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喝多了怎麼辦?這個方子以備不時之需,快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2024年2月16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分享:李知行

酒逢知己千杯少。

今朝有酒今朝醉。

酒在餐桌上有一股特殊的魔力,特別是節日,是打開大夥話匣子的有效工具。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酒還賦予了文化的定義,常言道「感情深,一口悶」,更是道出了酒量能代表交際的誠意。

不過,小酌怡情,大醉亂性。

喝一點活躍氣氛,那是可以的,喝過頭了,身體就可能吃不消了。

解酒的中藥,有一個中藥是葛根花,喝醉後煮水服用很好。另一個是枳椇子枳椇子還有一款食療膏叫玉蠶枳椇膏,是喝酒應酬隨身必備的利器,餐前餐後都能服用,解酒也是特別好。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方子,來自於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的《內外傷解惑論》,名字叫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白豆蔻仁、砂仁葛花、生薑、神曲、澤瀉白術、陳皮、豬苓、人參、白茯苓、木香青皮

我們先看看東垣老人是怎麼理解酒的。他覺得酒是「大熱有毒,氣味俱全」。酒是水火相容之物,看上去是水,遇火能燃,具純陽之性,走而不守,故行藥勢。所以少量的酒能行氣血,作藥引。酒過量了,會因自身的特性,醞釀濕熱

長期酗酒,會引起酒精肝、濕疹蕁麻疹膽囊炎等。

東垣老人,覺得如果傷了酒毒,應該就着酒的特性來治療,酒有揮發性,發汗是最好的,其次就是利小便,這種操作叫上下分消其濕,從而創制了葛花解酲湯。

前文說到葛根花解酒的效果很好,自帶升清降濁的屬性,諸花皆散,清陽往上升散,濁音就能往下走,濁音也就是濕熱。神曲跟酒一樣都是發酵而來的,同氣相求,所以能治酒積,同時也能健胃消食

濕熱的問題首先要想到中焦,脾胃受濕熱所困,不能正常運化了,所以要喚醒脾胃的活力,就加入了芳香醒脾的藥,白豆蔻、砂仁、陳皮。芳香可以辟穢,可以醒神,可以化濕。

人參、白術、生薑的加入補脾益氣,助脾胃運化的同時,因為整個方子的主基調是祛邪,清濕熱,祛邪的同時要兼顧胃氣,也為下一步的行氣化濕作準備。生薑還能降逆止嘔。

為了推動濕濁排出,叫來了木香、青皮,這些都是行氣藥。木香氣味濃烈,香氣很重,有發散的力量,所以能疏通氣機。木香走三焦經,通調三焦之氣,對全身的氣都能起到調理的作用。青皮是橘子還沒成熟的狀態下採摘的,色青入肝,比陳皮藥性駿猛,能破氣。

最後就是用利水藥把這些濕熱從下分消出去,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大家想到了誰?五苓散。五苓散是著名的利濕方。這里沒用桂枝,因為張仲景傷寒論中已經明確說了酒客病不能予桂枝湯,不能用桂枝反助其熱。所以桂枝這味昔日的戰友,只能退居幕後。

東垣老人還在《脾胃論》中對此方的適應症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方子是不得已用之。老人家也知道大家的心思,應酬一時喝多,方子是用來解燃眉之急的,解酒的!不是用來調理身體的,並告誡那些喜歡喝酒的人,不能用這個方子作為長期調理,對身體不好。

當然,他也告誡不要以為方子好使,就有恃無恐,天天喝酒,這絕對不是他創方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