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專家打開朱元璋第10子的陵墓,拍下了他遺體的照片

2024年4月7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這是1970年至1971年期間,對朱元璋第10子朱檀陵寢發掘後所拍攝的照片,墓主即明朝第一代魯王,諡號「荒」——沒錯,就是荒誕的荒。正因為如此,人們普遍認為明太祖生前對這位不滿20歲就去世的兒子十分厭惡,所以才會上這麼個諡號。

然而隨着考古工作的推進,專家們卻發現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情感要復雜得多。

首先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位王爺的生平。

魯荒王朱檀,寧妃郭氏之子,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比大哥朱標小15歲左右,比四哥朱棣(即永樂帝)小近10歲。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十七日生,未滿兩個月便被封為魯王,建國於兗州府,在今山東省境內,十五年後就藩。

根據《明史》等文記載,朱檀生前「好文禮士,善詩歌」,頗有一代賢王的風范;其母親寧妃郭氏也曾被明太祖寵幸,一度「攝六宮事」。而朱檀長大後,又迎娶了朱元璋曾經的恩人、晚年難得善終未被清算的開國功臣湯和的次女。

毫不夸張地說,朱檀的人生是有着一手好牌的,結果卻被他打得稀爛。

長大後,朱檀不知為何喜歡上了神仙方士之術,整日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結果因為「餌金石藥」(服食金丹)而導致化學中毒,以至於「毒發傷目」、眼睛受損,最終在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2日)薨逝,是明朝第一位去世的親王。

朱檀去世前,朱元璋便已經很討厭他(「帝惡之」),但白發人送黑發人,何嘗不令其痛苦?

朱檀去世後,朱元璋雖然為其定了個相當糟糕的諡號,但仍然舉辦了一個極其隆重的葬禮,陪葬物品也非常奢華,最終朱檀的陵寢被定在今山東省鄒城市的九龍山麓,規模極其龐大,而且非常幸運地躲開了戰亂與盜墓的破壞,直到1969年才因為一次意外重見天日。

不久後,專家對陵墓進行發掘,隨後看到了無數奇珍異寶,以及魯荒王的「真身」。

由於保存完好,所以魯荒王的陵墓有着極高的科考價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從中出土的九旒冠,這是目前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物,至於另一件文物性質的「真品」已經是20世紀初袁世凱稱帝時設計的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光是這個便已經價值連城了。

此外,朱元璋向來反對喪葬奢華、「勿用金玉」,但朱檀墓卻充滿金玉,足見父親多麼重視!

但遺憾的是,魯王墓中並沒有發現朱檀的墓誌,即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等,這也成為了千古之謎。按理說該陵墓並未被盜,而墓誌又向來容易保存,不知為何卻沒有。對此有人猜測:或許是老父親直到去世,也沒有想好如何給這個早逝的兒子「蓋棺定論」?

真相恐怕永遠都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