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15年後,戈爾巴喬夫告誡中國一句話,到底有何用意?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丨歷史求知所

編輯丨歷史求知所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當時超級大國的蘇聯,其解體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中國記者問到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對中國做出了告誡,那麼,這句話到底有何用意呢?

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的困境就已經初步顯現,到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蘇聯人民更加困難,這讓他們對國傢、對政府的信心不斷衰減。

整個蘇聯社會死氣沉沉,有許多人選擇酗酒度日。

據統計,從1964年到1982年的18年間,酗酒的民眾大幅增加,平均下來竟高達每年每人要喝10升的酒,僅在莫斯科,就有16.6%的民眾酗酒。

他們幾乎是每日必飲、每飲必醉。蘇聯政府專門為此設立了醒酒所,在莫斯科,就有超過6成的民眾進過醒酒所,酗酒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而當時蘇聯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都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後,接替他的安德羅波夫在執政兩年之後也病逝,緊接著繼任的契爾年科也在成為蘇聯領導人的一年之後去世。

於是在4年裡三位領導人相繼去世,被蘇聯民眾批評為“老人政治”,嚴重損害了國傢形象,導致蘇聯的風氣更加頹廢。

不過,經濟永遠是一個國傢借以立國的基礎,當一個國傢走向了下坡,那麼它的經濟問題就是根本因素。

到了戈爾巴喬夫上臺的時候,蘇聯經濟已經出現了較為顯著的遞減趨勢。

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蘇聯自斯大林以後的每一任領導人都在嘗試著對國傢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為蘇聯的經濟發展註入力量,但都集中於重工業改革。

當時蘇聯的農業出現了農作物產量連年下降的局面,並且一直都未能得到控制。

在事關蘇聯人民溫飽的食品工業上,手工勞動仍然占據主要部分(近6成),手工勞作不比自動化、機械化更有效率,因此當時蘇聯的勞動生產率要比資本主義國傢低60%-70%。

不僅如此,由於老舊、破敗,僅蘇聯的政治中心——俄羅斯聯邦國就有2億平方米的住房需要大面積整修甚至是拆除重建,數百座城市連自來水和排水設施都沒有。

這些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事業未能得到解決,其實也證明了蘇聯在經濟上出現了巨大問題。

此外,蘇聯的民族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波羅的海三國就是蘇聯在二戰時期強制占領之後被迫加入了蘇聯。

有壓迫自然就會有反抗,有反抗就會有鎮壓。斯大林采取高壓政策鎮壓地下反抗運動,並往這些民族問題嚴重的地區遷移大量俄羅斯族人。

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發現無法通過戰爭等武裝暴力手段肢解蘇聯後,逐漸將對蘇方針轉變為“和平演變”,通過經濟手段打壓蘇聯的同時,長期向蘇聯國內宣傳資本主義的好,蘇聯體制的失敗,蠱惑蘇聯民心。

我們不難看出,當時蘇聯已是內外交迫,國內經濟凋敝,導致社會風氣低迷,接著民族沖突不斷發生,在國際上又受資本主義國傢的長期打壓,已經到了迫切需要一場大力的變革來挽救日漸萎靡的超級大國之時。

戈爾巴喬夫臨危受命,接受蘇共黨中央的經濟改革任務上任。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失敗

戈爾巴喬夫在當時的蘇共中央內一直被認為是對經濟體制、事務最為熟悉的人物,這也是他被蘇共推舉出來擔任領導人的重要原因。

“新官上任三把火”,戈爾巴喬夫既是臨危受命,心中也充滿了幹勁,他希望能夠盡快將蘇聯拉回正軌,至少能夠讓人民過上溫飽生活。

他對自己的改革劃定了一個大體的方向,先整頓好經濟,再改革政治體制,然後收縮軍事。

於是,戈爾巴喬夫決定采取加快改革的策略,首先圍繞科技與生產力進行改革,加快經濟集約化的腳步,而且是仿照著西方的自由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其實,這個戰略的確是有可行性的,咱們中國人也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才為大傢所熟知。

戈爾巴喬夫

而我們中國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的改革,隻比戈爾巴喬夫早了幾年,兩國的經濟改革幾乎是在同期進行的,隻不過後來的走向嘛,大傢也都心知肚明了。

