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五腑的運作~西醫搞不清楚的理論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摘要:五臟五腑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人體內發揮著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本文詳細介紹了五臟五腑的運作機制,包括胃納五谷以養五臟氣。五臟五腑的運作機制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隻有當五臟五腑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因此,了解五臟五腑的運作機制對於中醫臨床實踐和養生保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探討五臟五腑的運作機制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的是,這些理論並非源於西醫學,而是源自源遠流長的東方醫學體系。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醫學體系之一,中醫將人體的內部系統視作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包括五大臟腑——心、肝、脾、肺、腎,以及與之相對的五腑——胃、小腸、膽、膀胱、大腸。它們協同工作,維護人體的生命活動。

五臟,相當於人體內部的"能量庫",是存儲、轉化和輸送生命能量的重要器官。心主管血液循環,調節全身血液分配;肝則主疏泄,調節情志活動;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吸收;肺主氣司呼吸,調節全身氣機;腎主藏精,維持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

而五腑,則是負責消化、排泄和吸收的系統。胃和小腸分別負責食物的初步消化和進一步分解,膽負責儲存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膀胱和腎則共同維持尿液的正常排泄;大腸則負責吸收水分和廢物。

在五臟五腑的運作中,中醫理論強調了氣、血、津液的循環流動。這些物質在五腑的消化、排泄和吸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在五臟中循環流動,維持全身的生命活動。當這些物質流動受阻或失衡時,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癥狀。

雖然西醫學在許多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它對於人體內部復雜系統的理解仍存在許多局限。相比之下,東方醫學如中醫的理論體系則更為全面地描繪了人體內部的運作機制,這正是許多疾病難以在西醫學中找到明確病因的情況下得到有效治療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五臟五腑的運作機制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體內部復雜而微妙的生命活動。盡管西醫學對此的理解尚不完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東方醫學的指導下,尋求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胃納五谷以養五臟氣。「胃」’泛指消化道,上自口腔、下至直騰整個消化道的咀嚼、腐化、分解、吸收、排械全都包括在內。「脾」則泛指消化道的內分泌系統,包括膽汁、胰液等等。胃腐化食物,吸收的精氣,稱為「胃氣」。

胃氣由左乳下的虛裡穴進入肺,籍肺之吸氣作用,將空氣溶入胃氣中,供應細胞使用,強健細胞,以抗外邪,故稱衛氣(衛外之氣)在足太陽。衛氣若含氧量過高,則細胞內的養分氧化太快,將自焚而死,此氣不得為全氧,隻能比空氣含氧量稍高的原因。

衛氣再籍由細胞的氣血交換,轉入手太陽小腸經,下輸到小腸腑(包括腎盂、近曲小管·逮曲小管、亨利氏小管)清理,汗穢之濁氣下沈入膀胱,回收之精氣則入腎,榮氣回心臟入肺,隨呼氣放出廢氣。腎得精氣,重新調整為腎氣,主脈出命門・循骨節、出指端,再回歸五臟六腑,支脈循咽喉上至舌下金津玉液穴,腎氣是細胞修捕與再生的原料,使其強化而不懼外邪,故有免疫系統之稱。動物受傷後舔傷口,而傷口愈合得很快,就是明證,豈是西醫所說的「好臟喔?會細菌感染」-故腎氣足,則人強健而不易生病。

腎氣餘精下輸貯於肝,肝腎和則生血而入心,心火助胃土腐熟水谷,此五臟運作之概略·亦即五臟相生之理·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

五臟五腑之氣足,則溢精於經絡,以藏臟腑之氣。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藏精於肌肉之中,故脾胃主肌肉四肢。手太陰肺經藏精於皮毛。手陽明大腸經主前後陰與汗腺,以行疏泄之功。足太陽膀胱經行於皮下,主衛氣之供給,就是受傷破皮時,隻見液不見血的那一層。手太陽小腸經。則介於肌之上,在足太陽經之下,傷較深時,可見血流出的那一層;其目的是行輸送細胞使用衛氣後替換出來的夾雜物,內有99%以上,尚屬未消耗的營養品,故下入小腸清洗濁穢入膀胱的廢物也不會超過1%。所以說細胞吸收衛氣,是滲透而非胞噬,人若吃的東西有99%以上要排掉,那豈不完蛋。排出物若超過了 1.2%,則有尿蛋白等等的排出,其病根在小腸,豈是洗腎?現在西醫也發現用錯名詞,而改為血液透析,一般人仍沿用錯誤的說法,以致常有錯誤的思維。事實上,恢復小腸的功能也就結了。何苦常常跑去洗,到最後腎萎縮:腎病面黑。一個個面色黧黑,連膚色都走樣,又多了一個倒黴鬼。

腎取小腸所回收的精氣,轉化成腎氣。行於骨中,故腎主骨,而腦為髓海,故腦亦屬腎、是為天水,腎則為地水,天地之水必有升降對流。如大氣之對流而生萬物,故,醫雲: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天氣不降,則地氣無以升。地氣不升則溫地氣以升天氣,天氣不降則涼地氣以降天氣。這就成了中醫的醫療準則,是故足少陰腎主氣,手少陰心主血,肝納腎氣貯於足厥陰肝經,造膽汁入十二指腸,精氣藏於筋。心之精氣則藏於榮血之中。是故心主脈,然心主不可傷,手厥陰心包代心主受邪,藏精於脈管之內,手少陽經主三焦水氣,血行脈內,氣行脈外,故手少陽藏精於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