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美食、運城名菜、四菜一湯一餅大本營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煎餅既是我國的傳統美食,也是一些地區的主食。它是將面粉調成糊狀,再通過平底的鍋具烙出來的薄餅。

  有關煎餅的傳說,則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少將弱,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困在山東沂河、沭河之間,鍋灶盡失,不能做飯,將士饑餓難耐。諸葛亮便讓夥夫把玉米面和成糊狀,放在銅鑼上攤平,再置於火上烙烤,烤出香氣撲鼻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終於殺出重圍。此法傳至民間,百姓便用鐵鏊代替銅鑼,烙出了傳之後世的煎餅……

  椒葉煎餅,是運城地區傢傢戶戶都愛吃的一款美食,可以做早餐,也可以涼調食用。在運城,雖然做椒葉煎餅用的工具及配方都不盡相同,但是做出來的椒葉煎餅都是個頂個的美味。剛出鍋的椒葉煎餅,邊緣酥脆,裡面軟糯,口感層次豐富,能讓人吃出滿滿的幸福感。

  芮城縣有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當地人稱之為“泡泡糕”,即泡泡油糕。泡泡油糕色澤黃亮,表面蓬松如輕紗。因其在油炸過程中表面起了許多鼓起來的泡泡,人們便依照它的外觀起名為“泡泡糕”。

  泡泡油糕曾是宮廷小吃。相傳,慈禧太後路過風陵渡時,隨行的禦廚將泡泡油糕的制作技藝傳給了當地的一個官廚,而官廚將其改良後,又將這一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徒弟。就這樣代代相傳,才有了現在的泡泡油糕。以前,泡泡油糕因為制作難度大、過程繁瑣,會制作者寥寥無幾,所以隻有少數人才能吃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制作技藝有了更多的傳承者,這一小吃也被更多人熟知,其獨特的風味也受到大傢的追捧。

  芮城泡泡油糕選用的是精制小麥面粉,表層酥脆、糕質細膩、入口即化,加上特制的餡料,就形成了其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色美味。制作好的泡泡油糕,色澤黃亮,尤其是上面的泡泡,晶瑩透亮,薄如蟬翼,一口咬下去,泡泡酥脆可口,內裡軟糯綿密,好似甜甜蜜蜜的日子。

  在運城,說起榮河蒸菜,那是傢喻戶曉。榮河蒸菜,又叫豬肉拌菜,有著“後土娘娘蒸菜”的傳說。

  相傳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祭祀後土途中,因天旱水淺,龍舟受阻,饑餓之時,曾食用過一農婦蒸制的一籠野菜,感覺甚為美味,便對此味道念念不忘。傳說此婦人是後土娘娘幻化,“後土娘娘蒸菜”便由此而得名。

  榮河蒸菜作為萬榮縣普通傢庭較為常見的一種地方風味美食,也是招待客人的特色飯菜。每逢親朋來訪、貴賓臨門,主婦們定會蒸一籠熱騰騰、香噴噴的蒸菜招待客人。

  作為待客名菜,榮河蒸菜的傳統做法是將野菜(如白蒿、薺菜等)、野花(洋槐花等)或蔬菜(如韭菜、豆角等),淘洗幹凈,拌以面粉,盛於大箅之上,再覆以特制的五花肉,上籠大火蒸半個小時。出籠後,趁熱連箅端上餐桌,再澆上一碗紅油蒜辣子,一傢人陪同客人圍而食之。

  這些年來,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當地人將過去用大鍋蒸一大箅子的做法,改成了小籠的精致蒸法和單獨成盤蒸法,並且把蒸菜的品種做了更多創新,成功使這一尋常農傢小吃走進了高檔飯店宴席,擺上了大型超市櫃臺。如今,榮河蒸菜已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餐飲名片。

  絳州火鍋又稱“火碗”,其以鮮而不燥、入口竄香、回味悠長而著稱。

  來運城,一定要嘗一嘗絳州火鍋。與一般的川渝火鍋、老北京涮鍋不同,絳州火鍋裡的菜不是涮的,而是一層層鋪在火鍋中。在吃的過程中,要多次添加高湯,這樣鍋內的菜、肉會越煮越香,湯也越熬越濃。

