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煙熏臘魚仔:一口入味 滿嘴鄉愁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酸炒臘魚仔,是很多全州人的最愛。記者秦麗雲 攝

  烏鯉依次放在稻草上,等待蒸熟。 記者秦麗雲 攝

  肥嫩的烏鯉,正是制作煙熏臘魚仔的上好原材料。記者秦麗雲 攝


  臘味,是桂林人喜迎新春、歡度佳節的必備。在眾多臘味中,煙熏臘魚仔是全州百姓尤為青睞的一道傳統特色美食。這道陪伴無數全州人成長的美味,不僅凝結著當地百姓生活的智慧,更凝結著當地人的濃濃鄉愁。所謂“一口入味,滿嘴鄉愁”,正是全州人對煙熏臘魚仔的最高褒獎。
  每年10月過後,全州縣鳳凰鎮和平村委桐子山村的村民李星,就會為熏制臘魚仔忙乎起來。
  桐子山村有一口長井潭,池塘內常年流動著從地下暗河湧上的清澈井水。長期以來,村民們都知道:隻要是從長井潭撈起的魚兒,吃起來就最鮮嫩。喜歡吃魚,更喜歡做臘魚仔的李星邀請夥計馬小勇承包下了長井潭,專養當地多產的肥嫩烏鯉,為制作臘魚仔準備上好的原材料。
  李星說,每年秋收時節,正是養在田中的烏鯉也就是禾花魚最肥美的季節,村民們迎來一年中制作煙熏臘魚仔的高峰。因為承包了長井潭,且在其中養了許多烏鯉,李星把制作煙熏禾花魚的時間線拉長了,隨時想做,隨時可撈魚行動。
  寒冬裡,李星和夥計分工合作,制作煙熏臘魚仔。
  馬小勇負責撈魚。隻見他站在高高的池塘邊,把一張網瀟灑地撒入池塘中;接著,穿著防水衣的他走進池塘,扯著網在池塘中走了一圈。很快,漁網上岸,數條肥嫩的烏鯉也跳躍著上了岸。不到2個小時,20多斤烏鯉裝滿了水桶。
  魚兒到傢,李星接過了重任,把個頭超過半斤的和不足一兩的烏鯉挑選出來,留下個頭均勻的,用來做臘魚仔。
  把魚內臟清理幹凈後,就到了一個“秘制”環節。所謂的“秘制”,就是用獨特的調料醃制烏鯉,使其入味。而制作調料的材料,包括生薑、蒜米、八角等。其中,酸壇水和茴香葉是香料的“靈魂”。李星說,酸壇水和茴香葉既可去除鮮魚的腥味,又給予魚兒一種獨特的味道,“如果少了這兩種材料,熏制的臘魚絕對不夠味”。
  醃制一兩個小時後,烏鯉已充分入味。接下來,柴火燒旺,大鍋上灶,就可以蒸魚了。
  熏臘魚,為何要先蒸魚呢?李星說,全州臘魚仔的做法多樣,其中以先蒸後熏的制作方法最為地道。大鍋的底層放著水,隔板上鋪一層稻草。接著,把魚兒依次擺放在稻草上。此後,一層稻草,一層魚。有些大鍋,一次性可以蒸上百斤鮮魚。
  蒸40分鐘後,魚的魚鱗呈脫水狀態,意味著蒸可以結束了。李星告訴記者,本地人在熏魚前,可以選擇煮魚,也可以選擇蒸魚,但他更青睞蒸魚。“在蒸的過程中,可防止魚本身體內微量元素的流失;在熏制完成後,不僅品相比大鍋煮的更好看,而且還能保留魚的幾許甜味。”
  在等待蒸鍋中的魚兒自然冷卻的工夫,李星在老宅子的墻角砌好了一個方形的灶臺。灶臺上鋪滿米糠,點燃後冒出縷縷白煙。這時,李星把魚兒依次擺在烤架的稻草上,開始了熏制。
  熏制過程不僅步驟繁瑣,而且容不得半點馬虎。前3個小時,李星每隔半個小時得往灶裡適量添加米糠,並不停為魚翻身。添加米糠,絕對是個技術活,一次性添加量大,容易在熏魚過程引起魚表皮成黑色,不僅影響魚幹的品相,還影響口感;量少,則容易熄火。“隻有多次恰到好處地添加米糠煙熏,方可熏出色香味俱佳的後期成品臘魚仔。”李星說。
  3個小時後,根據魚的熏烤程度,李星依次減量添加米糠,以便讓煙量減少,但持續時間增長。這個過程,反反復復長達20個小時左右。為了把臘魚熏好,半夜三更起床加糠、翻魚等,已是常事。
  熏好的臘魚,顏色有些焦黃,聞起來香味十足,吃起來幹脆,別有一番味道。不過,最好的臘魚會在第一時間被幹凈的紙或袋子包裹起來防潮存放。接下來的某一天,它們將被用於款待貴客,或饋贈親朋。
  最讓李星念念不忘的,是臘魚炒酸。爽口的酸蘿卜切塊,與臘魚仔一起翻炒,令人忍不住大快朵頤。在全州,流傳著“臘魚送酒,見者不走”“臘魚下飯,鼎鍋刮爛”等俗語。全州人對臘魚仔的厚愛,由此可見一斑。
  品嘗著自己熏制的臘魚仔,李星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很多漂泊在外的全州人,每年回傢都想著吃煙熏臘魚仔,並會帶一些去到工作或打拼的地方,與那兒的朋友分享。在他們心中,全州煙熏臘魚仔不僅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份可寄托鄉愁的“舌尖撫慰”。
  春節前,李星和夥計們正努力熏制臘魚仔,為此熬夜也樂此不疲。他說,想著自己制作的美味能讓更多的全州遊子吃到,記住一份一生都牽掛的濃烈鄉愁,“這滋味,比吃臘魚仔更美!”

來源: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