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脈診的八大要素和三大注意,附《脈診口訣》

2024年4月21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為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髒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髒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1)心是形成脈象的主要動力:①心髒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使氣血流布全身;②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③脈管自身彈性所產生的舒縮功能,也是產生脈搏的重要條件。

(2)氣血是形成脈象的基礎:①氣、血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②脈道必賴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虧,直接關繫到脈象的大小;血液的運行全賴於氣的推動,脈的壅遏營氣有賴於氣的固攝,心搏的強弱和節律亦賴氣的調節,因此,氣的作用對脈象的影響更為重大。

(3)髒腑協同是脈象正常的前提:①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肺與心,以及氣與血的功能聯系上;②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可裹護血液在脈道內運行而不溢出脈外;③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調節血量,又可使氣血調暢,經脈通利;④腎藏精,為元氣之根,是髒腑功能的動力源泉,亦是全身陰陽的根本。

最新版《脈診》

小王一早就來到謝老師的診所,等到謝老師有空了,小王請示老師後,問:"謝老師,我最近在學習中醫脈搏診斷,發現脈象的八大要素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感覺很難理解和把握。能否請老師給我詳細解釋一下這八大要素,尤其是脈位和至數?"

謝老師微微一笑,"當然可以,脈象的八大要素是中醫脈診的核心,你要好好掌握。我們從頭開始,首先是脈位。"

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中醫的「四診」是最基本的一個功夫,其中,最「神秘」的當屬「切診」,中醫在我們的手腕上把脈就能知道我們得了什麼病,身體近況似乎就被看透了。

脈象的第1大要素:脈位

謝老師小心翼翼地示範給小王看。"脈位,就是脈搏搏動顯現的部位的淺深。不同的脈位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身體狀況。"

小王認真地觀察着,他的眼神里充滿了好奇和敬佩。"謝老師,我懂了!"

脈象的第2大要素:脈數

謝老師微笑着點頭,"很好,小王,你已經掌握了脈位的基本概念。接下來,是至數。" 他又示範起來,"脈的至數,就是脈象速度的快慢。"

小王拿出筆記本,開始記下要點。"謝老師,下面的脈長、脈力、脈寬、流利度、緊張度和均勻度,您能給我詳細解釋一下嗎?"

脈象的第3大要素:脈長

謝老師點頭,"當然,這些要素同樣很重要。脈長指的是脈動應指的軸向范圍長短。如果脈長過長,可能是實證的表現,如果脈長過短,可能是虛證的表現。"

脈象的第4大要素:脈力

"脈力是指脈象的強弱," 他的手指輕輕按在桌子上,演示着脈搏的不同力度,"脈力過弱可能是氣虛,脈力過強可能是實證。"

小王專心聆聽,"那脈寬呢?"

脈象的第5大要素:脈寬

"脈寬指的是脈動應指的徑向范圍大小,也就是手指感覺到脈道的粗細。" 謝老師解釋道,"但要注意,它並不等同於血管的粗細。脈寬可以反映出血液循環的情況。"

脈象的第6大要素:流利度

"流利度是什麼意思呢?" 小王好奇地問。

"流利度是脈的流利通暢程度。" 謝老師拿起一根銀質的筆,在手掌心輕輕地滑動,"如果脈搏流利度差,可能是氣滯、痰濁等問題。"

脈象的第7大要素:緊張度

"緊張度是指什麼?" 小王繼續發問。

"緊張度是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 謝老師的手指輕輕按壓在桌面上,"緊張度過高可能是實證,過低可能是虛證。"

脈象的第8大要素:均勻度

"最後一個是均勻度,對嗎?" 小王總結道。

"沒錯,均勻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脈動節律是否均勻,也就是脈搏跳動是否有規律。二是脈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謝老師解釋道,"均勻的脈象通常是健康的表現,而不均勻的脈象可能暗示着疾病。"

小王滿臉感激地看着謝老師,"謝老師,您的解釋非常清晰,我現在明白了很多。"

