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2024年3月21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許多人總是分不清春秋和戰國的時間分界線和區別,往往把春秋、戰國二者連在一起稱呼,說對其實也對,畢竟二者都屬於周朝,但其還是有着本質區別的。

簡單來說,春秋時期的諸侯們遵循周禮,共尊一主——周天子,相互之間的征伐也是以打哭、打怕對方為主,只要你丫服輸我就放過你。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們已沒了共主的概念,大家各自稱王,管你什麼周天子不周天子,惹我一樣打你,這時候的戰爭也不再是打哭你這麼簡單了,而是要打死你,搶你的地盤了。

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就是韓、趙、魏瓜分晉國了,史稱「三家分晉」,從這時候起,周天子就失去了作為天子的威嚴,也是從這時候起,天下的舞台就成了諸侯們以各自智慧和力量開展角逐的死亡淘汰賽。資治通鑒的開篇就是從「三家分晉」的故事開始的:

在晉國還未被瓜分的時候,晉國的卿大夫、智氏的宗主——智宣子想要立自己的兒子智瑤為下代宗主,這時候同為智氏一族的智果就跳出來反對了,他反對的思路很清晰:「智瑤這個人有五大優點和一大缺點,不能立他為宗主。」

按理說優點和缺點的比數為五比一,這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了,畢竟人無完人,有點缺點也很正常,很顯然智宣子也是這麼想的。

但智果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智瑤有五大優點,人長得帥、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說會寫、堅毅果敢。」這一聽簡直就是古偶劇中男主的標配,還有什麼缺點能以一敵五呢?

他馬上給出了答案:「智瑤最大的缺點就是為人不仁義,如果他以不仁之道來發揮自己的五大優點,那對智氏一族來說絕對會引來滅頂之災。」而這話在後來也一語成讖。但此時的智宣子根本聽不進去,還沉浸在自己兒子的過人優秀之中。

智果也是個狠人,眼見勸不動老大,於是果斷與智氏斷絕了關系,脫離了宗族,這一舉動也在後來救了他自己一命。

之後,智宣子歸天之後,五優少年智瑤同志毫不意外繼承了老爹的產業,可謂意氣風發。

有一天,智瑤在藍台擺了一場宴席,邀請晉國內的韓氏韓康子、魏氏魏桓子吃飯喝酒。席間,囂張的智瑤不僅戲弄了韓康子還侮辱了他的下屬段規。

智氏族人智國聽說了這件事,忙勸誡智瑤:「主公如果還不提防災禍的話,那災難必定要臨頭啦!」瑤老闆很霸氣,回道:「這天下間的災禍都取決於我,我不去發起災難,誰敢出頭興風作浪?」

智國心想你還擱這裝呢,面上急得不行:「您老一頓飯就得罪了人韓家的主君和臣相,還不好好戒備,說什麼別人不敢興風作浪,蚊子、螞蟻、蜜蜂等等小蟲都能害人,何況主君、臣相呢!」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智瑤根本不聽。

過了段時間,囂張的智瑤又開始了他的騷操作,公然向韓康子討要領地,韓康子哪裡肯給。他不肯給,但他的下屬段規卻不這麼認為,給,必須給!段規的解釋是:「智瑤這人貪財好利而且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地,肯定要打我們,不如先給了他,免挨一頓打。」

。。。。。。

「咳咳」他頓了頓,繼續說:「他拿到地以後,肯定更加狂妄,還會找別人要地,總有個刺頭會不給他,到時候他肯定要打他丫的,這樣我們既免了一頓打又可以在暗中伺機行動了。」韓康子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立刻給智瑤獻上了萬戶領地。

智瑤很開心,果然馬上着手向下一個冤大頭討要領地,這個冤大頭就是魏桓子。

冤大頭誰也不想當,魏桓子也是一樣,所以他的第一反應也是不給。但是魏氏的家相任章和韓氏的段規有着同樣的非凡見解:「智瑤無故索要領地,這種行為必定會引起其他氏族的警懼,我們給他地,讓他驕傲,他一驕傲肯定會輕敵,而一同活在他的恐懼之中的氏族卻能團結起來,這樣下去智氏就命不長久了。」魏桓子覺得這番言論很有道理,同樣給智瑤獻上了萬戶領地。