雖然戈爾巴喬夫明確指示要對科學技術作出變革,但當時他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前幾任蘇聯領導人一以貫之的重工業

再說說集約型經濟,簡單來說就是推動產業的自動化、機械化,也跟科學技術緊密相連。與之相對的就是粗放型經濟,粗放型經濟形式的典型代表就是以手工勞作為主的遷移農業、遊牧業。

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蘇共中央將大力改革和繼續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從1986年就規劃到了2000年,仍將重工業作為這15年間蘇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

但他的經濟改革是非常空洞的,光有大綱,沒有更實際的內容,說他的改革隻是為了激勵蘇聯群眾努力工作也不為過,因為它既無具體的改革目標,也沒有實際的中央計劃。

在此前,蘇聯主要依靠計劃經濟體制給群眾分配糧食等生活物資,如今突然轉成自由放任經濟,要群眾發揮想象力與自身的潛力工作,未免太過突然,群眾一時半會難以理解,仍在等蘇共中央作出指示。

上層建築沒有具體可操作的經濟政策,下層人民又沒有人指導他們展開工作,於是戈爾巴喬夫的這種頗有西方自由經濟體制的改革造成了越改越亂的局面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並非完全沒有可行性,隻不過他操之過急。一上任就打出要加速經濟發展的口號,幾百天之內要完成經濟改革,逆轉蘇聯經濟連年的遞減趨勢。

有人會好奇,我們這些平民百姓都能看到輕工業和農業的重要性,為何蘇聯不對這些產業下重手呢?

說白了,在許多人的認知裡,蘇聯的輕工業、農業非常薄弱,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蘇聯的毛織品產量世界第一、棉佈產量世界第一、砂糖產量世界第一、鞋產量世界第一......

蘇聯的輕工業和農業是有基礎的,從蘇聯民眾每年每人消耗酒精高達10升也能窺視一二,當時蘇聯的啤酒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二,許多輕工業制品、農產品的產量或是消費量都在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

隻能說蘇聯的輕工業、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而且,蘇聯的西部地區(烏克蘭、白俄羅斯)土壤肥沃,適合耕作,在蘇聯時期就已經是出了名的“糧倉”。

那為什麼在我們看來蘇聯人過得如此艱難呢?

一來,是西方媒體長期的文化滲透,讓中國人誤以為蘇聯人民生活已經到了貧困潦倒的境地,所以才有了經濟改革。實際上,蘇聯解體之後,民眾才真正開始淪為窮苦境地。

舉個例子,1991年蘇聯的GDP大約為3萬億美元。解體之後,俄羅斯人民發現資本主義給他們畫的大餅都是假的,俄羅斯經濟瞬間崩盤,到2001年隻剩下3000億美元了。

俄羅斯時期,百姓依然在排隊,隻不過這一次他們連蘇聯時期能夠拿到的計劃供應券都沒了,老兵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將勛章賣掉,換點微不足道的盧佈買面包。

如果不是蘇聯的軍事遺產撐著,俄羅斯早就徹底淪為一個世界二流、甚至是三流國傢了。

二來,是蘇聯的體制的確出現了問題,從斯大林時期就奠定下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發展當中逐漸僵化,導致需求和供給始終難以平衡。

比如產糖的地區可能砂糖堆滿了倉庫,但毛織品、棉佈、鞋子等消費品卻少得可憐。那時候通訊也不像如今這麼發達,一個電話就能把事情說清楚,在網絡上就能統籌許多工作。

而產品缺少價格作為市場需求的信號,這也是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問題。

那麼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問題在哪裡呢?

他對改革缺乏根本性認識。

實際上,上面也講到了蘇聯當時的輕工業與農業並不算糟糕,所以至少大部分蘇聯民眾在溫飽上是沒有問題的,以至於許多勞動者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或坐享其成,或安於現狀,他們覺得多幾個、少幾個盧佈並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

而且,蘇聯隻圍繞重工業發展,對輕工業、農業完全不重視,當然會導致後兩個產業長期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以至於手工勞作還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

有多落後呢?