  大白菜鋪底,一層豆腐、一層丸子、一層粉條、一層炸紅薯、一層海帶,把炸豆腐、五花肉片、排骨依次整齊地擺在最上層,最後將準備好的骨頭湯澆在火鍋裡……這就是絳州火鍋。火鍋不斷加熱,湯汁會慢慢減少,旁邊放一碗高湯,等吃到差不多的時候再添加進去。老湯濺到火鍋上,發出“滋滋”的響聲,就兩個字——舒服。

  運城人對美食的追求不遺餘力,光是油炸面點就演化出了一整套飲食譜系:油條、麻葉、油餅、油饃……而麻花,無疑是它們中的出色典范。

  在運城,麻花不僅是美味的日常零食,更是與眾不同的特色主食。炸好的麻花色澤金黃、外酥裡嫩,咬上一口滿嘴香。

  麻花看似簡單,做起來難。做不好的麻花,就像沒蒸熟的饅頭,色、香、味、形俱損;隻有搓到位、發酵好、油溫適合、撈得及時,做出的麻花吃起來才會唇齒留香。

  區別於硬麻花的酥脆爽口,河東軟麻花松軟香嫩有嚼勁,講究的是現炸現吃。炸制好的軟麻花,香氣撲鼻,忍不住咬上一大口,松松軟軟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若是再配上一碟蘿卜絲或霸王菜,與朋友且吃且聊,將更加愜意。

  平陸油潑面全國隨處可見,可要說最正宗的味道,肯定還是在運城。和面的技術、煮面的時長,以及油溫的掌控,都在積年累月中深深地刻在河東人的記憶中,濃縮在那一碗飄香的油潑面裡。

  平陸油潑面作為地方性特色美食,是在吸收河南燴面、陜西油潑辣子面等傳統面食特點的基礎上,創新制作的一道更適合當地群眾口味的風味面食。

  平陸油潑面選用的是平陸優質面粉和肉質鮮嫩的牛肉。面條平鋪在牛肉上,再放上運城當地的紅辣椒面,最後將燒熱的油潑上,頓時熱油沸騰,滿碗紅光,香味十足。食客大快朵頤之後,再來一碗面湯,人世間最真實的幸福與溫暖,大概便是這碗平淡的面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稷山是農業始祖後稷的傢鄉,獨特的“五谷”孕育了傳統風味面食小吃——稷山餅子。稷山餅子色澤黃亮、層次鮮明,越嚼越香。

  最早的稷山餅子都是用焦炭烤制的,有種獨特的炭火香味,所以才叫火燒。焦炭烤制很考驗手藝師傅對火候的掌控功力。近幾年,稷山餅子行業經營提升改造,將過去焦炭烘烤的做法改為更加環保的烤爐烤制,火候的控制更好掌握,餅子表面受熱更加均勻。

  新鮮出爐的餅子冒著熱氣,融麥面香、芝麻香、蔥香、油香於一身。未入口,先覺香氣撲鼻。品上一口,表皮松脆、內質軟糯、咸淡適中、鮮香滿口,真不愧為色、香、味俱佳的晉南風味名吃。將餅子掰開夾上蔥炒辣子、鹵肉、咸菜等,那就更加美味了,無愧於“運城漢堡”的美稱。

  對晉南人來說,沒有面食是萬萬不行的。因地域關系,運城人對永濟扯面情有獨鐘,不僅大街小巷都有扯面店,市民在傢中也經常做。

  永濟扯面一般都是現點現扯,不僅速度很快,而且價格還不貴。它的特點在於面寬且長、薄而透亮,入口卻不失筋道。

  清湯浮綠葉,碗底沉白面,辣椒油自行添加,單單是色澤和香味就讓人難以自拔。一碗入口,蔥花的香味包裹著筋道的白面,再喝口酸爽的湯,豈是一個“美”字了得。

  對於愛吃面食的山西人來說,扯面是再普通不過的一道面食,不需要太多的配料和繁瑣的制作方法。但永濟人卻是用最地道的食材和最簡單的做法,調制出了獨特味道的酸湯扯面,將永濟人的勤奮、智慧體現在這一碗碗的扯面中。

