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味道丨熬糖

2024年2月5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鎮安熬糖是民間一種傳統工藝。

鎮安處於秦嶺深處,古時交通不便,物資匱乏,人們在過年或紅白喜事的時候,糖制品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道點心、茶食。鎮安傳統古法熬糖就是將玉米、紅薯等淀粉類糧食蒸煮後,再經過麥芽裡面的酵素發酵水解,然後熬制而成。

我國最早的糖就是麥芽糖,麥芽糖有塊狀和稀狀,通常把塊狀的叫“餳”,把稀狀的叫作“飴”。從大約30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戰國《書經》中又有“稼穡作甘”的話,可見當時人已經懂得了、掌握了以淀粉制糖的方法。

每到臘月初,傢庭主婦就會先泡一大碗麥子,長成麥芽,待到麥芽長到一寸多長的時候,再量出四五升苞谷拉成瓣子,先用米篩篩去糠皮,再用面籮隔去細面,然後把剩下的米粒用水浸泡用石磨磨成漿煮熟(或者洗兩挎籃紅薯蒸熟捏化),涼到溫熱不燙手的時候兌入麥芽汁,再浸泡催化一段時間後,用佈包袱過濾,然後再把過濾出來的半透明的汁水倒入大鐵鍋中熬煮。

過濾的包袱不能過於細密也不能太粗糙,太細密不容易過而且會減少糖的產量;而過於粗糙又會影響糖的質量,使糖缺乏粘性而成了一鍋糖糊,如果那樣,就失敗了。

因為過濾出來的汁水很多,為了節省時間,一般得用兩口大鍋同時熬。這熬糖的火是大有講究的,開始可以用滿灶大火,燒梢子柴,燒得鍋裡的汁水不停地翻滾,讓水分充分蒸發。熬煮時,還要不斷地用鏟子兜著鍋底攪拌,不然就會巴鍋甚至燒糊,味道就差了。

當兩鍋水熬成一鍋的時候,就會慢慢地有了糖的氣味,再熬到半鍋的時候,才會有糖的味道。這時就要註意用小火慢熬,而且要攪拌得更勤,不然就會燒糊。再過一段時間,鍋裡的糖水會越來越少,水面也會鼓起一些小泡來,這時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糖稀了。

接下來就到了考驗主人耐心的時候了。這時候,千萬不能心急,要用小火慢慢熬,不然就會燒成一鍋焦炭。其實,這熬糖也就是熬人,心急不得,得有耐心。做事也是這樣,越是到了接近成功的時候,越是要有耐心,不然就會前功盡棄。

起鍋的時候,得掌握好時機。隨著時間一點一點過去,鍋裡的糖稀會越來越少,冒起的泡泡也會越來越大,當氣泡即將連接成一片的時候,就是起鍋的最佳時機。

這時,就要用一隻筷子在鍋中糖稀裡一蘸,拿起來讓糖稀自然流下一個細細的糖片懸掛在空中涼冷,然後用拇指壓住食指或者中指往糖片上一彈,如果糖片斷了,就可起鍋,如果糖片不斷,就是火候不到,還得用小火再熬一時半會兒再看。起鍋時得首先把火退盡,然後迅速把糖稀用鏟子舀進提前做好的糖窩裡。

這個窩得是一個特殊的窩,是用細苞谷面炒熟涼冷後均勻地墊在小竹栲或者抽屜裡,四周略高,好像一個特大的鳥窩。糖稀舀進窩裡,涼冷後就成了板糖。板糖很硬,用手輕易是掰不開的,要吃板糖的話,必須用刀背沿著板糖的邊緣敲,敲一小塊放到嘴裡,又筋道又香甜,好吃極了。不過除了傢裡來了客人,平常是不會隨便去敲著吃的。

糖起鍋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是為那鍋底殘存的糖鍋巴。要知道,鏟糖鍋巴是要講方法的:得先在鍋裡撒一層炒面,邊鏟邊攙,不然就會粘得一塌糊塗;而吃糖鍋巴也得小心才好,得試著慢慢嚼,不然就會滿嘴打泡樂極生悲。

根據經驗,這糖得稍微熬嫩一些起鍋才好,一是嫩些味道好,二是到摻糖的時候還要加熱,如果糖太老,一加熱水分再次蒸發,糖就容易糊,影響口感。

糖熬好了以後,可以放一段時間再扯。如果有空,趁熱扯更好。扯糖有講究,也很熱鬧。首先得到山上找到一握粗細三四年生的馥楝樹,馥楝樹刮皮後不沾糖,也無異味兒。把馥楝樹棍截成一尺來長的兩根棒子,把板糖稍微烤熱一下,盤成條狀,然後由兩個大人將糖條的兩頭纏在馥楝樹棍子上邊扭邊扯,有時候能扯到上丈長,然後再繞回來再扯,一直扯到板糖變白為止。扯糖時,小孩子們就更高興了,在糖條下邊鉆過來鉆過去的,見到哪兒起了一點欠,趕緊揪下來解饞,大人也不會怪罪。我至今還覺得很神奇:那黑乎乎牛膠一樣的板糖經過三扯兩扯的就變成了白色,美觀、上眼,立刻就可登大雅之堂了,使人禁不住對我們先人的聰明智慧佩服備至。

到了過年的前一天夜裡,主婦就會把全傢所有的人都動員起來。先把糖放到鍋裡加熱,再把提前炒好了的米花、黃豆、芝麻、修米等輔料把握好比例摻進糖裡,然後攪拌、分塊、盤條、壓緊、切片、分裝。這一切都要做得越快越好,不然,糖塊就會變冷變硬,既難切分又容易破碎,切不出好看的糖片,拿不上桌面待客了。要知道,糖片的好壞、輔料的優劣就是這傢主婦甚至是這個傢庭的臉面。

來源:鎮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