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臊子面,正寧臊子面,到底是什麼關系?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正寧臊子面

眾所周知,臊子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陜西關中和甘肅隴東等地,非常流行。

陜西岐山臊子面,名聲大噪,為何甘肅隴東臊子面卻少有人知?

值得我們深思。

正寧臊子面

隴東臊子面,因為在正寧縣極為普遍,也被稱為正寧臊子面, 至於說為什麼叫臊子面呢?

一種說法:是因吃的時候湯太燙,面太長,要吸著吃,會發出“哨、哨……”的聲音,因而得名“臊子面”;

而另一種傳說:是因為正寧風俗裡面,有新娶媳婦進門第一天,

要為親戚鄰裡和傢人做頓面,人們開嫂嫂和小叔子的玩笑時,會說回傢吃一回:“嫂子面”。

又由於這種面條所配湯料,以臊子為主,附加豆腐和青菜,所以人們也就稱作“臊子面”, 既顯示和考驗新媳婦的廚藝,又寓意天長地久、和和美美。

正寧臊子面

目前在正寧縣本地農傢,都是純手工制作, 制作工序井井有條,手工切面的面條寬度1.3毫米左右。

純手工搟的面紙一般,手工切的面千條線, 煮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筷子上打秋千,盛到碗裡賽牡丹。

長如線,細如絲,長而柔韌,細而不斷,做工精細,筋韌爽口,易於消化,老幼皆宜。

因湯料不同,可分為臊子面和酸湯面,臊子面香辣美味,酸湯面清爽適口,別具風味。

正寧臊子面

制作方法獨特: 要經過和面、揉面、餳面、搟面、切面、燒湯、煮面、撈面、澆湯等幾道工序。

和面是最講究的, 遵循“三光”:盆光、手光、面光。

“光”就是幹凈; “三不沾”:面不沾盆、不沾手、不沾搟面杖。

面和好後要放在盆裡餳一段時間再揉,這樣面才會筋道;

揉面時,全身力氣凝於手掌之上;

搟面,講究的是“力道”均勻而使面片厚薄均等,搟面杖一米多長;

搟好的面片折疊在一起,開始下刀切面,高手切面像嫻熟的農夫犁地一樣,整齊、密集地下刀, 切出的面條根根透風、寬窄相同,面條寬度1.3毫米左右。

正寧臊子面

隴東臊子面,最為重要的是臊子湯,湯是臊子面的靈魂。

湯的制作也相當講究,選土豆或蘿卜、老豆腐、五花肉等切丁,加黃花菜、木耳、胡蘿卜、蔥、菠菜和配制調料入鍋,

熱油爆炒,添水,加入油潑辣子並打入雞蛋, 即成香氣四溢、香辣可口的臊子湯。

臊子湯沸騰後,開始下面條。煮面條時邊煮邊攪, 煮好後,挑入碗內,

這個過程講究的是: “煮在鍋裡蓮花轉,挑在筷子上打秋千,撈在碗裡一條線”。

然後再把臊子湯澆入碗中,臊子面便做好了。

正寧臊子面

一碗臊子面兼具了多重特色:香、辣、薄、筋、細、光、煎、稀、汪。

“香”,臊子肉香味撲鼻,逗人饞涎; “辣”,湯中摻入油潑辣子,湯料辣裡透鮮;

“薄”,面條搟得薄如紙;

“筋”,面條筋道有韌性;

“細”面條細如米線和粉絲;

“光”,面條光如遊魚;

“煎”,湯料溫度很高;

“稀”,一碗面,七分湯;

“汪”,湯料浮油甚多,數九寒天,依然熱氣騰騰,經久不散。

正寧臊子面

有位西北籍作傢形容說:“隴東地區慶陽平涼人是吃隴東臊子面長大的”。

當地民歌也這樣唱道:“十八個省裡轉一遍,好不過咱慶陽的臊子面。”

隴東大飯店的廳堂內,就赫然寫著一副楹聯: “喝幾杯馬嶺黃酒來此小坐,吃兩碗臊子面不虛此行”。

真正把臊子面的飲食文化,提高了一個層次。

正寧臊子面

正寧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