舉個例子。蘇聯的老對手美國,早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實現了農業的半機械化,農業也從粗放型大幅轉向了集約型,高度發達的農業還反哺了美國的工業。

也就是說,僅在農業上,蘇聯就落後於美國七八十年。

於是戈爾巴喬夫操之過急的經濟改革讓蘇聯本就失衡的經濟結構更加不平衡,造成了物價失衡,而且還出現了嚴重的官倒黑市問題,當官的把大量物資拿去倒賣,進一步加重物資短缺、物價失衡問題。

此外,很多蘇聯的地方領導人害怕在改革之後自己的權力也會跟著沒了,因此對上面的政策一直陰奉陽違,這就造成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地方上難以推行。

這就導致戈爾巴喬夫認為其經濟改革的失敗源於落後的政治體制,於是轉而操刀政治改革。

戈爾巴喬夫對蘇聯一黨制進行所謂的“民主化、公開化”改革,直接將蘇聯的政治體制肢解,推行西方那一套選舉制,把權力下放給各民主黨派,蘇共則完全與民主黨派平起平坐,徹底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地位。

用腳趾頭想,蘇聯人民也不可能再去選擇蘇共了。

畢竟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當時蘇聯社會整體表現出來的風氣就是對蘇共中央的改革感到失望。

如今你戈爾巴喬夫主動推行民主選舉,這不就向民眾表明了連他自己都認為蘇共是失敗的,誰還會選你啊。

於是,蘇聯出現了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情況:

中央政府的官方報紙大肆批評蘇聯歷史,什麼列寧、什麼佈爾什維克無論好壞一致批評;

蘇共在14個軍區都沒有選上司令員;

彼得格勒的領導核心全部落選;

蘇共黨員隻要公開支持黨的立場,就馬上輸掉競選......

如此一來,蘇共何來威信可言?

而且權力下放之後,地方的權力大幅增加,導致蘇聯的地方領導人獨立野心急速膨脹。可以說,是時勢造就了葉利欽。

蘇聯這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在葉利欽等蘇聯地方領導人的推動下,瞬間傾覆。

戈爾巴喬夫對中國的忠告

戈爾巴喬夫75歲生日的時候,他接受了中國記者的采訪,用自己的悲慘教訓諄諄告誡中國朋友:

“千萬不要讓局勢混亂,穩定是第一位的。“

“我深深體會到,改革時期,加強黨對國傢和改革進程的領導,是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

如果黨失去領導地位,社會將會陷入混亂局面,屆時整個國傢都會被推向懸崖邊緣。

與中國走向不同道路的蘇聯,其解體之後,繼承了蘇聯的俄羅斯過得有多艱難我們都看在眼裡。

在蘇聯時期長期流亡在外的蘇共反對派作傢索爾尼仁琴深刻體會了俄國的劇變,被人稱之為“俄羅斯的良心”的他,在蘇聯解體之後滿懷一腔熱血趕回國內,想要幹一番大事業。

結果他看到了什麼呢?俄羅斯全國人民一片哀嚎,蘇聯原本是有健全的工業體系的,隻不過正如前言,部分生產水平低下,如今一個蘇聯分為15個國傢,連帶著蘇聯的一切都割裂了。

索爾尼仁琴親眼目睹了俄羅斯改為資本主義制度之後的慘狀,這一個蘇共反對派此時反而開始追念蘇聯了

他回國之後的第一本著作,名為《崩潰的俄國》,後來還寫了一些贊揚蘇聯成就的文章。

比如在一篇名為《在轉折關頭》的短篇小說中,他就借主人公的口訴說了自己的心聲:

“黨是我們的杠桿,是我們的支柱!可是把它搞垮了。”

索爾尼仁琴

如今,俄羅斯人無不懷念當初那個幅員遼闊的超級大國,就連普京總統都說

“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還回得去嗎?當然不可能了。

且不說波羅的海三國在離開蘇聯後越過越好,俄羅斯也沒有強大到有當初蘇聯那般的凝聚力了。

普京總統

從國傢層面來看,俄羅斯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還在經歷長期的動蕩。

從人民角度來看,俄羅斯民眾的心理、精神比之蘇聯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皆瀕臨崩潰。

因為他的改革,無論在俄羅斯國內還是在國際上,戈爾巴喬夫至死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被西方媒體盛贊為“自由民主引路人”,也被俄羅斯人痛罵“罪人”。

而整個俄羅斯如今還陷在當初戈爾巴喬夫改革留下的爛攤子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