這是不是頗有些像如今一些人的想法,當熊孩子來家裡玩,破壞了自己心愛的物品時,我既不打他也不罵他,反而夸獎他獎勵他,也就是所謂的捧殺,我不教育你但這樣下去以後自然有其他人來教育你。

言歸正傳,原來地可以來的這麼不費吹灰之力,智瑤志得意滿,決定繼續把這份無本萬利的產業發展下去,於是他又瞄準了一個目標,而這一次他終於碰上了段規口中的「刺頭」,而這個刺頭最終也讓智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要說這個刺頭到底是誰呢,那就是晉國另一大家族的老大——趙襄子。

早些時候,趙襄子的老爹、同為晉國卿大夫之一的趙簡子也和智宣子一樣,面臨着立後的難題,在長子伯魯和幼子無恤(就是後來的趙襄子)之間搖擺不定,最終他選了個看似簡單實則確實簡單的方式來測試兩個兒子。他把自己對兩個兒子的訓誡話語寫到兩塊竹簡之上,分別交付兩人,囑咐他們好好學習。

過了三年,趙簡子把兩人叫來問他們學得怎麼樣了,長子伯魯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連竹簡都丟了。而反觀幼子無恤背誦熟練,竹簡也是藏在袖中隨身攜帶。相信這一刻,無恤在他父親的眼中是閃閃發光的。毫不意外,無恤就成了趙氏的繼承人,這告訴我們一個人講政治是多少重要的事情,一把手交代的事情怎麼能不好好做呢?

為了這個繼承人,作為老爹的趙簡子也是操碎了心,提前把他的後路都想好了,精心選派了一個叫伊鐸的手下去管理晉陽。臨行前,伊鐸有點摸不透老大的心思,只好去問他:「您是打算讓我去晉陽搜刮民脂民膏呢,還是讓我去把它建設成後期的保障之地呢?」趙簡子只回了他三個字:「保障哉!」伊鐸問明白了,放心地去了,於是在晉陽減輕賦稅、與民休息。

伊鐸走了之後,趙簡子把無恤叫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兒呀,以後萬一晉國發生國難,千萬不要看不起伊鐸他的地位低,也不要嫌棄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把那裡當做最後的避難所啊。」父愛如山,大抵如此。

說回智瑤這邊,因為前兩次拿地太容易,這次便又向趙襄子索要蔡、皋狼兩地,趙襄子一點也不給面子,直接就拒絕了。智瑤大怒,心想給你臉還不要臉,好,那我就打服你,於是約上韓氏、魏氏兩方的士兵一起攻打趙氏。

趙襄子這下子急了,問隨從道:「怎麼辦,我該去哪裡避難好?」隨從說:「長子那裡近,而且城池堅厚。」趙襄子認識很到位,說:「老百姓修完城池已經筋疲力盡,現在又要讓他們和我一起以死守城,怎麼可能和我一條心呢?」隨從又說:「邯鄲城糧倉充實,可以去。」趙襄子搖頭說:「糧倉充實是因為搜刮的民脂民膏多,現在因為戰爭又要讓他們送命,老百姓怎麼可能追隨我!不如去晉陽,那是先主的地盤,伊鐸在那實行寬政,民心必定順和。」於是一行人風塵僕僕趕往晉陽,從這個選擇也能看出趙襄子確實有遠見卓識。

戰爭終於開始,智、韓、魏三家圍攻晉陽,並引水灌城,城牆只差六尺就要被水全部淹沒了。城內鍋灶也塌了,到處都是青蛙,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形勢下,晉陽百姓依舊沒有叛變的意思。