脈位

脈位居中,不浮不沉

脈數

脈一息四至或五至

脈長

脈長短適中,不越本位

脈力

不強不弱

脈寬

脈大小適中

流利度

脈流利通暢

緊張度

脈應指有力而不失柔和

均勻度

節律均勻,力度、大小一致

診脈的三大注意

小王拿出一本筆記本,又問道:"老師,診脈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謝老師端坐在椅子上,抬頭看向窗外逐漸升起的太陽,深思片刻後說道:"診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清晨。《內經》記載,清晨是切脈的最佳時機。此時,人體未進食、未活動,內外環境相對安靜,氣血經脈受到的干擾較少,能更准確地反映身體狀況。"

第一注意,診脈的時間:《內經》指出清晨是切脈的最佳時間,此時未進食、未活動,人體的內外環境均安靜,氣血經脈較少受到干擾。

黃帝內經》的《脈要精微》篇:「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黃帝突然問到岐伯:診脈的方法是應該怎麼樣的最好啦?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在診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應觀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氣,診察五色的變化,以審髒腑之強弱虛實及形體的盛衰,相互參合比較,以判斷疾病的吉凶轉歸!

小王點點頭,迅速記錄下謝老師的回答。接着,他轉而問到第二個問題:"老師,診脈時受檢者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體位呢?"

謝老師微微一笑,抬手指向房間內的床榻說:"切脈時,受檢者可以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應放平,與心髒處於同一水平。腕關節背部要墊上松軟的脈枕,手指略彎曲。這樣可以使受檢者放鬆,也有利於醫生准確感知脈象的變化。"

第二注意,診脈的體位。切脈時受檢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應放平與心髒處於同一水平,直腕,仰掌,手指略彎曲,要在腕關節背部墊上松軟的脈枕。

小王點頭稱是,認真記錄下這一要點。他看着謝老師,又問到:"老師,還有一點我不太明白,就是在診脈時,為什麼醫生要保持平息呢?"

謝老師微笑着解釋道:"平息是指切脈時,醫生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勻,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受檢者脈搏的至數。這樣可以避免因醫生自身的呼吸不穩定而影響到脈搏的准確判斷。《素問》中有雲:『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這樣要求,一方面醫生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計算病人的脈搏至數,另一方面,平息有利於醫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細地辨別脈象。一般每次診脈每側不得少於1分鍾,兩側以3分鍾左右或以上為宜。"

第三注意,平息。平息是指切脈時醫生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勻,並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受檢者脈搏的至數。《素問》:「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小王心裡暗自慶幸能夠有這樣一位嚴謹而親切的老師。他再次記錄下謝老師的解答,並感慨地說:"老師,您的解答真是詳細而清晰,讓我受益匪淺。我會繼續努力學習,認真踐行您教給我的方法。"

附《寸口診脈法解密(原理版)》精華

寸口的位置和分部:寸口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個部位。以腕後高骨(即橈骨莖突)為標志,內側部位稱為關,關前(靠近手腕側)是寸,關後(靠近肘部側)是尺。每隻手都有寸、關、尺三個部位,所以總共有六個脈點。寸、關、尺三個部位還可以細分為浮、中、沉三種脈象。《難經・十八難》中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種脈象指的是浮、中、沉。」可以看出,寸口診脈法中的三個部位和九種脈象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有所不同。

寸口脈的診斷原理是因為,寸口脈位於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太淵十二經脈的氣血都會聚集於此,所以稱之為「脈象的要點」;「肺主百脈」,五髒六腑和十二經的氣血循環都始於肺、止於肺,所以髒腑的病變都可以在寸口體現出來;其次,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肺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是後天之源,是氣血生化的基礎。因此,在寸口可以觀察到胃氣的強弱,並了解全身髒腑氣血的盛衰情況。此外,寸口處正好是橈動脈所在的位置,橈骨莖突處相對固定且淺表,因此寸口診脈法在實際操作中方便易行,成為理想的診脈部位。

在關於寸口脈的髒腑分候中寸、關、尺三個部位與髒腑的對應關系,文獻中存在不同的說法。但是,目前中醫臨床上通常根據《黃帝內經》中的原則,即「上竟上」「下竟下」,來劃分寸口三部的髒腑分候: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同時也包括胸部以上和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同時也包括膈以下至臍部以上的疾病;兩尺候腎,並包括臍部以下至足部的疾病。此外,也有一種不區分寸、關、尺,而是根據脈象的浮、中、沉來判斷髒腑的方法。例如,左手浮脈代表心,中脈代表肝,沉脈代表腎;右手浮脈代表肺,中脈代表脾,沉脈代表腎(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