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天花板,沙子口緣趙記,來這兒的,都是地道的老北京人!

2024年2月6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我來嘮傢常#

每當聊起老北京吃食“炒肝兒,包子”總繞不過一個話題,也就說火爆全網的那句,要想吃炒肝兒,鼓樓一拐彎兒,但這句話隻適用於二十年前,因為姚記傢的炒肝兒,早就臭名遠揚了,為了迎合不懂京味兒小吃的遊客,姚記炒肝兒主打一個離譜,隻圖快,不求質量。

整個門臉兒,除了那塊牌子,沒一樣兒吃食能跟“地道”二字兒沾上邊兒,換句話說,除了那些無腦網紅和探店主播外,會吃,懂吃的北京人,即便住在鼓樓附近,也不會上他傢吃炒肝兒包子的,早就沒了口碑,連自個兒傢門口的人都不認,可見姚記傢的炒肝兒,有多胡鬧了。

而跟姚記炒肝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不拼流量,隻拼實力的沙子口緣趙記,毫不誇張的說,趙記炒肝兒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不遜色於任何一傢百年老字號,如此受北京人的歡迎,並非大夥兒鼓吹,是因為他傢的炒肝兒,味道不曾改變,真正延續了老北京的味道。

不少老街坊都表示,不能說見天兒都來,但一個禮拜,起碼得來趙記四五次,就像喝豆汁兒一樣,隔幾天不吃,心裡就會惦記,溜溜達達坐車就來了,沒辦法,北京人就好這口兒,掌櫃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土著李秀蘭,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幹勤行,幹了整整有三十多年。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北京人都跟李姐慢慢處成了朋友,每回進店,都透著鄰裡之間的熱乎勁兒,而且總能看著她跟店裡忙活,北京人的豪爽和熱心腸都在她的身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有人納悶兒,明明是炒肝兒趙,可傳承人為什麼會姓李呢?

原因很簡單,李姐是跟親傢爹學的這門兒手藝,也就是她嫂子的老傢兒,老爺子叫趙榮祿,上了歲數的老北京,應該都還記得,李姐二十多歲的時候,上老爺子店裡幫忙兒,起初並沒有想要傳承的想法,但李姐幹活兒勤快,後來老爺子就手把手地教給了她。

不同於姚記傢的電飯鍋炒肝兒,趙記傢的炒肝兒,光看賣相兒,您就特別有食欲,講究油亮醬紅,汁明芡要亮,老北京人都知道,地道的炒肝兒,講究三點,腸兒要肥,肝兒要嫩,蒜要香。

一碗炒肝兒,看著很簡單,沒什麼太大的難度,但要做起來,講究極多,從老爺子那兒開始,要求就特別嚴格,先說腸兒,趙記選用的是中段兒,前面那段,北京話鹿尾兒,這塊兒不要,因為太厚太寬了,後邊兒則是肉薄,隻留中間那段精華,兩米多,不到三米,薄厚適中,主要又香,又有嚼頭兒。

處理的過程當中,把腸兒一根根的劈開,然後把油刮下去,甭看就是一個不起眼兒的小細節,但卻恰恰說明了趙記對傳統吃食的堅持,真就印證了那句北京人不坑北京人,再看肝兒,選的是三斤左右的肝兒,太大了不嫩,像什麼肝筋,肝膽,全部都得剔幹凈嘍,切成小片兒,沒有任何雜質。

當然了,正宗的老北京炒肝兒,精髓主要體現在芡汁兒上,用八個字兒來形容的話,一定是滑而不膩,潤而不澥,講究三勾一餳,芡要分三次勾,頭兩次勾芡,加水,用順時針的手法攪拌均勻,而第三次勾芡比較特殊,先用順時針的手法攪拌,最後一定要潑到表面,不停地上下攪拌。

最後一餳是為了使炒肝兒芡汁兒有拉絲兒感,腸兒和肝兒可以更好的被芡汁兒包裹,不容易外泄,您端起碗,把炒肝兒忒兒嘍進嘴裡,口感是厚實的,潤滑鮮美,炒肝兒端上來了,怎能不盤兒包子呢?

一口一流油,真正做到了皮兒薄餡兒大,不用酵母,用的是老肥發面,據說李姐還特意上山東走了一圈兒,也就是說,這包子借鑒了山東戧面兒饅頭的做法,以老面肥為引子和面,發酵後加入食用堿中和酸味兒,然後再多次兌入面粉,反復揉進面肥中,這樣發出的面,做出的包子皮兒更有嚼勁兒。

入口微甜,更有北京人記憶中兒時的饅頭味兒,老肥中有麻葉兒,甜瓜,用甜瓜把面揉好,再用麻葉兒給它包上,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特別熱的時候,才有甜瓜,很多年輕人壓根兒就沒聽說過,也就隻有老一輩才用,就是因為太麻煩了。

麻葉兒 甜瓜發酵後的做成的面肥,面不僅香,還更有嚼勁兒,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老街坊,不喝炒肝兒,也要上趙記打包點包子帶回傢吃了,話說到這兒,緣趙記除了炒肝兒包子,還有很多地兒都吃不著的‘燉吊子’豆汁兒,爆肚,鹵煮等等京味兒吃食也是一樣,都特地道。

借用北京網友的一句點評:緣趙記絕對屬於天花板級別,如果他傢的東西都覺得沒法吃了,那麼別人傢的您基本就不用嘗試了,簡單一句話,充分表明了趙記炒肝兒在餐飲界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準確地址不說大夥兒也都知道,早上六班半到晚上八點,門臉兒不大,也就二十幾張桌子,但來這喝炒肝兒的都是地道老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