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加坡女孩3歲被稱為天才兒童,為什麼長大了卻考不上大學?

2024年2月5日 32点热度 0人点赞

素材來源:The Smart Local

典型的“天才孩子”在人堆裡很容易被發現,他們可能是某位阿姨在傢庭聚會上忍不住吹噓的孩子,或者是父母經常拿來和你比較的榜樣。

而我,就是那個“天才孩子”

我們常常將天賦看做是上天的贈與,但從長遠來看,對於在天賦光環下成長的孩子,這可能是一種“詛咒”。

“天才”在新加坡意味著什麼

在新加坡,“天才”被定義為在很小的時候就比同齡人更快地學習閱讀、數學或科學的高級學習者,這些孩子通常會通過小學三年級的資優教育計劃(GEP) 被篩選出來。

通過考試的學生將獲得進入GEP小學的入學機會,比如英華學校、萊佛士女小和樂賽小學。

“怕輸”的新加坡父母總是爭先恐後地讓孩子參加GEP補習,期望培養出高智商的孩子。

雖然普通學生已經面臨著要取得優異成績的壓力,但天才兒童面臨的壓力更大,因為他們承載著更高的期望。一個錯誤或失敗可能會給孩子及傢人帶來永遠的恥辱,特別是孩子更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從幼兒園起就有“天賦”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閱讀速度就比同齡人快。我喜歡閱讀任何我能拿到的書,從Enid Blyton到《讀者文摘》兒童版。我甚至還在幼兒園獲得了第一份獎學金,學費被免除。

同學的親戚和傢長會以我為基準做比較。我3歲的時候,一位親戚看到我在讀書,對我閱讀能力表示驚嘆。因為他的女兒和我差不多大,他經常進行比較,從而埋下了我們相互競爭和厭惡的種子。

上小學的時候,同學的傢長都會跑來問我媽媽,我怎麼這麼聰明。有趣的是,媽媽並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小學階段我幾乎每年都會拿到獎學金

和大多數有天賦的學生一樣,我在沒有上任何補習班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小學學業。不過,我沒有進入GEP天才班。

我的媽媽松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我不必面對隨之而來的壓力。盡管如此,我在小學階段仍然表現出色,媽媽會經常給我買老師推薦的故事書和練習冊,以適應我的學習進度。

▲我在小學馬來語比賽中贏得的兩個獎杯,現在已經生銹了。

從那時起,我發現自己有演講和語言的天賦。媽媽鼓勵我參加學校的比賽,比如講故事和辯論。當然,我也有缺點,其中之一就是健忘。有一次我忘記我已經報名參加小五的馬來語演講比賽,所以什麼都沒準備,直接上場比賽了。然後,我獲得了第二名。

▲進入中學之後我的成績依然優秀,在中二時排名班級第二

天賦滿足了我的自我意識,讓我能夠毫不費力地取得成功。我感覺自己很特別,試圖盡可能長久地保持這種感覺。

在中三時碰壁

一切都很好,直到中學三年級,我的“天才兒童倦怠”開始了。我選擇了高級數學、化學和物理課程,認為我的天賦可以勝任。我還覺得自己應該學習更高級別的STEM科目,因為我在學校的所有考試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我錯了。

▲我的大部分科目成績都慘不忍睹,特別是數學。

這是我第一次在學業上遇到困難,經常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希望能取得最好的成績。畢竟,我以前一直是這樣做的,翻翻課本就可以了。但現在不同了,學習的內容變得更難,同樣的策略不再有效。

當時,我的目標是進入JC繼續學習,我認為那裡是“所有聰明人都會去的地方”。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所以我認為這就是我應該遵循的路線。然而,隨著我成績的下降,進入優秀JC的目標變得越來越遙遠。

突然間,成功不再是輕而易舉的事了。我開始驚慌。我質疑我的智商,以及我的“天賦”。

同學、老師和傢人的期望也讓我倍感壓力。但最沉重的期望來自我自己。

我對自己的標準很高,所以我非常憎恨自己,內心經歷了不斷的掙紮。

選擇進入理工學院

在教育和職業指導咨詢時,我把工作按“肯定感興趣”到“肯定不感興趣”排序,我喜歡的工作都是媒體行業

直到我決定接受教育和職業指導(ECG)咨詢,我對自己教育道路的看法才發生了改變。我發現我的興趣和技能與媒體行業的需要是一致的,而且我不一定非要去JC才能發展我的職業生涯。

說實話,當指導員遞給我理工學院的小冊子時,我很猶豫。她向我解釋了實踐的樂趣,以及它可以如何為我未來的職業做好準備。

然而,我還是有疑慮,也許是因為對理工學院的刻板印象讓我感到羞恥。我本來應該是那個有天賦的孩子,為什麼我要退而去上理工學院,而不是去JC繼續深造呢?