  在運城,要品嘗正宗的河東味道,那就不能不提一道享譽三晉的美食——聞喜蔥花餅。聞喜蔥花餅色澤金黃、餅皮酥脆、外焦裡嫩、層次分明、口感筋道,與山西刀削面、平遙牛肉等齊名。

  相傳,聞喜蔥花餅起源於明代。當時,聞喜縣衙門口有一傢小吃鋪,其掌櫃運用特殊手藝做出的烤餅,層多且薄、皮脆酥香、餘味悠長,深受當地人和過往客商的青睞。後來,清朝京官聞喜儀張人楊深秀帶領炊餅師傅進京獻技,一舉得名,聞喜蔥花餅遂聞名四方。

  小小蔥花餅雖食材普通,卻蘊含著數百年來人們對面食文化的別樣追求。如今,美味酥脆的蔥花餅不僅在晉南餅子中獨樹一幟,更成為三晉風味的獨特代表。

  剛出爐的蔥花餅,熱氣騰騰、酥脆掉渣、蔥香四溢,就著小菜,再來一碗湯,元氣滿滿的一天便開始了。

  涼粉作為一種小吃,通常是將紅薯淀粉、土豆淀粉或豌豆淀粉加入適量清水稀釋成糊狀,煮熟冷凝成塊而制成的。用淀粉加工制作的涼粉,含有多種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夠減少食物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涼粉的吃法不外乎兩種,涼拌或煎炒。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功;冬季拌入辣椒熱食,則有祛寒暖胃之效。

  油潑涼粉作為河東地方特色小吃,軟韌滑爽、口感適中,更能贏得當地人的喜愛。

  油潑涼粉是煎炒涼粉的一種吃法,其主要做法是當鍋內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切好的涼粉片,用小火慢煎,加入食鹽、生抽等調味。煎好後盛入提前烤熱的石板上,再澆上搗好的蒜泥。一道軟香鮮嫩、蒜香濃鬱的油潑涼粉便制作完成。

  猴頭菇作為一種藥食兩用的菌類,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肴,與魚翅、燕窩、熊掌被譽為“四大名菜”,有著“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的美譽。

  猴頭菇菌肉鮮嫩,有“素中葷”之稱,是不可多得的好食材。

  山西境內所產猴頭菇中,以運城垣曲縣最為出名,被稱為“垣曲猴頭”。垣曲猴頭個頭肥大、絨毛光澤好、氣味芳香、肉質肥厚,十分滋補。因此,在垣曲當地,盛產猴頭菇的山,被稱為“猴頭山”。

  “百花扒猴頭”這道經典名吃,便是以垣曲中條山上的野生猴頭菇為主料,輔以優質魚肉烹制而成。此菜在造型上,用菌片、雞胸肉、五花肉拼擺成“猴頭”造型,再用魚茸點綴10朵小花,爭奇鬥艷,好似頑猴在百花園中嬉戲,別有情趣。

  菌片軟嫩滑爽、香醇味美,魚茸質感細膩、鮮香十足,“百花扒猴頭”整道菜以蒸為主,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營養,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絕對讓你回味無窮。

  “南有叫花雞,北有香酥雞。”雞作為餐桌上的傳統肉食,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關於雞的做法有幾百種,香酥雞也算是其中比較有特色的。

  古河東產鹽,相傳每年都有好多鏟鹽工在鹽池做工。鏟鹽十分辛苦,鏟鹽工為了犒勞自己,將雞裹面油炸,遂出現香酥雞。香酥雞香酥可口,富有營養,裹面油炸,利於保存,於是慢慢流傳下來,成為河東一道美食。

  如今,河東的香酥雞首選散養一年以上的公雞,經過“先鹵後炸”,口感不柴,且餘味綿長,盛盤更是色澤黃亮、外酥裡嫩,再配上蔥絲和“靈魂蘸料”——椒鹽,完全可以征服人們的味蕾。

