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年輕的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每逢季節交替、時氣變幻,人就容易不舒服?

濕氣重,易過敏。頭發也掉得特別多。

《黃帝內經》說,人以天氣之地生,四時之法成。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種種變化必然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人體產生影響。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變化,都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紫禁城的老祖宗們,特別信這個。

慈禧太後的洗腳水材料,就是根據物候變化來選擇。比如三伏天用杭菊花,煮沸後晾曬再洗,可清心明目。

三九天則換成木瓜湯。還會跟四時變換、天氣陰晴,隨時加減方劑。

1904年8月,美國女畫傢卡爾進宮為她畫像。她就非常感慨,說慈禧看上去最多40歲(實際69歲了),形容她面容秀麗,身材苗條,頭發烏黑,一雙手柔嫩秀美。

“養身界祖師爺”乾隆帝,80歲還能上木蘭圍場打獵。

他自己總結的十六字保養秘籍,其中最重要一項就是適時進補。意思就是順應時節變化,通過食療、飲茶方式,養身養心。

《千金要方》《傷寒論》《本草綱目》,古老的中華醫典都提到:若要健康長壽,須得順勢而為。

這裡的勢,就有“自然界節氣、物候變化”的意思。

不過五千年來,真正上乘的保養秘方,都隻掌握在宮廷皇室、醫學世傢等少數人手中。

縱觀網上所謂“中醫養身大法”“節氣食補”,大多是菜譜混搭。

很少有人能真正告訴我們:為什麼夏至容易突發心臟病、立秋易腰痛,如何調理防治等等。

直到最近,小編驚喜地發現了這套,30年老中醫親筆著寫的正統養生寶典。

《物候心語》

凝聚30年臨床經驗  千年傳統文化知識

人人都能讀懂的養生指南

作者是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張洪鈞副教授。

他在中醫界可說是赫赫有名。

張洪鈞副教授

有人問,北京老百姓哪裡能看到好的中醫?就有不少人提到他的名字。

這本書就是他從傳統文化和中醫理論的角度,詳細解釋了每個節氣、物候的科學來歷,以及對人體產生的具體影響。

填補了千年來,這方面的巨大缺憾。

北大教授樓宇烈老先生盛贊“此乃大功德一件。”

左為主持人,右為張洪鈞副教授

一共4本書,以“一問一答”的訪談形式。詳細講述了每個節氣、物候的來歷,以及對人身體的影響。

凝聚了一位老中醫30餘年,養生診病的實操經驗。

養生智慧、保養食譜、疾病防護知識,每一條都是金玉良言。

不僅將神奇的物候特點,娓娓道來。還結合了醫療大數據和自然法則,手把手教我們科學調養身體。

我隨便翻了幾分鐘,就發現自己犯了不少“常識性錯誤”

並不是所有體質的人,都適合泡腳養身。

長期喝純牛奶,並沒有那麼多好處,可能還有反效果。

冬天快來了,怕冷的女孩們,千萬不能開一整夜的電熱毯,或者暖氣。

強烈推薦體質弱、易上火的朋友們,先讀第三冊書(對應現在的天氣和物候特點)。對怕冷女孩來說,妥妥就是一部“保命手冊”。

還能解答很多人關於疾病的疑惑,如:

我們身體各處的結節、息肉、囊腫是怎麼來的?

怎麼預防老年癡呆?

以及如何預防和調理秋季易發的過敏癥狀等。

大到如何系統調養身心,小到什麼節氣喝什麼茶,吃什麼水果雜糧。一應俱全。

4本書,像飯後聊天一樣,用平實、質樸的語言,道盡了真正科學、高級的養身葆命之法。

樓宇烈教授親筆作序,誇贊道:

兩千年來,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著作層出不窮。

然而,像《物候心語》這樣將二十四節氣的人文精神、文化價值、生命大道和醫院、養生智慧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的,實為少見。

江湖地位,不言而喻。

如果你也要一直對於中醫養生感興趣,想要用食譜、茶療的方式,為自己和傢人調養身心。

這套書真就太太太合適了。每個傢庭都值得備上一套。

喝杯茶的時間,就能get一個養生竅門。減少全傢人患病的幾率。讀完馬上就能用得上。

按照節氣變換,為傢中的長輩、孩子,安排一日三餐和戶外活動。盡可能讓傢人遠離病痛。喜歡不要錯過~

30年老中醫總結的養生智慧

一人閱讀,全傢受益

如果你的傢庭群裡也經常看到,長輩們轉發一些真假難辨、沒有出處的中醫養生知識。

不如推薦傢人讀讀這套詳盡的“養生科普書”。

聽聽30年的老中醫解讀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以及它對人體健康、疾病的影響。

就說說剛剛過去的“秋分”吧。

杜甫說“萬裡悲秋常作客”,為什麼秋天容易讓人產生悲傷、抑鬱的情緒?

