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聞周刊|PCI有望成為穩定性心絞痛的一線治療嗎?

2024年2月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心聞周刊|PCI有望成為穩定性心絞痛的一線治療嗎?——蔣峻教授解讀ORBITA-2研究

本期《心聞周刊》為大傢帶來心血管領域最新7篇臨床研究,5條行業資訊。同時,特別邀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蔣峻教授,對ORBITA-2研究進行深入解讀與探討。

嘉賓:蔣峻

評析新觀點,論說新動向。2023年11月,《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ORBITA-2研究顯示,在很少或不服用抗心絞痛藥物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PCI治療可以改善心絞痛癥狀。這一結果的發佈會對臨床實踐帶來什麼影響?本期我們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蔣峻教授對此進行深入解讀與探討。

國際心研究

01 NEJM:CRT-D治療心衰,生存獲益長達14年!

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RAFT研究5年隨訪結果顯示,在左室射血分數降低合並寬QRS波的NYHA Ⅱ/Ⅲ級心衰患者中,在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基礎上添加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可降低因心衰導致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但CRT對長期生存率的影響尚不清楚。1月18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佈了該研究的長期隨訪結果,心衰患者接受CRT-D治療的生存獲益可維持長達14年。該長期隨訪試驗納入1050例NYHA Ⅱ/Ⅲ級心衰,左室射血分數≤30%,QRS波≥120 ms的患者,隨機分配至接受ICD(n=530)或CRT-D(n=520)治療組。主要終點為全因死亡,次要終點為全因死亡、心臟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的復合結局。存活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3.9年,ICD組和CRT-D組分別有405例(76.4%)和370例(71.2%)患者發生主要終點,CRT-D組的患者存活時間更長(加速因子=0.80,P=0.002)。此外,ICD組和CRT-D組分別有412例(77.7%)和392例(75.4%)患者發生次要終點事件。

2010年原文: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9540

2023年原文: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4542?query=featured_home

02 Nature子刊:中國原創成果或讓“永久”心臟起搏器成為現實!

目前,心臟起搏器的臨床實際平均使用壽命在8~10年,如何提升心臟起搏器的服役時間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華偉教授聯合國內材料領域專傢研發了一種新型自供能無導線起搏器,初步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研究團隊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耦合效應研制了一款膠囊形狀的自供能心腔內無導線起搏器(SICP),直徑為6.8 mm,體積約1.52 cc,質量僅1.75 g,並系統性地驗證了經介入手術方式植入到心腔內的起搏器將心臟運動的生物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可行性。伴隨著心臟周期性的收縮舒展,SICP開路電壓能夠達到6.0 V,短路電流為0.2 μA,整合電源管理系統和低功耗起搏電路(0.5 ms/1.5 V),實現了對房室傳導阻滯疾病模型動物的有效起搏。隨訪觀察3周發現,SICP保持良好的起搏性能,突破了目前自供電心臟起搏器在模型動物體內植入的最長時間紀錄,且實驗動物並未出現心臟穿孔、心包積液、血栓等並發癥,展示了這種自供能心腔內無導線起搏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510-6

03 JACC:Lp(a)致動脈粥樣硬化約為LDL的6.6倍!

1月15日,JACC雜志發表一項基於載脂蛋白B的遺傳分析提示,Lp(a)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大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6.6倍。研究者從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確定了兩組單核苷酸多態性簇,其中一組包含107個與Lp(a)質量濃度相關的變異,另一組包含143個與LDL濃度相關的變異,評估載脂蛋白B中遺傳預測的變異與冠心病風險之前的關系。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結果顯示,載脂蛋白B中Lp(a)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風險增加28%,而載脂蛋白B中LDL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風險僅增加4%。使用多基因評分對受試者進行分級後,與LDL相比,載脂蛋白B中Lp(a)每升高50 nmol/L,冠心病的風險更高(HR:1.47 vs. 1.04)。

原文鏈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39

04 EHJ:CHIP突變與房顫進展深度關聯?

不確定潛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房顫都與年齡相關,CHIP對房顫的發生發展有何潛在影響呢?1月17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雜志發表的一項東亞隊列研究結果顯示,與非房顫患者相比,CHIP突變在房顫患者中更常見,且與房顫進展和不良結局相關。研究者對1004例房顫患者和3341例非房顫患者進行了24個CHIP突變的深度靶向測序,在237例(23.6%)房顫患者和356例(10.7%)非房顫患者中發現變異等位基因分數≥2.0%的CHIP突變。與無房顫的患者相比,長程持續性房顫中CHIP突變的優勢比比值最高(調整後OR=1.50)。與無CHIP突變的患者相比,攜帶CHIP突變的房顫患者年齡更大、糖尿病患病率更高、房顫持續時間更長、E/E′更高(所有P<0.05)。此外,對英國生物樣本庫21,286例房顫患者進行分析,CHIP突變可增加房顫患者的復合臨床事件(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死亡)發生風險約32%。

原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d869/7564689?redirectedFrom=fulltext

05 EHJ:EuroSMR評分,M-TEER患者1年生存預測神器?

二尖瓣經導管緣對緣修復術(M-TEER)的風險分層,對重度繼發性二尖瓣反流(SMR)患者的治療決策至關重要。1月19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雜志發表一項研究,開發並驗證了一項人工智能衍生的風險評分——EuroSMR評分,用於預測SMR患者接受M-TEER的1年結局。該評分基於18項臨床、超聲心動圖、實驗室和藥物參數,可以更好地識別存活和死亡患者(HR=4.3,P<0.001),且優於驗證隊列中既定的風險評分。1年死亡率的預測范圍為<5%~>70%(AUC=0.789),包括識別極端風險人群(整個隊列的2.6%),該人群存活超過1年的可能性極低(HR=6.5,P<0.001)。EuroSMR風險評分最高的前5%患者在1年隨訪中的死亡率為72.7%,死亡或未有臨床改善的發生率為83.2%。