  中國古書中很早就有關於海參的記載。三國時期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海參“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

  海參營養價值高,自古以來就是上等的滋補佳品,其與人參、燕窩、魚翅等齊名。

  海參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參,味甘咸,補腎,益精髓,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海參的吃法,可謂五花八門。炸、煎、炒、蒸、煮等皆適於海參。在註重飲食文化的河東地區,海參也有別致的吃法——油潑。

  海參用水泡發後,與蔥段大火爆炒盛盤,倒入紅辣椒面,用滾燙的熱油一潑。頓時,一陣“嗞啦”聲迅速入耳,海參獨有的香氣迎面撲來。

  熱油一潑,讓營養豐富的海參,吃起來更加味美爽口。

  俗話說,“無魚不成宴,無鯉不成席”。黃河鯉魚作為最能代表運城文化的特色美食之一,是人們逢年過節、宴請賓朋、壽誕嫁娶、款待親人的必備佳肴。

  “黃河之鯉,肥美甲天下。”黃河鯉魚肉質肥厚、肉味純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故名冠古今。較之其他鯉魚,黃河鯉魚赤尾金鱗,尤其頭上兩條觸須,格外惹人註目,故而又有“黃河金絲鯉魚”的雅稱。

  提起黃河鯉魚,人們會想到各類美味做法,或清蒸、或幹燒、或糖醋……其中,幹燒黃河鯉魚口感最佳。

  幹燒黃河鯉魚,菜品色澤紅亮,味道濃香醇厚,好似一件藝術品。夾起一塊魚肉,裹上適量的湯汁,放入口中,濃鬱的香味在口中蔓延開來,細細咀嚼,魚肉自帶的鮮美在唇齒間慢慢散開,回味悠長。

  過油肉作為山西名菜之一,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吃,後來傳到太原一帶民間,再逐漸傳播至山西各地餐館。當年備嘗顛簸勞頓、饑飽無著20多天的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進入山西後,一盤過油肉上桌,色香味頓時刺激到慈禧的味蕾,她嘗了一塊肉,即大呼好吃。之後,從忻州到太原再到晉南,這一路上,慈禧太後每餐點名要吃過油肉。後來,慈禧太後回宮,過油肉在清宮中進一步改進成為“四大抓炒”之一。

  河東過油肉經過歷代廚師的改進,已達到比較完善的程度。色澤金黃鮮艷、味道咸鮮的河東過油肉,從選料到刀工、從醃浸到烹制,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特色。肉經過上漿、劃油、調味,最後呈金黃色,輔以綠色的菠菜梗、淡黃色的玉蘭片等,更加悅目,也使菜肴的營養更加全面合理。

  “包子好吃不在褶上,餃子好吃不在皮上”,說的正是餡料的重要性。但肉餡的吃法可不止包包子、包餃子!雞蛋餅裹上肉餡,炸成“佛手”樣,好吃又好看。

  幹炸佛手是以豬肉沫為主料的一道色香味美的傳統名菜。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等成分,且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因此,經過烹調加工後,味道特別鮮美。

  據說,幹炸佛手是清朝時期從禦膳房流傳到民間的,已有數百年歷史。“佛手”取自“福壽”諧音,因而幹炸佛手是一道有著美好寓意的吉祥菜。

  幹炸佛手,並不是真的炸“佛手”,而是用雞蛋餅裹著肉餡,切成“佛手”狀炸制而成。炸好的“佛手”外酥裡嫩、咸香適口,再配上椒鹽,味道絕了。

  風葫蘆是用面粉、糖、油制成的一道小吃,是一道河東特色菜,更是運城人逢年過節、紅白事必備的看傢菜。其中間空心,吃起來有一股風從裡面“竄”出來,這才名曰風葫蘆。

  風葫蘆圓圓的外形有著團圓、甜蜜、幸福的寓意,其外焦裡嫩,吃起來回味悠長、唇齒留香。

  風葫蘆,又名油葫蘆或鳳葫蘆,其歷史可追溯到晚清末年。相傳,慈禧當年逃至河東境內,當地官員安排慈禧的飲食起居。河東以面食見長,當地官員便進獻風葫蘆。由於風葫蘆香甜可口,吃起來有點像滿族食品“薩其馬”,慈禧大喜,問此為何物?當地官員取吉祥之意,說此乃“鳳葫蘆”。葫蘆,有吉祥之意;鳳,則象征慈禧身份。

