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被兒子揚言“退學混社會”拿捏住,這屆父母真太難了!管不住,又放不下……

2024年2月5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前幾天,同事抱怨說,現在的孩子,簡直沒法管。

這幾天,她就和兒子吵了好幾次。

不是因為孩子貪玩,就是為了他那慘不忍睹的考試成績。

可每次和兒子談,結果都是同事甘拜下風。

因為孩子一會兒拿不吃不喝、離傢出走威脅她,一會又揚言要“退學混社會”。

甚至有一次為了看電視,兒子朝她喊:“再管我,我就去跳樓。”

而做父母的呢,是真怕孩子有個好歹,不敢再管。

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像我同事這樣,被孩子拿捏的傢長,不在少數。

因為愛孩子,我們都陷入了一種“隱性的情感操控”。

孩子一鬧就妥協,一哭就退讓,底線改來改去,原則時有時無。

到最後,傢裡沒了秩序感,傢長們焦頭爛額又無能為力。

常言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妥協從來不是辦法,狠下心來管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你為什麼會被孩子拿捏?

有句話很紮心:“有了孩子後,媽媽成了世界上最膽小的人。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開始了一場漫長又艱辛的旅行。

我們擔心孩子的安危,在意他們的喜怒,恨不能化身超人,幫孩子扛住所有。

而這份急切的愛護,也讓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就是父母的軟肋。

於是乎,小小年紀的他們,便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和傢長“講條件”。

多玩會手機,我就乖乖吃飯;帶我去遊樂場,才好好學習;

不讓我出去玩,就別和我說話;不給我買玩具,休想讓我聽你的……

我相信,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很少有父母會馬上痛快答應。

可現實卻是,我們未必有時間去周旋,有耐心去溝通,有狠心讓孩子吃苦。

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我兒子今年10歲,精力旺盛,古靈精怪。

每天晚上,都貪玩不睡覺,熬得我心力交瘁,隻想快點休息。

為了哄他早睡,我不得不妥協,不斷答應他的“小條件”。

比如買個新手辦,周末多看會電視,下一節興趣班不去了……

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我實在太累了,也擔心孩子睡不夠影響第二天學習。

比起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大動幹戈地動手,我更願意用“妥協”的方式去交換孩子的“聽話”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快速解決問題。

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被孩子“拿捏”的情況,都大同小異。

往往都是犧牲原則和底線,來換取孩子的配合

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

一個女孩讓爸爸給自己買新手機,被拒絕後,竟大熱天坐在太陽下暴曬。

還說:“今天拿不到新手機,我就曬死自己。”

起初,爸爸生氣地訓了她兩句。

可僵持一小時後,爸爸真怕孩子中暑,就拉著女兒去了商店,買了新手機。

不得不承認,有了孩子後,父母們變得沒了脾氣,軟了心腸。明明知道不能慣著,結果卻隻有被拿捏的份兒。

究其根本,無非是情感天平上,愛孩子的天性,成了對方的砝碼。

更令人遺憾的是,父母的退讓,隻是暫時讓孩子聽了話

畢竟,孩子們走出傢門後,沒人會像父母這般慣著他。

你拿捏不了的娃,自然有人幫你拿捏

前幾天,看了一篇報道。

文章中,19歲男孩小黃,當初初中還沒畢業,就離開老傢,輟學打工。

可他剛在工廠上了一天班,就崩潰到哭。

他的工作並不復雜,不過是用螺絲槍把螺絲擰到手機上。

可螺絲槍有幾斤重,光拿著就很吃力,而螺絲才半個米粒大,手一抖就掉。

整個過程,非但沒有人幫忙,主管還動不動就來一頓臭罵。

他幹了沒幾天,就辭職了,然後把全部傢當放在一個桶裡,繼續四處找活幹。

小黃自嘲是“提桶者”,可這背後的辛酸與迷茫,怕是隻有他一人知道。

但他怪不著別人,父母長輩都勸過他好好讀書,是他自己“要死要活”地非要出門賺錢。

如今,吃了教訓的他終於懂了,這世上,也隻有父母拿他沒辦法。

是啊,孩子能拿捏父母,可走出傢門後,他們又能拿捏誰呢?

父母願意妥協,可社會上,又有誰願意讓著誰呢?

