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咋還不信中醫18:用事實來說話

2024年4月7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這個系列的主旨是勸說大家相信中醫 ,前面說了半天關於「氣、脈」的本質是人體的共振,全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假把式 」,還是說幾個例子,「用事實來說話」,會更有說服力 。


一,劉寶義的「古脈法」

這個系列裡的好多觀點得益於劉寶義先生的啟發,他是脈診高手、也是《傷寒論》大家,這在我們醫院是路人皆知的事。先說一件小事:

醫院開業之初,千頭萬緒,忙碌中不免有人身體出現陰陽失衡。某一天,一位護士長找劉主任摸脈,果然發現她的脈偏大了,右脈大於左脈,是典型的太陰狀態,於是劉主任信心滿滿地大筆一揮,開出了《傷寒論》中的經方「桂枝湯」。

結果兩天後,護士長感覺更不舒服了。再次找劉主任脈診,感覺應該沒有問題呀!正疑惑間,護士長不經意說一句話:「我的心髒和別人不一樣,是在右邊」,劉主任恍然大悟,原來是很少見的「鏡面人」,內髒反位,和別人正相反,那麼判斷陰陽狀態的時候,也要反過來想,並不是太陰脈,應該少陽,需要服用「小柴胡湯」。果然,藥到症消。

此非傳說 和演義,乃身邊之事也。關注這個公眾號的人有好多是同事,料我也不敢為了博眼球,額外添加佐料,沒有這個嗜好,也缺少動機。或許再過若干年,這件事就如同扁鵲救治虢太子一樣,成為一段醫史佳話。

在這里提到的「桂枝湯」和「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最為經典的「經方」,在《輔行訣》中分別歸屬「陰旦湯」和「陽旦湯」。尤其是「桂枝湯」,乃天下第一經方。「一付桂枝湯,半部《傷寒論》」,弄懂了桂枝湯的組方原理,《傷寒論》的思路基本也就清楚了。

這種判斷人體陰陽的原理是什麼呢?

劉寶義先生用的是一種近乎失傳的古脈法,見《黃帝內經,靈樞,禁服篇》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即右手的脈是「寸口脈」,代表陰,是發散的力量。左手的是「人迎脈」,代表陽,是守的力量。

這和教科書上的定義不一樣,書本上說「發散的,向上的,明亮的,熱烈的」,就定義為「陽」,這樣想就亂套了。真正陽氣旺的小孩子身上是涼絲絲的,陽氣虛的孩子才好出汗呢!

這位護士長由於是極為少見的內髒反轉,「人迎」和「寸口」的位置和別人正相反 ,所以劉主任就把「少陽脈」判斷為「太陰脈」了。說明脈的特點是與解剖有關聯的。這在前面第13期中也講過,但並不詳細,上次提供的那個圖也不夠形象,現在結合這種脈診法,再解釋一遍。

正常人,心髒射出來的血向上沖向主動脈弓,再迅速折向下,在血管中產生一個振動搏。這是本系列共振理論的基礎。

這是一例真實的主動脈弓的造影圖像,顯示血液進入左右上肢的過程是有區別的。

劃重點了:

右側胳膊的動脈是在這個迴旋弓之前分支出來的,並不含有這個共振能量,或者含量較少。而左胳膊的動脈,經過主動脈弓的迴旋,就多出了這個共振能量。所以,兩側脈搏就有了區別。脈診的所有玄機皆源於此。

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滕野先生》中寫過一件事,他在日本學醫的時候,為了好看,把一根血管的位置做了改動,他的老師滕野先生治學嚴謹,給予了糾正,而當時的魯迅還很不服氣,心裡想:「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後來的魯迅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很為自己的傲氣而後悔。我懷疑當時魯迅有可能就是為了好看,就把頭臂干和左鎖骨下動脈畫得對稱了。這可是大錯特錯,萬萬不可的。)

下面這個模擬圖就不太合理,是不是魯迅當年也是這麼畫的?