  後來,人們口口相傳,鳳葫蘆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風葫蘆。

  冬日裡,人們就好一口滋補湯。在運城人的心中,羊肉,一定是冬天必吃的一道食材。將羊肉濃縮成一鍋濃鬱鮮香的湯,清香味美,食後回味無窮,既緩解了疲憊,也溫暖了腸胃。

  汽鍋羊肉講究的是原汁原味,配料無需過多。羊肉肉質鮮美,香而不膻,吃一次,絕對是你忘不了的味道。

  汽鍋羊肉的做法是將洗凈的新鮮羊肉塊連同蔥、薑等一起放入汽鍋中,再把汽鍋放到其他鍋裡開旺火蒸,最後,去掉蔥薑等除腥調味料,放入胡椒、香菜即可。

  由於汽鍋羊肉是蒸煮烹飪,所以羊湯完美地保留了羊肉的鮮美。

  汽鍋羊肉確實美味,但愛吃的河東人沒有因此停下追尋美食的腳步。慢慢地,人們覺得單純的煮羊肉似乎還差點兒意思,於是便把這道菜往養生方面發展。註重養生的人開始往汽鍋羊肉裡添加藥材一同燉煮,比如紅棗、黨參、枸杞、人參等,使其營養更豐富,更具滋補功效。

  汆(cuān),一種烹飪方法,是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這樣做能夠保持食物的新鮮和營養。生汆丸子湯屬於晉菜系的一種,湯汁清亮味鮮,丸子色白軟嫩,清淡爽口,是一道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

  據說,這道菜和清代著名將領年羹堯有關。年羹堯非常講究飲食。他任川陜總督時,主持河東鹽政。永濟有一個姚姓老頭,擅長做生汆丸子湯,年羹堯吃後非常滿意,時不時用這道湯設宴招侍同僚。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慈禧帶著光緒及文武大臣倉皇逃往西安。途經運城時,河東道臺設宴款待,慈禧品嘗後對生汆丸子湯大贊,以至於回京後念念不忘,特調姚老頭的曾孫進宮,專門制作這道湯。

  生汆丸子經過烹調,再配上木耳、菠菜等營養菜品,口口都透著鮮香。因而這道特色美食,不僅博得了川陜總督的喜愛、贏得了慈禧太後的賞識,在河東民間更是廣為流傳。

  瓤菜是稷山縣的一道傳統佳肴,常在宴席上用來做湯。湯清見底,切片的瓤菜如“金錢”一般浮在湯上,金黃的蛋皮裹著乳白的瓤,紅綠點綴其間,煞是好看,且口感香而不膩,後味濃鬱綿長。

  瓤菜起源於清朝末年,起初隻是在宮廷和官宦人傢宴席使用,後傳入民間。因工藝繁雜,曾一度絕跡。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當地的廚師精心研習,瓤菜再度在稷山及周邊縣市的飯店和平民宴席中出現,且受到當地百姓喜愛。在一些文書資料中,稷山瓤菜也被稱為稷山“釀菜”。

  關於瓤菜,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古時,有一對結拜兄弟,一個愛吃豬肉,一個愛吃雞肉。一日,兩人到一傢酒樓吃飯,與大廚商量,是否可以把兩人愛吃的豬肉和雞肉融在一起做成一道菜。廚師稍加考慮,便制成了瓤菜。所以,當地人常說“吃肉不見肉,吃著像是素;香滑又嫩口,活像龍鳳肉”。