智瑤巡視水勢,魏桓子給他駕車,韓康子在邊上陪同。智瑤志得意滿,說道:「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還可以亡人國家!」聽到這話,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則用腳踢了踢魏桓子作為回應,因為他們兩家的城池也都能引水而灌。

回去後,智瑤手下有個謀士叫疵,他對智瑤說:「韓、魏兩家日後必定要反!」智瑤很奇怪,問道:「你怎麼知道?」疵在資治通鑒這里只出現了這一小段,但是其表現出來的智商卻讓人驚嘆,以他的智力就算在《權力的游戲》中恐怕都能活到最後一集,讓我們好好看看他是怎麼分析的。

疵說:「我是以人之常情來推斷的,我們調集韓、魏兩家兵力一起攻趙,趙國滅亡之後,那一下個是誰呢,以他們所想恐怕就要輪到韓、魏了。」這是很合理的推斷,與「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樣。接下來他又說道:「我們三家約定打贏趙國三分其地,城牆都快全部被淹了,城內百姓已經開始宰馬來吃,破城指日可待,但是反觀魏桓子、韓康子兩人臉上不僅毫無喜色,反而面帶憂慮,不是要反那又是為什麼呢?」實在是高,這是不是與張辟彊看穿呂雉在劉邦死後不掉眼淚的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然而第二天,智瑤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竟然把疵對他所說的話原原本本告知了魏、韓兩人。這等於是我把最私密的話告訴了我的好朋友,這些話都是在講另兩個人的壞話的,而這個朋友倒好,第二天就把我的話全說這兩人聽了。所以這里我實在想不通他這個行為的意思,只能猜測他是過分的狂妄自大,覺得韓、魏兩家對自己毫無威脅可言,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反正不管怎麼說,他就是這麼幹了。

這樣的事誰敢承認,韓、魏兩人也是極力辯解,並說:「這個疵一定是個奸饞小人,要離間我們為趙氏游說的,讓老大您懷疑我們兩家而放鬆攻打趙氏。您老想想看,我們兩家怎麼可能放着擺在眼前瓜分趙氏地盤的利益不顧,反而去做會危害自身且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呢?」這個觀點確實也合情合理,智瑤也就放兩人走了。

兩人出來後,疵又入內,問智瑤道:「主公為什麼要把我對您說的話告訴韓、魏兩人?」智瑤反問道:「這你又是怎麼知道的?」疵回答道:「我看他們出來後,認真看着我然後腳步飛快地離開了,因為知道我看穿了他們的心思。」結果智瑤卻根本不聽,疵沒辦法只好請求智瑤讓他出使齊國然後離開了。這樣一個頂尖的謀士就這麼被智瑤放棄了,確實可惜。

於是,事件的發展開始出現轉折,趙襄子派遣使者張孟談偷偷潛出來面見韓、魏兩人,游說道:「我聽說唇亡則齒寒,如今智瑤率領韓、魏兩家一同攻趙,趙氏如果亡了,那接下來就必定是韓和魏了。」韓、魏二人說道:「我們心裡也知道,怕就怕事情還沒成我們的密謀就先泄露出去了,那殺身之禍馬上就要到了。」

張孟談答道:「密謀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入我之耳,又有何大礙呢?」於是謀成,三方約定好日期之後便送張孟談回城去了。

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趙襄子趁夜派人殺了智氏守堤的官吏,使大水決口反灌智軍。智軍因救水而大亂,韓、魏兩軍趁亂從兩翼攻打智軍,趙襄子則正面沖出攻殺,大敗了智軍,並殺死了智瑤,滅盡了智氏一族,只有先前脫離了宗族的智果保全性命。趙襄子還把智瑤的頭砍了下來做成了飲酒的器皿。

而後,三家廢了晉國的晉靜公,把晉國剩下的土地全部瓜分了。如此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事情震驚了天下,這在當時而言是嚴重違背大家共同遵循的「禮」的,而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周威烈王卻因為軟弱接受了三家封侯的請求,從此先王之禮由此崩壞,天下進入戰國時代。而這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也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