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四大名湯”:理中湯、四君子湯、黃芽湯、腎著湯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日常生活,中焦虛寒病癥比較常見,表現出清、冷、凝、逆、嘔、痛、陷等問題。

脾胃分屬於身體六經裡的陽明太陰二經,陽明經,以燥金之氣為主,通過左收、右斂、下降、上升,蒸騰濕氣入肺;太陰經,以濕氣為主,潤燥是主要業務,陽明和太陰之氣相夾雜,就是中氣,上行可通達上焦,下行能濡養下焦,升降之間體現出脾胃中焦能力。所以,中焦虛寒、中氣不足,有4種情況:

燥金之氣不足,要補氣。

脾胃陽氣不足,要溫陽。

中焦濕氣困重,要減負。

中焦寒濕過重,要導瀉。

如何解決?很多人立即想到“理中湯”,溫中健脾,其實它隻對應了中焦虛寒的一個方面,中醫能調理中焦虛寒、脾胃失司的方劑很多,有4個典型的方劑:

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芽湯、腎著湯

為什麼說這4個湯方?原因有三:

1、它們都是“脾運”之方,在濕重、寒重、脾陽盛衰、寒濕等方面各有偏重,用對了很快見效。

2、它們都是極簡極廉的方子,每個湯方隻有4味藥,藥材易得。很能代表中醫治病的理念。

3、它們每個方子裡,都有一個藥不同,既不可混用,又考驗中醫的辨證用藥水平。

四個湯方的配伍組合分別為:

四君子湯: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茯苓。

理中湯: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幹薑。

黃芽湯:人參(黨參)、炙甘草、茯苓、幹薑。

腎著湯:白術、炙甘草、幹薑、茯苓。

從組方可知,這4個方子,實際是5味藥:人參、白術、炙甘草、幹薑、茯苓的不同排列組合,而且用量上也有區別。

從各個方子看:

1、四君子湯,這是名氣最大的一個方子,又叫“補氣第一方”,原方出自《聖濟總錄》,叫白術湯,實際是參考了理中湯,將幹薑換成茯苓。後來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名為四君子湯,意思是像君子那樣中正平和,溫而不燥,主治腸胃虛弱,有貧血乏力的癥狀,特別是中氣頹勢明顯,但脾陽未衰敗時。

2、理中湯,也是響當當的脾胃名方,出自《傷寒論》,又叫“人參湯”,補氣又溫中,脾胃得以健旺,寒氣漸漸散去,尤其是對癥“太陰病”,脾胃虛寒有水時,見效很快,癥見中寒、氣滯問題,幹薑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3、黃芽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方子,它出自《四聖心源》,黃元禦所創,相當於理中湯的“另一個翻版”,但功效重在溫補脾土,把中焦強起來,通過自身運轉解決氣虛問題。方子有茯苓四逆湯的影子,藥性上比四君子強一些,比理中湯緩一些。

4、腎著湯,又叫苓薑術甘湯,出自《傷寒論》,沒有加入人參(黨參),是辨證中臟腑無虛損,寒邪侵襲之癥不明顯,但體內有較多的寒濕作亂,腰下冷痛,要溫暖脾胃,同時溫腎,把水濕導引出去。方子中幹薑提振命門之火,命門火衰時可對癥。

這4個方子,從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芽湯、腎著湯,虛損的表現越來越不明顯,但體內寒濕問題越來越重。四君子湯重在補中氣之虛,理中湯重在溫中焦之陽,黃芽湯重在暢中之脾運,腎著湯重在益中利腎,而且還要考慮寒、濕、脾陽盛衰、寒濕、虛證實證而辨證用藥。

總之,中焦虛寒、脾胃運轉不當,有很多不同的組方,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芽湯、腎著湯比較典型,通過初步講解,能領會中醫治療的精妙。

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