原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d871/7577904?redirectedFrom=fulltext

06 JAMA Cardiology:貝派地酸可減輕心血管事件總負擔

1月17日,JAMA Cardiology雜志發表了CLEAR研究的預先指定分析,探討了貝派地酸能否減輕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總負擔。分析納入CLEAR研究中13,97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風險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血癥且無法接受指南推薦的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受試者。主要終點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冠狀動脈血運重建(MACE-4)復合事件的首次發生時間;關鍵次要終點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MACE-3)的首次發生時間。9764名受試者既往有ASCVD,基線LDL-C水平為139 mg/dL,貝派地酸治療6個月後LDL-C水平降低21.1%,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降低22.2%。中位隨訪3.4年,在612名受試者中記錄了1746例首次MACE-4事件和915例額外的MACE事件,其中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占首次事件的32.8%和額外事件的69.4%。對於心血管事件的總發生率,貝派地酸治療可降低MACE-4(HR=0.80,P<0.001)、MACE-3(HR=0.83,P=0.002)、心肌梗死(HR=0.69,P<0.001)和冠狀動脈血運重建(HR=0.78,P<0.001)發生風險,但未顯著降低卒中風險。

原文鏈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13647

07 Circulation:Piezo1/IL-6神經源性炎癥調控梗死後心室重構

1月18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野、何淑芳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胡霽團隊合作在Circulation雜志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聚焦心臟感覺神經元胞體所在的胸段背根神經節(TDRG)中的Piezo1通道,闡明了Piezo1/IL-6介導的神經源性炎癥級聯反應促進梗死後心室重構的全新神經免疫機制。研究發現胸段背根神經節中Piezo1的表達水平在梗死後心室重構過程中顯著增加,與疾病程度具有很強相關性。此外,研究者還利用RNA幹擾、神經特異性敲除、鞘內給予中和抗體等手段,阻斷TDRG中Piezo1/IL-6信號轉導環節,發現可抑制心臟IL-6/STAT3炎癥信號,改善梗死後心室重構,為防治梗死後心室重構或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靶點。

原文鏈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3.065390

行業心動態

01 ASE發佈人工瓣膜功能影像學評估指南

近日,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ASE)發佈人工瓣膜功能影像學評估指南,闡述了經食道超聲、心臟CT和心臟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在評估人工瓣膜結構、功能和反流中的作用。指南指出,人工瓣膜功能障礙可以分為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瓣膜功能障礙、心內膜炎和血栓,建議對植入人工瓣膜的患者心腔、收縮和舒張功能、主動脈根部和升主動脈進行標準化檢測。此外,指南還針對人工瓣膜的一般註意事項、人工主動脈瓣、人工二尖瓣、人工肺動脈瓣、人工三尖瓣以及冠心病人群人工瓣膜的評估等內容給出詳細診療建議。

原文鏈接:

https://www.onlinejase.com/article/S0894-7317(23)00533-3/fulltext

02 CIED患者如何進行心血管磁共振檢查?

心臟磁共振(CMR)檢查可能會影響起搏器、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等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CIED)的功能。近日,心血管磁共振學會(SCMR)發佈專傢共識,針對植入CIED患者的CMR檢查提出了建議。共識梳理了關於CIED患者接受CMR檢查的安全性證據,指出CIED患者CMR的非電生理相關適應證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評估、新發心衰癥狀和浸潤性疾病的評估以及血管成像,電生理適應證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此外,共識還對CIED患者的替代成像方式、兒童患者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特殊註意事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664724009864

03 AHA科學聲明:成人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

近日,美國心臟協會(AHA)在Hypertension雜志發佈有關成人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科學聲明,詳細闡述了體位性低血壓的流行病學、高血壓治療對其影響、篩查和診斷、成人高血壓患者的體位性低血壓管理等內容。聲明指出,白大衣效應、夜間高血壓和晨間低血壓是體位性低血壓常見的模式,對比不同類型降壓藥發現,外周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和中樞交感神經阻滯劑與體位性低血壓相關,管理體位性低血壓應充分了解其模式、觸發因素和原因、優化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和特異性藥物治療。

原文鏈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HYP.0000000000000236

04 全球首個可吸入式心臟修復藥物誕生

近日,來自意大利和德國的學者利用納米技術,將含有模擬肽的鈣磷酸鹽納米粒子(CaP-MP)嵌入到可吸入的幹粉微粒(dpCaP-MP)中,研發出可吸入式心臟修復藥物LungToHeartNIM,用於治療心力衰竭。該藥物的首個動物模型實驗結果在JACC雜志上發表,結果顯示,具有心力衰竭的受試豬在接受低劑量LungToHeartNIM治療2周後,心臟收縮功能和纖維化得到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數提高約17%,且耐受性良好。這是首次在與臨床相關的大型動物心力衰竭模型中,證明了靶向鈣通道的肽類調節的有效性。

原文鏈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29

05 首款球囊型PFA消融導管開啟臨床研究

近日,首款球囊型脈沖場消融導管Volt PFA開啟臨床研究,旨在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Volt PFA隻需一次消融就能實現肺靜脈隔離,消融導管遠端是一個球囊,並且貼合8個消融帶狀電極,可以與肺靜脈前庭緊密結合,從而實現精準消融。此外,該消融導管還具有獨特的定位、操作和轉向,可以為醫生提供更清晰的指示,進一步改善與目標心臟組織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