薯、黃豆、捲心菜之類的產氣食物吃多了就更是如此。

此外,如果有胃腸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統疾病,也會導致放屁不斷。

02屁少

「屁事」多了不好,少了就更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經常久坐、缺乏運動,都會讓腸道蠕動減慢,這時即使腸道里有很多氣體,也沒辦法排出體外。

另外,腸粘連腸扭轉或消化道腫瘤等引起的腸梗阻,也會讓人無屁可放,只能憋在身體里。

03屁臭

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會讓屁變臭,但如果排除了飲食的影響,還是長期放臭屁,那就得注意了。

尤其是臭雞蛋味和腥臭味的屁,可能和胃腸炎、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惡性腫瘤有關,趕緊到醫院檢查一下。

一喝就想尿 VS 多喝也不尿

血液在腎髒的作用下,形成尿液。一旦水多了,身體就會通知腎髒排水,尿也就來了。

水變成尿液,一般需要30-45分鍾,但尿液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反應的時間並不一樣,有的人快一些,只需要6-8分鍾,有的人慢一些,則可能需要120分鍾左右。

圖源:壹圖網

所以,一喝水就想尿尿和多喝了也沒有尿意都是正常的,一般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受到3個因素的影響——

01出汗多少

在運動或者天氣較熱的時候,出汗比較多,水分更多的是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出汗多了,排尿自然就少了。

02膀胱大小

尿液在排出體外前,會先儲藏在膀胱中,所以喝同量的水,膀胱越小的人,就越容易產生尿意。

03膀胱括約肌松緊

這就是考驗忍耐力的時候了,膀胱括約肌的收縮能力越強,就越容易憋住尿意,相對於括約肌較為鬆弛的人來說,顯得沒那麼着急上廁所。

當然,憋尿可不是什麼好習慣,早改早好哦~

健康信號:

如果尿液中有大量泡沫,且泡沫幾個小時都沒有消散,說明尿液中蛋白質的含量過高,腎功能有可能下降了。

如果尿液變紅,則可能是尿路感染、外傷、結石或其他腎髒疾病所引起的血尿。當然,也或許是吃多了紅心火龍果甜菜根等紅色素食物,尿液單純變紅而已。

1天一次大便 VS3天一次大便

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後,剩餘的殘渣就被運到了大腸,並在這里變成糞便,再加上大腸運動和排便反射,一坨熱騰的粑粑就新鮮出爐了。

便便是人體代謝的「廢物」,如果長期積在腸道里,不能及時排出,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那麼,同樣是一日三餐,為什麼有的人可以1天拉一次,有的人卻只能3天拉一次,究竟哪個更健康呢?

圖源:壹圖網

在一些人看來,每天都拉消化更好,身體也更好,以至於一天不拉就慌得很。還有些人更講究,連排便的時間都有說法,認為早上起床後排便最為健康。

我們的腸道不是過山車,從進食到排便,一般需要1-2天的「磨煉」。而實際上,排便的次數,還和每個人的體質、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密不可分。

有的人胃腸蠕動快,食物從頭到尾的速度也比較快,可以1天一次大便。

有的人飯量不太大,沒有那麼多的食物殘渣,就可能3天一次大便。

不管是每天拉一次還是3天拉一次,也不管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只要感覺來了,就是排便的最佳時間。與其過度關心時間和次數,不如更多關注排便規律和便便性狀。

健康信號:

參照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便便可以分為以下7類:

圖源:壹圖網

其中,第3和第4種類型是我們的「理想型」便便,第1和第2種有可能是便秘,第5到第7種則可能是拉肚子了。

偶爾出現便秘或腹瀉,一般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即可恢復。但如果問題嚴重,一定要及時求醫,不要想當然地胡亂使用瀉藥或抗生素等。

根據世衛癌症研究機構2021年發布的數據,結直腸癌是全球新增病例最多的癌症之一,且死亡率排名第二。

相比於胃癌肝癌,大腸癌經常被人們忽視,但便便的這3個變化,可能就是大腸在求救:

① 排便變得不規律,突然持續腹瀉或便秘,甚至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便血,便便帶血,且持續一周以上、情況反復;

③ 便便突然變細,平時比較粗的便便甚至變得和鉛筆一樣細。

(健康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