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歷史抹黑諸葛亮,還能擁有200萬粉絲?快別誤人子弟了!

2024年4月10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歷史對他(諸葛亮)的評價是為了奪兵權」

「諸葛亮不到一米七,嘿嘿的」

「他(諸葛亮)長得也不帥,黑黑得很猥瑣」

如果不是這段視頻被人拍下來發在網上,視頻中的人還自稱「楊老師」,可能很難想象這真的是一名教師在講台上,對着渴求知識的學生說出來的話。

發布這個視頻的老師賬號,曾經還在某平台擁有超過200萬的粉絲。

不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人對這名「楊老師」的話鄙薄非常。畢竟在晉人撰寫的、以魏作為正面角色的《三國志》中,對諸葛武侯的描寫都是「身長八尺」,全文更是無一字指摘批判。

文中提到的「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意思是此人長得高大偉岸,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非常與眾不同。可以理解為出類拔萃,思想獨特,應該不能聯想到,容貌猥瑣,跟當代的人長相差異很大吧!如果是這樣,大可不必用「偉」,可以用「猥」。

要知道,西晉皇帝的祖宗司馬懿一生中敗得最慘的幾仗都是被諸葛亮打的,哪怕是這樣《三國志》都說不出諸葛亮的壞話。

更不要說,蜀中從兩任蜀漢政權的皇帝,到後來的歷代大臣都對諸葛亮敬佩非常,如今的四川仍有多座武侯祠享後人香火。

難不成今人比起兩千多年前同時代的人,更知道諸葛亮的為人?

在課堂上信口開河,甚至丟臉丟到了網上的人,實在是不配「老師」二字。「楊老師」在該視頻火遍全網後疑似已經被開除。但是,互聯網上像她一樣的「老師」,卻始終存在着。

一、「戲說」與「胡說」的限度到底在哪兒?

數學、物理等理學科目多有標准答案,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但歷史、政治等偏文學的科目,往往就有人打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旗號,肆意按照自己的理解「戲說」歷史人物、時事政治。

有些影視劇作品對歷史的解讀,更是讓人看出一股「隨意」的味道。

你是懂流量,懂諸葛亮的

在從前,這些人最多也就在茶餘飯後,同家人、朋友吹吹牛就罷了。

但是,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

任誰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言論,每一種言論實際上都能被別人看到、被別人討論,這就給了這些「戲說」乃至「胡說」的言論發揚光大的土壤。

「戲說」並不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國演義》也是對《三國志》的一種戲說。

這種「戲說」遵循歷史脈絡,遵循基本史實,可能杜撰了部分人物對話和經歷,在大事上卻並不出錯,只是將歷史以一種更加文學性的方式展現出來。

而且人家的名字已經寫上了「演義」二字,聲明了自己是在戲說。

後生可畏啊!

絕大多數「戲說」歷史的人都沒有羅貫中的文筆,這並不影響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解讀歷史人物彼時彼刻的心境。

可怕的是,他們沒有羅貫中對歷史的尊重,更沒有扎實的歷史基礎作為自己「戲說」的依據,只憑着想象和對歷史人物粗淺的一點了解就敢大放厥詞。

這種人不是在「戲說」,而是在「胡說」。

就像那名說諸葛亮「為了奪兵權」的楊老師,沒有任何一本正史著作對諸葛亮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卻敢在課堂上公然造假,更像是詆毀。

如果學生們對老師保持了全然的信任,他們就會學到錯誤的歷史,錯過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蜀漢君臣赤誠相對的情景,從而錯失這份對理想主義的感動。

「胡說」歷史,可比「戲說」要輕松多了。

不需要考證的話,盡可以放飛想象力的翅膀,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放任這股風氣蔓延的話,諸葛亮都會被批判成奸臣,說不准再過幾年,岳飛會被污衊成奸人,秦檜反倒成了良相;

李世民興許成了昏君,朱祁鎮反倒成了一代明君。

試想,歷史若真的被如此「胡說」,是非黑白全部顛倒,史料古籍全都不遵守,那和忘了歷史有什麼區別?和沒有歷史有什麼區別?泱泱華夏的五千年文脈,不久相當於斷在今代了嗎?

諸葛亮此時有點想哭

因此,無論如何解讀歷史,哪怕是為了將枯燥的歷史說得有趣一些,也應當以尊重歷史為基本前提。

諸葛亮面對劉禪時或許可以笑着摸摸他的頭,劉備可以在白帝託孤時涕淚四流;

但諸葛亮絕不是有謀逆之心的奸相,劉備也絕不會在託孤之時還埋伏着刀斧手這就是「戲說」與「胡說」的限度。

二、「網紅」與「教學」之間可有平衡餘地?