來源:視覺中國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

“被慣大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網友@阿菲的回答,引起了不小的共鳴。

他說:“從小到大,父母從來不敢惹我,什麼事都聽我的。但凡我一哭鬧,他們就慌了。所以,一直以來,我不想學習就不學,想幹啥就幹啥。可如今呢,我一無學歷,二無本事,找不到工作,談不到對象,活脫脫一‘社會廢物’。”

你看,這種能拿捏父母的孩子,長大後,隻能被生活拿捏。

你下不去的狠心,別人能下,你舍不得讓孩子吃的苦,生活舍得。

教育傢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要知道,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你的遷就不是包容,你的妥協更不是愛。

或許你會說:“我不是溺愛,隻是沒有辦法。”

但“被拿捏”和溺愛驕縱導致的後果,並無不同。

都是讓孩子肆意又野蠻地生長,都將讓他們在未來吃盡苦頭。

教育界一致認為: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在傢裡說一不二,被慣壞的小孩,根本問題,還是出在了父母身上。

不想讓孩子被別人拿捏,我們就不能成為被拿捏的傢長。

不想被娃拿捏,你隻需這麼做

在一期親子活動中,碰到過這樣一件事。

那天,男孩豆豆和苗苗,湊在一起打遊戲。

半個小時後,豆豆媽媽一把奪過手機,沖孩子喊道:

“讓你來參加活動的,不是來打遊戲的!”

隨後,豆豆開始鬧,哭著說,不給玩手機,就立馬回傢。

為了讓豆豆配合,媽媽不得不軟下來,和孩子談條件。

一會兒同意活動結束後,可以繼續玩手機,一會兒又同意中午吃大餐、買玩具。

相比之下,苗苗媽媽的做法就令我很是佩服。

苗苗媽媽沒有立即制止兒子,而是在旁邊輕聲說:

“咱倆說好了,每天看手機不能超過半小時,我們不做不守規則的人。”

“你也知道,看手機時間長了,眼睛會壞掉,你肯定不希望自己將來戴個大眼鏡。”

“讓我們一起參加活動,像探險一樣,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樂趣吧。”

其實,媽媽說完第一句話時,苗苗就收起了手機。

原來,不想被孩子拿捏,遠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我們隻需做好下面三點,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來源:視覺中國

1.父母守底線,孩子守規矩。

《勇於管教》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傢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安全感來源於欄桿,而欄桿就是規矩。

傢庭中,孩子有沒有深度的安全感,規矩能不能被恪守,全在傢長有沒有底線。

要知道,涉及原則的事,是不能跟孩子形成交換關系的。

如果你答應孩子寫完作業獎勵零花錢,那下次他要求獎勵的東西,是你給不了的怎麼辦?

所以說,父母先守住底線,才能讓孩子守住規則。

2.父母會溝通,矛盾不激化。

為什麼每次和孩子說話,我們都越說越氣?

就像上文中的豆豆媽媽,幾句話都能激怒孩子,逼孩子使出殺手鐧。

原因就在於,我們都以自我為出發點,而目的也隻有一個——讓孩子聽話。

可你看苗苗媽媽,是如何一步步引導孩子的呢?

她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去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怎樣做才是更好的方式。

傢長會說話、會引導,才能給孩子向上的力量。

3.父母有威嚴,獎懲要分明。

你有沒有和孩子,約定過一些“獎罰條款”。

比如,完成作業,取得好成績,獎勵什麼;惹了麻煩,做錯了事,又懲罰什麼。

或者,模仿古人制定一條條傢規,再鄭重其事地打印出來,貼到傢裡。

我們本想著,在孩子面前能拿出長輩的樣子,通過獎懲實現教育的目的。

但事實上,遇到孩子哭鬧耍橫,太多父母不忍心懲戒,反而用過度的獎勵進行安撫。

該懲戒的時候別心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旅伴。

我們與兒女的關系,從來不是針鋒相對,更不是誰拿捏著誰。

一起生活的目的,是要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教育,是一股柔韌的“綿力”。

如果隻是沒原則地示弱,那就是在教育上缺乏力道。

隻有剛柔並濟,才能用巧勁,順應孩子的成長節奏。

願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是一場美妙的體驗,而不是一場爭論輸贏的戰爭。

與傢長朋友們共勉。

作者:瑾山月;來源:微信公眾號新東方傢庭教育(ID:xdfjt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