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的“泰國女兒”常媛:8歲來到中國,叫周總理“周爸爸”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常媛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註”,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文丨博恩話史

編輯丨博恩話史

1976年的一個清晨,泰國女子西林·帕他諾泰坐在窗前,心中充滿了對遠方的思念。

常媛

她望向遙遠的北方,那裡,是她“周爸爸”——周總理的故鄉。

她嘴裡不斷地念叨著“周爸爸,我想你了。”

常媛

我們大傢都知道的是,周總理其實一直沒有孩子,怎麼這個泰國女孩會叫他周爸爸?

這個女孩到底是誰?

常媛

泰國這個東南亞地區唯一未淪為殖民地的國傢。

自19世紀英緬戰爭後,逐漸成了西方國傢殖民擴張的目標。

盡管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條約讓泰國成了一個緩沖區,避免了直接的殖民統治,但這並沒有使泰國免受外部勢力的影響。

二戰期間,日本的入侵和占領嚴重損害了泰國的經濟。

戰後,泰國又長期處於美國的影響之下。

常媛

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國總理桑·帕他諾泰,開始尋求新的外交策略,以減少對外部大國的依賴。

在二十世紀50年代,面對國際政治的復雜變幻,桑·帕他諾泰希望通過與中國建立友好關系來保持泰國的獨立和自主。

他采取了一個大膽的策略:將自己的子女送往中國學習。

常媛

為什麼送孩子去中國學習,這也是他在翻閱中國歷史書籍時。

偶然發現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質子”的概念——古代戰敗方為表達誠意,將子女送往勝利國傢求學或生活的做法。

桑·帕他諾泰被這個概念深深吸引,他將這個想法與傢人分享,並得到了兒子和女兒的支持。

常媛

隨後,他向中國政府提出,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往中國學習,以此表達泰國對中泰建立友好關系的誠意。

這個大膽而獨特的舉動,不僅體現了桑·帕他諾泰對外交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對泰國未來的深遠考慮。

於是,西林和她的哥哥就這樣來到了北京。

常媛

在這裡,他們不僅學習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更與時任中國總理的周總理建立了深厚的師生關系。

周總理不僅是他們的導師,更是他們在異國他鄉的關懷者。

他教導他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他們的學業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

常媛

在西林的記憶中,“周爸爸”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領導人,更是一位溫暖、智慧的長者。

西林在中國的歲月裡,見證了許多歷史性的時刻。

她參與了中國的國慶慶典,見識了泰國與中國關系的不斷發展。

她在北京的生活,既是一段學習之旅,也是一段心靈成長的歷程。

常媛

而西林不知道的是,其實她和哥哥的到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周總理沒有孩子的孤單。

常媛

1925年,周總理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

婚後沒多久,鄧穎超發現自己懷孕了。

但是考慮到當時的革命形勢和個人身體狀況,她決定不保留這個孩子。

1926年,鄧穎超再次懷孕,這次她決定將孩子生下來。

常媛

不幸的是,由於難產,孩子在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

此時的政治形勢緊張,鄧穎超不得不匆忙離開醫院,前往香港躲避政治風波。

後來她和母親一起來到上海,她的母親在報紙上登了尋人啟事,幫助她和周總理重聚。

這次相遇以後,鄧穎超真的想要一個孩子,可是醫生告訴鄧穎超,因為長期的身體疲勞和緊張,她未來可能無法再生育。

常媛

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周恩來和鄧穎超並沒有因此沉溺於個人的悲痛中,他們將愛心延伸到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常媛

周恩來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周伯伯”,鄧穎超則被稱為“鄧媽媽”,他們成為許多烈士孤兒的精神支柱。

而西林和哥哥就是這個時候來到了周總理的身邊,那個時候西林才8歲。

常媛

周總理和西林

面對這個小女孩,周總理並沒有把她看做所謂的“質子”,而是真正地疼愛著她。

周總理和鄧穎超會把西林和哥哥都接到傢裡來,教他們學中文,給他們做好吃的飯菜。

慢慢地西林的中文越來越好,對周總理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後來更是直接改口叫周總理為“周爸爸”。

常媛

常媛和周總理握手

出門在外也常常會說自己是周總理的養女,而她也有了屬於自己的中國名字-常媛

轉眼在中國就生活了十餘年,常媛也考上了大學,1970年,常媛去到了英國留學。

直到6年後,常媛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再次見到了自己的“周爸爸”。

再次見面,沒有陌生感,有的依舊是超過血緣的親情和熟悉感。

常媛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變幻莫測。

1976年,周總理的逝世消息傳來,西林的心中充滿了悲痛。

她無法相信,那位曾經在她心中占據如此重要位置的“周爸爸”已經離世。

她的心中充滿了對周總理的懷念,以及對那段在中國的美好歲月的回憶。

常媛

為了紀念周總理,西林為自己的兒子取名“常念周”,寓意著對“周爸爸”的永恒思念。

這個名字,不僅是對一位偉人的緬懷,也是對一段跨國友誼的傳承。

西林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更是中泰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

常媛

在她的一生中,中國不僅是她的第二故鄉,更是她情感世界的重要部分。

西林回到泰國後,依然保持著對中國的深厚情感。

她通過寫作、公開演講等方式,分享她在中國的經歷和感受,向更多人傳遞中泰友誼的美好。

她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理解和珍惜不同國傢、不同文化之間的友好交往。

常媛

如今,當我們回望歷史,可以看到西林的故事不僅是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見證,更是一段跨越國界、文化和語言障礙的人類情感共鳴。

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西林和周總理的故事提醒我們,真誠的交流和理解是構建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基石。

常媛

隨著時間的流逝,周總理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他生前的地位,成為一種精神遺產,激勵著後人。

而西林的故事,更是成了一個橋梁,連接著兩個國傢,兩種文化,促進了理解與和平。

常媛

通過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創首發,嚴禁搬運!搬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