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患者透過黑暗看到光明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一位78歲的老大娘,平時會幹些農活,身體很硬朗,還會幫著做傢務。老大娘有一天突然腰痛得厲害,傢裡人馬上陪同到醫院檢查,以為會是骨質疏松之類的問題,結果竟然是肺癌的骨轉移。老人聽聞噩耗後,甚至打算放棄治療。但於壯在對老人進行病理基因分型後,發現其對靶向藥敏感,後續老人就接受了針對性的靶向治療。一周以後,奇跡出現,老人疼痛明顯減輕,生活也能自理。老人對今後的生活又有希望了。

健康是一種幸運,每天接診大量癌癥患者的腫瘤科醫生,對此感觸頗深。全心為患者考慮,讓他們透過黑暗的縫隙看見縫生的光芒,是山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於壯和同仁們的心願和努力。

為什麼會選擇當腫瘤科醫生?於壯回答,因為親切。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從小就會被帶在門診、病房裡值班,傢裡書櫃上最多的也是醫學書籍,耳濡目染,於壯就對醫學倍感親切,對醫院的環境也更為熟悉。1991年,於壯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後,因為對中醫頗有興趣,選擇了中西醫結合專業攻讀了碩士和博士。於壯認為,六年的中醫學習經歷對後面腫瘤內科的工作有很大幫助。

門診和病房是內科醫生的主戰場,作為腫瘤科醫生,於壯每天會面對形形色色的癌癥患者。為了減輕病患的痛苦,2012年,於壯所在的科室開展了腫瘤患者癌痛規范化治療及護理的創建。在獲得較高社會反響的同時,也切實解決了患者的癌痛管理問題。

對於腫瘤患者,藥物治療算得上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於壯介紹說,十幾年前,國內沒有那麼多有效藥物,現在隨著科技進步,研發出很多新藥,使得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很大延長。於壯參加了一個治療胃腸道腫瘤的全新靶向藥物的臨床研究,並且擔任分中心PI,研究結果已發表在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

十幾年間,天翻地覆變化的不僅僅是新藥的研究。於壯:“以晚期肺癌為例,以前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時間很短,但現在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找出對靶向藥敏感的患者,給予精準有效的靶向治療,患者從原來不到12個月的生存時間,可以延長到4-5年,甚至更長。”

除了身體上的疼痛,癌癥患者也會經受心理的折磨。於壯認為,心理支持治療在患者管理中同樣重要。他十分註重身心靈整體療愈。在於壯的帶領下,腫瘤內科榮獲國傢級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並且創建腫瘤患者“無嘔”“無餓”病房,保證患者解除癌痛困擾,順利度過放化療期間的胃腸道惡心、嘔吐不適的階段。同時,他們定期評估腫瘤患者營養狀態,合理給予腸內營養補充,保證患者健康生活。

醫學科研無止境。於壯在工作之餘,追蹤國際、國內腫瘤專業發展趨勢,開展了晚期肺癌靶向檢測及精準治療等多項診療模式,與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一起推動規范化、個體化的多學科聯合會診機制。他主持“十二五”重大新藥創新項目子課題2項;山東省自然基金、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課題等省市課題多項。於壯研究的科研成果獲山東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二等獎、青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20餘篇,單篇最高IF>10;參與SCI論文50餘篇。

作為山東省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分會主委,於壯團結有志於心理社會腫瘤學的省內同道,積極組織各項相關健康教育、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傳播和普及抗癌知識,為年輕醫護同仁提供專業培訓,促進年輕力量的成長。

自2008年擔任腫瘤科主任至今,於壯帶領的科室已發展成為國傢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腫瘤患者營養指導中心和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山東工人報記者 杜曉琳 通訊員 王夢嬌)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