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遊節丨“臘”上舌尖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無臘不成冬,無臘不成年。一進臘月,臘味飄香。

臘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年的記憶、傢的味道。年夜飯桌上,總少不了一個“臘”字,那冒著油光、皮韌肉勁的臘味,令人垂涎。臘味一香,年味就近了。

有人推測,臘味實際上代表著“臘月的美味”,並猜測臘味的出現和先秦時期的“臘祭”緊密相關。緣起雖不可考,但對人們來說,臘味和年味早已融為一體,互為表裡。

萬物皆可“臘”

臘味的“臘”,在古籍中讀“xī”,是指幹肉或制成幹肉的過程。臘味的背後,其實是古人和時間的鬥智鬥勇。

傳說,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古涿鹿地拉開了涿鹿之戰,最後蚩尤敗回南方,退至湖南一帶,其軍隊便攜帶著醃制熏幹的臘肉在大山裡遊走。從此,臘肉的做法便在西南一帶流傳下來。

關於“臘味”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意思是將肉放於陽光下充分曬幹,再用火炙烤,便得到了臘肉。這正是先秦時期人們運用“幹制法”進行食物保鮮的重要體現。

鮮肉變成幹肉後,水分隻剩下不到15%,無法再形成滲透作用,微生物不能存活,所以能保存很長時間不變質。

攝影丨李鋒 圖源丨地道風物

在缺乏保鮮技術的古代,為了保存食物,人們發明了各種制作食物的方式,煙熏、火烤、風幹等方式輪番上陣,最終創造出了臘味。

《周禮》中記載了一種叫“臘人”的職業,負責掌管所獵獲獸肉的幹制和保藏。祭祀、款待賓客、喪事等所需臘肉,都歸其制作和保存。

隨著古代食物保鮮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美食的追求,臘味也升級為美食制作手段。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臘味的多種制法,較為出名的是“五味臘法”和“脆臘法”。其中寫道:“用鵝、雁、雞、鴨、鸧、鴇、鳧、雉、兔、鴿、鶉、生魚,皆得作,乃凈治,去腥竅及翠上‘脂瓶’。留脂瓶則臊也。”

可見,彼時臘味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皆可臘,且很註重將臘味做得更加美味可口。《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臘腸、臘魚、臘肉等做法,與我們現在的做法已經很相似。

圖源丨地道風物

各有各的“臘”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全國各地的臘味都有自己的特色。

從制作方式來說,風幹、醃制、熏制、炙烤等方式均可將食材變成一道道特色臘味;從風味來說,有人喜歡廣式臘味的甜,有人喜歡川湘臘味的辣,有人喜歡山東臘味的咸香……

孔子很喜歡吃臘肉,並將其作為禮儀的代表。《論語·述而》中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為臘肉,一束十條。由此可見,在很久之前的山東,臘味就是一種饋贈佳品了。

中國古代制鹽最早興起於山東地區,山東還是全國最大的鹽業生產基地,對於“咸味”的使用,以及用鹽醃制食物,山東人頗有心得。所以,山東的臘味,以“咸香”為特色獨領風騷。

過去魯西南地區的農村,人們會把肉煮熟,切成肉塊,埋到鹽罐子裡,用鹽醃制成幹肉,一直可以存放到收麥子的季節。每當麥收的時候,從鹽罐子裡面扒出一塊臘肉做菜,既補充了營養和體力,又補充了鹽分。

因此,魯西南地區的臘肉與傳統意義上的臘肉是不同的,食材隻有鹽和肉,是一種古樸簡單的美味,是農耕時代流傳至今的一種特殊味道。

山東人過年,餐桌上最常見的臘味是灌腸。

過去,山東傢傢戶戶逢年過節幾乎都要自制灌腸。將豬肉細細絞碎成餡,加上醬油、鹽、味精、白酒、五香面等醃制一段時間,再將餡料塞入腸衣中,掛起自然晾曬。

每年這個時候,居民樓的窗臺上、農村院子裡的木架上,便掛上了一節一節的灌腸。遠望像一串串深紅鞭炮,離近就能嗅到冰冷空氣中飄散的惹人垂涎的肉香味兒。

晾制風幹後,灌腸就成為年夜飯桌上的一道美食。或切片或切段,豪放一點的直接整根拿來啃……

相較於南方,山東的灌腸肥肉少、瘦肉多,風幹所需時間較短,口感上少了幾分久醃的風味濃鬱,多了幾分新鮮飽滿。蒸好後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筋道可口,令人滿足。

提到灌腸,就不能不提一下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是山東的特色美食,自清道光年間開始生產,已有百餘年歷史,舊時曾被稱為“南腸”。萊蕪香腸選用的是“萊蕪黑豬”的肉,切丁灌入腸衣後要經過二十天的晾曬,將其放置一段時間後再用老湯蒸煮,至此南腸才算完成。

黑褐色的香腸,油亮鮮香,掰開後香味四溢,咬上一口醬香馥鬱,肉質緊實有嚼勁,無人能抵抗它那獨特的魅力。

“冬臘風醃,蓄以禦冬。”作為沿海省份,山東的臘味裡自然少不了海味相伴。

在青島,每到快過年時,漁傢屋頂便成了“曬魚場”,站在高處放眼望去,鮁魚、黃花、鼓眼、刀魚、面包魚等各種海魚制成的臘味應有盡有。

不放糖的青島特色甜曬魚,隻經天然風幹,不放其他調料。天然無添加的魚幹,吃起來外酥裡嫩,味道咸鮮,嚼後咽下,還會有淡淡的甜味環繞舌尖,別有一番風味。

攝影丨王海濱

“臘”是傢的味道

臘味是傢的味道,是父母對子女歸期的等待,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

曾有一條短視頻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春節後開學,同宿舍來自山東不同地區的室友們,不約而同地從行李箱中取出了父母給自己準備的美食——各式各樣的灌腸。黑色的、紅色的、較辣的、較咸的,每一種口味的背後都是自己傢裡的獨特味道,都承載著父母的牽掛和深情。

如今我們隻需點幾下手機屏幕,便可獲得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但制作臘味,依然是許多傢庭過年不可缺少的儀式感。

沒時間做臘味又好這一口的朋友,也不必遺憾,趕大集辦年貨何嘗不是一種儀式感?

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遊節已然拉開帷幕,各地的“黃河大集”上,年味蒸騰。作為匯集各種山東好品的品牌大集,“黃河大集”上怎能少得了臘味?

比如,菏澤牡丹區“回‘佳’過年 龍行龘龘新春‘黃河大集’”上,專門設置了臘味專區,助您一站購齊。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如今好多傳統食物都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臘味經久不衰。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裡說的那樣:“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一道臘味,滿足著我們的舌頭和心尖,其味也綿綿,其情也長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