但實際上,去理工學院是最好的選擇。我不僅有更高的機會被錄取,還可以追求真正喜歡的事情,不需要學我經常感到困難的數學和科學。於是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有點擔心她會失望。

然而媽媽再次表達了她對我的支持。她接受了我的想法,還說這非常適合我健談的性格。她堅定不移的支持就像是海洋中的一盞燈塔。於是,我順利進入了我的第一志願——淡馬錫理工學院的傳播與媒體管理。

不能將聰明和成功混為一談

在理工學院,我第一學期的商科成績很好。然而,我仍然面臨著挑戰。

▲期末項目的壓力特別大。

當團體和個人項目不斷湧來時,我真的很掙紮。我急於完成作業,卻無法控制自己的節奏。許多題目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答案是主觀的。

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是我從前缺乏規律性和結構性學習的後果。理工學院要求每個學期都保持一致的學習速度,無論考試和小組項目如何。換句話說,我再也不能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頭一天晚上就完成60%的個人項目。

這樣的經歷確實讓我受到打擊,並迫使我摘掉“天才兒童”的標簽。這很困難,因為它從小就滋養著我的自尊心。更糟糕的是,我仍然對沒有去JC感到內疚,認為自己讓周圍的人失望了。

▲生日前一天和朋友出去玩。

致命一擊是從理工學院畢業後申請大學。我希望在南洋理工大學繼續深造,於是向學校發送了申請。第一次被拒絕後,我變得焦慮,但努力保持樂觀並提出上訴。然而在我生日那天早上,我再一次收到了拒絕的信息。

我感到希望和夢想破滅了。我很自責,獨自哭泣,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未來一片黯淡。

天才兒童面臨的困難

如今距離我遞交申請已經一年了。

幾個月前,我偶然發現了有關天才兒童被視為特殊需要人群的視頻,詳細解讀了為什麼天賦實際上讓生活變得更加困難。這讓我意識到,盡管受到社會的贊揚,但有天賦本身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

“天才兒童倦怠”<<<<<

“天才兒童倦怠”一詞也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它指的是從有前途的孩子變成絕望的成年人。

由於聰明被認為是毫不費力的成功,當成功突然變得不容易時,我們這些有天賦的孩子最終會懷疑自己。

當我意識到我正在經歷天才兒童倦怠時,我出乎意料地松了口氣。原來我並沒有失去我的天賦,我隻是累了。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被認為是天才兒童,不要把成績與個人價值觀聯系起來。去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幫助癌癥患者,或研究音樂,這能形成長期動力去追求能給你和孩子帶來成就感的事情。

根據戴維森研究所的說法,緩解或防止天才兒童倦怠的另一種方法是鼓勵孩子培養興趣愛好,這可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並從學業中休息一下。

我學到的人生教訓

我對天才兒童的第一條建議是:

讓他們定期學習,利用超前的學習材料來挑戰自己。因為等到他們開始被失敗的考卷淹沒時,他們將很難制定出學習時間表。

另外,不要對他們寄予過高的期望,因為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可以學習我媽媽的做法,保持支持和謙虛。

對於已經步入青春期卻沒有學習計劃的人來說,現在就開始吧。慢慢地融入結構化的學習時間,至少每周一次,然後每隔幾周增加一次。對我來說,我通過隨身攜帶一本書在上下班途中閱讀來學習。

▲我和媽媽

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我開始意識到我的媽媽一直在努力保護我免受社會對天才兒童的過高期望。她經常說“我的孩子沒有天賦”,並且不怎麼誇我。但是,她會支持我想做的任何事情。

傢人的支持確實讓一切變得不同。因為她一直在我身邊,讓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比在虎媽照顧下的其他天才兒童承受的壓力要小。

刻板印象中的天才兒童在理工科目上擁有超強能力,而我的“天賦”卻是語言和演講。也許新加坡傾向於重視理工科而不是文科,但事實上,每個人,無論是否有天賦,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盡管我經歷了低谷,但我正在向上爬。在本地媒體TSL實習是我在被大學拒絕後重新站起來的第一步。

我擔心自己無法實現目標,因為我的自信已經不再穩固。然而,在我的第一次表現評估中,我收到了對我的寫作和語法“利落”的稱贊。雖然我表面上很平靜,但內心深處卻很想哭,因為我真的做到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以為我的“天賦”消失了或者是一場誤會。所以,知道我仍然擁有它,就像一個安慰的擁抱,讓我安心。

在新加坡成為天才兒童的掙紮

雖然天才兒童是一種現象,但我們不應該把他們捧得太高。這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照顧,讓他們有事可做並充滿挑戰,而不是感到無聊和懈怠。

總而言之

智力有很多領域,例如邏輯數學、語言智力和人際智力。這就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原因,當你找到自己的強項時,就去擁有它。將自己與具有不同技能的其他人進行比較隻會讓你走向失敗。

當然,我的優勢可能不在於數學或科學,但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我知道自己仍然是“有天賦”的。如果你像我一樣,曾經歷過一段迷茫和痛苦,請相信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