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阿德勒經典心理學識人術,3招看透人心

2024年2月5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石墨楊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的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說:“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與目標。”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奧地利精神病學傢、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畢生致力於研究人類心理的發展,被譽為“領先時代100年的心理學傢”。代表作:《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等。

阿德勒認為優越感和歸屬感是人類行為的動力源泉。因幼年患病經歷,阿德勒提出,自卑感促使個體追求超越他人,獲得優越感;後因入伍親歷“一戰”的殘酷,他倡導個體應更充分發揮自身對社會興趣的追求,獲得歸屬感。這一觀點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譯者尤琪,德國馬爾堡大學碩士,從事德語教學、翻譯工作。審校專傢張潔,精神科醫師,國際心理治療研究院(IPI)候選精神分析師。

《理解人性》為什麼吸引我們閱讀,墨楊覺得有以下幾個點吸引人。

1、經典心理學識人術,3招看透人心,3招精準識人,一看人生目的,二看成長環境,三看生活風格。

2、真人案例解析:匯集阿德勒從業幾十年真人故事分析,層層剝繭揭秘如何看人入裡。

3、特邀專傢伴讀:心理學專傢李波傾情導讀,阿德勒研究者霍丹青每章伴讀,梳理重點,補充前沿觀點。

4、首度德文直譯:德文直譯無刪減,準確還原作者原意,校正英譯錯誤,專傢審校更嚴謹。

5、手繪思維導圖:一圖揭示看人超準的方法。

6、全新人物小傳:一位領先時代100年的心理學傢阿德勒。

7、理論要點對比:一表看清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差異,附贈著作列表、精美書簽等。

這本書於1927年初版,是心理學泰鬥阿德勒的代表作,從人生目的、成長環境、生活風格三個方面洞察一個人的本性和內心。

維多克·弗蘭克(《活出生命的意義》說,阿德勒是創造性地反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第一人。他借此取得的成就不亞於哥白尼所推動的轉變。人類不再被認為是驅力與本能的產物、棋子和受害者。

阿德勒很重要的觀點是“自卑感”。阿德勒認為在個體童年時期,自卑感可能主要來源於三種成長經歷:

第一種是孩子因為先天的生理缺陷或不足,或者視力、聽力、心臟等方面的健康問題,運動或日常活動感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種是孩子從小受到照料者的忽視、身體或和情感虐待,從而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不值得愛的、令人討厭的,感到世界對自己而言是冷酷的,生活對自己而言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種孩子從小得到過多的關愛和照顧,未能適時鍛煉和發展各種必要的生活能力,從而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什麼都做不了,必須依靠他人的照料。

很多人會說,自己很幸運,上述三種經歷都沒有。這樣的人是不是就不會自卑感呢?阿德勒認為,即使沒有先天缺陷,小孩子在面對成人世界的時候,仍然是弱小的、無能的,渴望像成年人那樣強壯有力,能夠勝任各種事情,支配自己的自由,所以還是擺脫不了自卑感。也就是說,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

阿德勒在本書中對涉及男性、女性、小孩、老人的多個案例進行了分析,這些案例非常典型,在今天看來仍未過時,仿佛就是發生在我們自己或身邊生活中的問題。墨楊認為不斷閱讀這本書,並有所收獲,就是因為其中探討的人性觀以及所舉的案例,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和民族的人們所能共鳴的。

書中專傢伴讀, 伴讀專傢。其中有導讀專傢李波,北京理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伴讀專傢霍丹青,阿德勒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簡單心理阿德勒心理學課程主講,二級心理咨詢師、註冊心理師、紐約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傢。這些專傢幫助大傢啃透社科名著。墨楊覺得對人性的理解,就是掌握人的心理、行為的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去分析自己和他人。這樣做的最大的收益就是,我們能收獲被關系滋養的能力。我們不再內耗,也不再被他人內耗,所有的“人”都成為豐富自身的能量庫,人生就這樣充盈起來。


墨楊世無雙,贈君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