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最大的秘訣,不是運動,不是藥補,而是這一個字

2024年2月5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蘭斯頓·休斯在《世俗僧人》中曾說:

“長壽幾乎是每個人的心願,但生活得稱心如意,卻是少數人的雄心,兩者都很難實現。”

人生在世,一輩子渴求的兩件事,莫不過如此,長壽是未來的夢想,而生活順心則是眼下的渴求。

無論貧富如何,社會地位的高低怎樣,人的本能就會驅使自己追求長命百歲,甚至永恒不朽。

壽命的長短,不止在於上天的安排,更取決於自己的保養和修煉,有人總能找到訣竅所在。

其實,長壽最大的秘訣,不是運動,不是藥補,而是這一個字——“懶”。

1、不合口味,懶得多食

《管子》一書中有雲:“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有規律的按時作息,飲食有所節制,寒暑季節相適應,那麼身體就會健康,壽命也會增加。

在涉及到飲食這一項時,想必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特別是在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的今天。

美食的誘惑,基本上已經深入到了每個普通之傢,加上中國人對於吃本就有著天生的狂熱。

無數人為了品嘗到各式的美味,想盡一切辦法網羅美食,不分時段大快朵頤,全然不顧身體。

口腹之欲雖然得到了滿足,但身體卻漸漸發福,諸多頑疾也隨之找上了門,非常難根除。

醫學研究表明,暴飲暴食容易加重腸胃的負擔,輕則引起消化不良,嚴重時還可能會引起急性胃腸炎。

長期處於飽腹的狀態,還會使身體的脂肪比例增高,誘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特別是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而言,飲食過重更加不利於健康,增加患病風險,危機身體。

想要遠離病痛,就要合理膳食,再美味的食物也要加以節制,三餐保質保量,方能守住長壽之道。

2、閑言碎語,懶得搭理

當我們在傢裡生活時,外界的風雨都會由父母幫自己遮擋,總以為社會也和傢裡一樣純凈。

等自己真正步入社會以後,才終於發現外面的世界很復雜,充滿了陰謀詭計和閑言碎語。

就算自己低調收斂,也難免會被別人在背後非議,傳播些流言蜚語,甚至招致無妄之災。

很多人對此十分不滿,轉過頭來和對方據理力爭,結果卻陷入更深的紛爭之中難以自拔。

也有不少人對此一笑了之,根本不在意對方的胡言亂語,反而活得瀟灑自在,無拘無束。

被大傢稱之為“狂人”的李敖,曾經公開抨擊過著名的詩人餘光中,並大罵其是“馬屁詩人”。

面對李敖的公然挑釁,餘光中並沒有放在心上,也從未回懟過對方,隻是輕描淡寫地說:

“我不回答,表示我的人生可以沒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沒有我。”

這句話,讓一向狂傲的李敖瞬間啞口無言,自那以後,也再沒有主動找過餘光中的麻煩。

嘴長在別人身上,我們誰都無法決定別人怎麼說,也不必為了別人的一句贊賞便改變自己。

將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做好自己生活的掌舵人,坦然面對一切是非,便是最有力的回擊。

3、裝聾作啞,懶得生氣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陣營和東吳陣營中的智慧擔當,分別是諸葛亮和周瑜二人。

兩人曾經共同協作,對抗曹魏南渡的大軍,並且在赤壁一戰大敗對方,堪稱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生怕諸葛亮回到蜀漢後,會對東吳造成威脅,便有意除掉他。

可每次周瑜設下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巧妙的化解,這讓本就妒心爆棚的周瑜更加氣急敗壞。

最後諸葛亮不僅自己全身而退,還將受傷的周瑜氣得吐血而亡,實屬是可惜又不值得。

在現實之中,諸如此類的事情也頻頻發生,不少人都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發雷霆。

原本可以妥善解決的事情,在自己的沖動魯莽之下,反而釀成了更加的苦果,得不償失。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會輕易的動怒,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動輒便暴跳如雷發脾氣。

身體是自己的,氣出病來終究還是自己受苦,讓別人看了自己的笑話,全部由自己來買單。

這世上所有的事,除了生死,皆是小事,沒有什麼事值得自己生氣動怒。

凡事看輕看淡一點,生活中的煩惱也就少一點,身體也自然舒暢,人生便擁有更多幸福。

4、少慮多眠,懶得心煩

曾經有一位抑鬱癥患者,在網上發佈視頻,講述了她多年以來的心結:

因為她是單親傢庭出生,所以天性比較敏感,經常會思考很多問題,心理負擔也非常重。

上學的時候,總是杞人憂天擔心老師批評自己,害怕考試成績差,被媽媽說教訓斥。

等長大些出門工作了,又常常在上班時焦慮,擔心做不好工作,被公司的老板批評辭退。

在這樣長期的精神內耗下,她始終感覺自己活得很累,晚上失眠睡不著更是傢常便飯了。

或許,我們大部分人不會像她這樣嚴重的焦慮,但類似的事情,可能在無數人身上發生過。

工作事業上的迷茫,傢庭內部裡的重壓,都在無時無刻裹挾著我們,逼著自己不斷向前。

可就算自己再如何愁苦,也不能改變現狀,隻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消耗之中難以自拔。

正如席勒所說:“憂慮像一把搖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做,卻不能使你前進一步。”

在適當的時候,卸下身上多餘的包袱,把心放寬一些,隻要自己盡力,其餘的隨緣就好。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是已經是最好的安排。

呂巖的《絕句》說得很有道理: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心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老人。”

真正的長壽,從不是來自歲月的累積,而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自己的照顧。

人生,就應該張弛有度,該緊張的時候全神貫註,該放松的時候享受恬適。

既要習慣了緊繃的生活,也要在適當的時候,讓自己過得“慵懶”一些。

不多食,少搭理,少生氣,不多慮,便是頂級養生的法門。

希望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在餘生的每時每刻都能平安喜樂,幸福美滿過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