書中講到:到了秋分,肅殺之氣更重。肝脾受影響最大,出現氣虛,就會悲秋。

具體如何調理呢?

書中寫到,對於容易過敏的人來說,尤其不要頻繁喝牛奶、吃海鮮。

不隻養身,書中還特別講到了如何“養心、調神、養氣”。

比如秋分時節可以打棗,打栗子,收谷子,刨紅薯,刨花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吃水果也有講究,秋分之後不適合再吃生的水果,因為這個時候原來的“燥開始轉化成濕了”。

怎麼辦呢?可以把水果蒸熟了再吃,蒸棗、蒸蘋果、蒸梨,保留水果香氣同時也不傷脾。

整套書結構嚴謹,講解系統、貼近生活。

從節氣的特點、物候的來歷,到自然景象,四時法則。

有理有據,娓娓道來。

大到分析當下時節的易病人群和防治方法;

小到喝什麼茶,吃什麼水果,如何調養身心。一目了然。查閱起來也非常方便。

覆蓋人群也很廣,從孕婦、兒童到年輕白領、傢中長輩,不同體質對應不同的調理方法。

二十四節氣凝聚著華夏祖先無與倫比的智慧,本身就是一部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文化瑰寶。

像這樣,能夠把節氣、物候現象與醫學、養生融會貫通的好書。對任何傢庭來說,都如獲至寶。

一副好身體,勝過萬貫財。強烈建議大傢為傢人和自己,備上這樣一套養身寶典。隨用隨讀,科學放心。

有問有答,緊貼生活

一部人人用得上的“養生寶典”

跟枯燥的“掉書袋”不同,這套書讀起來就像聽故事一樣活潑有趣。

全書以張洪鈞副教授和主持人二姐的對話形式,娓娓道來。

比如10月8日,就到寒露節氣。

通過書裡“聊傢常”般的對話,就能讀到不少關於寒露的知識。

寒露時節,人往往會感覺身體輕盈。爬樓梯也變得格外輕松。

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喜歡在秋日登高望遠,也是因為天氣清朗,身輕如燕,人也變得開朗。

每個節氣,都講到了3個與之對應的物候。

比如小暑三候:“初候溫風至”溫風就是熱風。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趴到了墻根下,不再窩裡頭了。

“三候鷹始學習”意思是今年新生的老鷹開始學習搏擊,獨立覓食。

二十四節氣讀下來,就會發現原來節氣裡藏著萬物生靈的生存智慧、自然規律。

書中還解讀了不少古老醫學典籍裡的養身、駐顏的秘方。

比如《黃帝內經》裡講到飲食搭配原則,列舉了不少有助於“補精益氣”的食補方子。都非常簡單好操作,完全可以一邊看書,一邊下廚。

讀了這套書才知道,原來朔風起、寒蟬鳴……萬物的變化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正如書中所寫“萬物與我同根,天地謂之父母”。節氣轉換,也時常伴隨著氣候和生命狀態的變化。

如果我們可以了解更多自然法則、萬物運轉的奧秘,也就能更懂得調整自己的身體和心情。

一部人人用得上的中醫養生寶典。

也是一部集生命大道、祖先智慧於一體的傳統文化手冊。

建議所有人都讀讀裡面的“調心”哲學,急脾氣的人,會變得淡然從容。焦慮、迷茫的心情,也會找到釋放的途徑。

可以說當代人修身養性、葆養生命,不可不讀的一部實用寶典。

設計典雅,圖文並茂

讀起來心緒安寧,性比價超高

四本書封面四季為主題,裝幀精美,蘊意悠遠。

春季主題,有“天街下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

夏季封面,像極了歐陽修寫荷花的詞,“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裡歸。”

內文排版舒朗大方,圖文並茂。

文中提到的場景,食譜,均有圖文展示說明,不僅美觀,更便於讀者對照實操。

年齡越大越覺得,保持身體健康,才是對自己、對傢人最大的負責。

這套解讀華夏祖先千年智慧的中醫養生典籍,落實到了每個人的飲食起居、生活細節中。

書架上擺上一本,總能用得上。尤其推薦傢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讀者,趁著折扣入手。

換季易過敏、體質虛弱的讀者,也可以參考書上的建議調理身體。結合張洪鈞副教授多年臨床經驗,效果超出預期。

排版字號大,間距適中,讀起來身心愉悅。從此養生有術。真心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