教書育人,在傳統語境中一直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所謂「天地君親師」,「師」在儒家禮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是可以被祭祀的對象,也是學生一生都要尊重的對象。

而網紅,這個在互聯網時代才剛剛出現的職業,天然具有着娛樂屬性。

人們絕不會在想要學點什麼的時候去看網紅,只會在想要笑一笑,想要放鬆一下的時候去看網紅。

看起來,「網紅」與「教學」之間有着天然的矛盾。但現實是,有許多教師也在網絡上擁有不小的聲量,也成了「網紅」。

例如,講法律的羅翔老師,在某視頻平台上的粉絲量常年位居第一;講歷史的毛立平老師,全網同樣擁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而她本人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教授。

這讓我們不禁產生了思考:「網紅」和「教學」之間,是否真的是沖突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呢?或許,我們要從各位「網紅老師」的視頻中尋找答案。

以最富盛名的羅翔老師為例,他最早出名是因為他的法律科普視頻中有一個固定出場人物——張三

張三時而無惡不作,知法犯法;時而「客串」屍體,以各種方式被「殺害」。與其說出名的是羅老師,不如說,更出名的是「張三」。

時至今日,羅老師的視頻在某平台的播放量不過數十萬,過百萬視頻多與熱點時事相關,這與他三千多萬的粉絲體量極其不符,粉絲數僅有他十分之一的創作者也能比較輕易地達到同等的播放量。

這也就說明了,盛名如羅老師,他的視頻觀看者也只是粉絲中的一小部分人。

再看彈幕,很多人看羅老師的視頻是為了「法考」或者「下飯」。「法考」是功利性的目的,「下飯」則更出於娛樂性的目的。

那麼,羅老師的視頻到底是更偏重於「娛樂」還是更偏重於「教學」呢?相信每一位看客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互聯網本身就是浮躁的。

哪怕是盛行一時的「直播自習室」中,都有很多人並沒有辦法「雲學習」,將「直播自習室」當作「聊天室」來使用。

那麼,無論視頻本身的內容是比較「硬核」的知識,還是比較「軟」的娛樂信息,既然觀看者的目的是娛樂,它本身就已經沒有什麼「教學」意義了。

三、「好」與「壞」的評價標准到底是什麼?

當「楊老師」的視頻還沒有被封禁的時候,還有人在評論區說「如果當時我有一個這樣的老師就好了」

如今,在許多類似「楊老師」的「網紅老師」的評論區,這種話同樣屢見不鮮。

「網紅老師」和課堂上的普通老師們的區別在哪兒呢?

最關鍵的點在於,大部分「網紅老師」講的是零碎的知識點,而且會以一種盡量簡單、盡量娛樂的方式講出來。可能會用到舉例子,或者一些有趣的比喻等等。

那麼這種方式,適用於真正的學習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用舉例子的方式講知識點,並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這一知識點。因為無論是例子還是比喻,既有和知識點比較類似的地方,也有比較相悖的地方。

如果不是字斟句酌地講清楚,而是用例子、比喻快速地過掉知識點,很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

而且,知識是一個很明確的圖譜,無論理科文科都是如此。理科有基礎公理和由此推導出的定理,文科有思想、理論的發展脈絡。

從知識樹上隨便摘下一顆果子或許是甜的,但如果對整棵樹沒有了解,又如何知道自己摘下的究竟是哪個品種的果子,這棵樹的生長年限是多少,這類樹木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

在網上隨便刷到一個視頻、看到一段文字,發現其中有一個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點,或者一個自己也有些了解的歷史人物,對其評價一句「可嘆」或者「可惡」,是看客的做法。

而真正的學子,應當秉持着追根溯源的態度,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歷史盡可能地全部了解,再對其做出評判。

一名老師是「好」老師還是「壞」老師的評價是非常主觀的,但是主觀的評價卻並不應當是隨意的評價,正如每一個老師都不應當在講台上信口開河一樣。

老師的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他/她的責任是把知識點講清楚,將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子,而不是把知識趣味化、輕鬆化,讓學子們在哈哈一笑之後全無實際收獲。

「網紅老師」的出現,是互聯網時代的特色產物。他們有他們的價值,畢竟有些知識點哪怕是以娛樂的方式告知大眾,也有助於全社會對某一問題或現象認識能力的提升。

但是,將「網紅老師」當作真正的老師,並認為所有的老師都應當如此教學的認知,無疑是不符合實際的。

畢竟,在「楊老師」大言不慚地抹黑諸葛亮之前,她的兩百萬粉絲中的絕大多數,可能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面容姣好,有「老師」之稱的人,會如此不害臊地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