  運城隆重推出“四菜一湯一餅”運城特色系列餐飲美食。“四菜”即黃河大鯉魚、中條山牛肉、峨嵋嶺土雞、涑水河火鍋;“一湯”即關公羊湯;“一餅”即舜帝燒餅。

  “四菜一湯一餅”中,黃河大鯉魚、中條山牛肉、峨嵋嶺土雞是運城本土特產食材,可按照賓客要求進行烹調;涑水河火鍋即絳州銅火鍋,關公羊湯即羊肉泡饃,舜帝燒餅即半圓餅,可直接享用或再烹調。

  從烹飪角度來講,黃河大鯉魚可糖醋、可紅燒、可慢燉;中條山牛肉可醬鹵,可加配蘿卜、土豆清燉;峨嵋嶺土雞可切塊紅燒,亦可整隻清燉;涑水河火鍋很傢常,各種食材任人添加;關公羊湯美味可口,解州、底張、張店等各種口味隨便選擇;舜帝燒餅酥脆咸香,夾上肉片、醬菜、辣椒,震爆你的味蕾。

黃河大鯉魚

  鯉魚是黃河水系名魚,運城自古以來就有吃鯉魚的傳統飲食習慣。“有宴必有鯉”,古代人更是將鯉魚列為魚類之首。

  在《詩經》中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的句子,再加上“魚躍龍門”“魚傳尺素”“懷抱鯉魚”等典故,鯉魚被賦予了吉祥、團圓的象征意義,流傳至今。

  鯉魚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紅燜、糖醋等為主。

主打菜品

糖醋黃河大鯉魚 紅燒黃河大鯉魚

功夫黃河大鯉魚 金湯黃河大鯉魚

峨嵋嶺土雞

  峨嵋嶺下天然林地,空氣清新、山清水秀,土雞自然放養,啄食蟲草。這樣長出的雞自然要比普通傢雞更健壯,口味和營養也俱佳。

主打菜品

香酥峨嵋嶺土雞 峨嵋嶺椒麻雞

峨嵋嶺土雞煲 峨嵋嶺土雞燜鮑仔

中條山牛肉

  中條山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物種豐富,這裡被譽為“山西氧吧”,是黃牛的優質產區。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此環境下生存的黃牛體軀高大、肌肉發達,其肉質緊致結實,味道很濃鬱,符合自然、安全、放心、健康、營養的食品理念,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主打菜品

醬鹵中條山牛肉 滑炒中條山牛肉

紅燜中條山牛肉 燒椒中條山牛肉

關公羊湯

  羊湯最早叫羊羹,又名羊肉泡。《禮記》中有記載,西周時被列為君王、諸侯的禮饌。

  如今,人們常選用羊架、羊腿骨長時間熬制。如此,湯味濃、肉質嫩,從口感上滿足了現代人的口味需求。

主打菜品

關公羊肉泡 關公羊湯泡餅

關公羊湯泡麻花

涑水河火鍋

  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把食物放入鼎中,在底部生火煮熟,這便是火鍋的雛形。到了西周,隨著銅器和鐵器的發明,煮食的器皿由陶制變為銅制,樣子慢慢接近鍋。三國時代,曹丕在銅爐中嵌入隔板,發明了“五熟釜”。

  到南北朝,出現了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唐朝時,火鍋又稱為暖鍋。到宋朝,吃火鍋已經在民間非常流行了。

  如今,人們使用的銅火鍋鍋腹大,用高湯煨制各種熟肉、豆腐、丸子、蔬菜、粉條等,炭火煮沸,熱氣騰騰,紅紅火火,也寓意好彩頭。

主打菜品

涑水河傢常火鍋

涑水河什錦沙茶火鍋

舜帝燒餅

  河東作為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五谷最早在這裡裁培,有著幾千年深厚的面食文化底蘊。

  半圓餅,又名火燒,采用的是運城山坡地小麥。小麥磨成面粉,老酵發面,手工搟制,傳統爐灶烤制。其外酥裡嫩,香氣四溢,夾上鹵肉片、紅辣椒碎和醬香咸菜,美味可口。

主打菜品

舜帝燒餅夾鹵肉片

紅辣椒碎和醬香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