即使是象上圖這種不太合理的結構,左右兩側的動脈中的共振能量也是有區別的。

右胳膊動脈中缺少共振能量,大致可以理解為代表血容量的多少,是「寸口脈」,對應「肺、脾、命門」。如果強了,就是太陰脈;

而左側的脈搏中共振能量越強,則守得越緊,陽氣越旺。是「人迎脈」,對應「心、肝、腎」。

黃帝內經》中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左為寸口,右為人迎),「外者為陽,內者為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知道了這個解剖關系,這些話就不難理解了。

(上圖摘自劉寶義著《明於陰陽》(2006年)一書。

劉寶義先生摸脈的標准動作就是兩側同時摸,通過對比,判斷一個人的陰陽狀態,具體的SOP,在《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也給出了標准:

陽病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陰病: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結論:

寸口強了,代表陰盛。人迎強了,代表陽盛。先分陰陽 ,是最為粗略的分法,我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在此基礎上,根據強弱倍數,再分少陽,太陽,陽明,以及厥陰,少陰,太陰。

能分出這六經的人,就是一種大神級的存在了,令我輩「景行行止,心嚮往之」。每一種狀態,都有相對應的經方,這就是六經辯證體系, 但前提是先分明白了。好比一群人,先分男女,如果還有能力,再分出老年,中年,青年。

黃帝的教誨中,還有一句: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

在春夏季節,左脈略大,秋冬時,右脈略大,這是正常人的狀態。不同的季節,正常人的脈是不一樣的。即春脈微弦謂之平」。春天的脈略呈少陽狀態,是正常的。如果冬天摸到左脈弦,則是病態了。

二、「小柴胡湯事件」

再說一個反面的例子:日本「小柴胡湯事件」,是怎麼回事?

如果是因為遇到「鏡面人」,出現判斷失誤,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不加辯證,盲目地推廣應用經方,就要出問題。

例如:小柴胡湯,如果是陽盛之脈,還可能對症,如果是陰盛之脈,就是起反作用了。

那麼有誰會干出這種犯渾的事?你別不信,30年前日本人就干過這種事。

上世紀70-90年代,日本有一個公司把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名方「小柴胡湯」製成了顆粒劑,成了治療慢性肝病的靈丹妙藥。後來其適應症不斷擴大,到了90年代,開始對於肺炎慢性胃腸炎也推廣應用小柴胡顆粒。結果在五年的時間里,出現了188例肺纖維化病人,死亡22人。具體過程可百度了解。

但為什麼會導致肺纖維化?有好多解釋,但都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

是不是可以這樣考慮:小柴胡湯是用以治療少陽病症的,病人表現為「往來寒熱,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如果是陽明脈,或者是太陰脈,需要瀉法的時候,還在用小柴胡湯的補法,提升陽氣,促進肝氣的上升,當然要出問題。尤其是長時間的應用,很可能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導致肺纖維化的發生。這就是不行八綱辯證,如同喝咖啡一樣推廣中藥顆粒的後果。

或許日本人到現在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沒有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用藥,就是「偽中醫」,即是「廢醫存藥」,這股妖風在100年前的中國很是盛行,可悲的是,我們當今仍有人對「廢醫存藥」趨之若鶩。那麼「廢醫存藥」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呢?

大約100年前,著名的學者余雲岫從日本學成回國,他早年熟讀中醫典籍,後在日本研習西醫,可謂中西醫貫通,認為「如不消滅中醫,不但妨礙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國際地位的遷善也無從談起」。於是高舉反中醫的大旗,起草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竟獲得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通過。幾年前央視播出的《老中醫》中還有這個情節)。這種內行人反對起中醫來,殺傷力太大了,這和梁啟超、陳獨秀這些外行人反中醫不一樣。余雲岫的一些觀點把中醫一度撞擊得支離破碎,影響力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散去。但余雲岫在晚年,耗盡精力,出版了《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一書,對中醫病名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骨子裡對中醫還是有感情的。

當時,有人提出「廢醫存藥」,就是拋棄中醫理論,不需要辯證,只留下藥材來應用。真若如此,只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小柴胡湯事件」。

「用藥如用兵,用兵如下棋」。《黃帝內經》就相當於象棋古譜《橘中秘》,是指導思想,而中草藥,只不過是一個個棋子而已。不會棋譜,守着一堆棋子有什麼用!打仗也是如此,不講戰術,光有士兵有什麼用?提倡「廢醫存藥」的人就是這麼糊塗。

一台發動機壞了,換個零件不值錢,但知道要換哪個,最為關鍵;藥不值錢,知道如何配伍,何人適合用,這是最寶貴的。西瓜和芝麻要分清了。

通過劉寶義先生的一段脈診佳話,和日本當年的「小柴胡湯事件」,你對平脈診病還會存疑嗎?你咋還不相信中醫?

不知不覺中,這期的篇幅又很長了,下期再匯總吧。

這一期特意請劉寶義先生校正過,以防曲解經典。在此致謝!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

王光強 2024.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