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為何要創建八旗?創立八旗的目的是什麼,緩解社會矛盾?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在清朝初期,一個獨特的制度應運而生,那便是八旗制度。這一歷史節點,不僅見證了政權的更迭,更為中國社會註入了新的血液。創立八旗的初衷究竟是什麼?其目的又是為了何種宏偉構想?這一切問題的背後,蘊藏著一個社會矛盾的緩解之謎。

八旗的建立並非偶然,而是清朝為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它不僅是對軍事實力的合理整合,更是對多元文化的融合,旨在構築一個龐大而穩定的社會體系。

在這個獨特的歷史構架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矛盾的緩和之道,體味著政權在變革之際所作出的智慧選擇。讓我們穿越時光的迷霧,深入探討八旗制度背後的思考,揭示這一段歷史故事中隱藏的智慧與社會動力。

一、天聰年間,一旗在漠北高原飄揚

1627年,皇太極繼位後,積極準備滅明奪取中原。為應對漢地作戰,後金迫切需要招撫和利用漢人力量。1630年,後金設立六甲喇專管遼東降漢軍民事務。一年後,正式設置漢軍一旗,用以管理漢族軍事力量。這就是八旗漢軍的由來。

漢軍主要來源於遼東漢人。這批漢人與女真族群自金朝起就保持著頻繁往來。他們早已習得胡服騎射,氣質與內地漢人頗有不同。明末年間,遼東局勢動蕩,漢族地主武裝參與內亂時有所聞。這批漢族武裝漸漸傾向皇太極,成為日後漢軍的重要基礎。

1631年,皇太極率領兩萬大軍渡過鴨綠江,占領遼陽。此役後,更多遼東漢族加入後金旗下。他們與女真族並肩作戰,攻占大同、大寧等重鎮。這批漢人也被編入漢軍旗中。

漢軍旗人不同於普通漢人,他們在後金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獲得與滿洲旗人相當的征服者地位。這無疑彌補了後金統治中原的先天劣勢,在滿漢之間取得了某種平衡。

二、順康年間,漢軍功勛卓著

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國後清,次年親自率軍攻打山海關。此戰中,漢軍旗人戰功卓著。他們操著燧發銃,沖鋒陷陣,為後金軍打開突破口。最終,清軍攻克山海關,打開通往北京的大門。

1644年,李闖將軍率清兵入關,漢軍官兵在其中功不可沒。由於通曉漢語文化,漢軍官員在招撫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張存仁率領京旗漢軍招撫山東、河南等地;孟喬芳任陜西總督,平定叛亂;洪承疇出任兩江總督,收復南明餘部,掃清江南反清勢力。在這些戰役與行動中,漢軍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康熙初年,清廷運用漢軍官員治理河南、山東等畿內地區。這些漢軍官僚熟知漢地語言文化,清廷對他們極為倚重。在八旗官僚隊伍中,漢軍更是獨占鰲頭,十居其七。看來,漢軍在清朝國傢建構中,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四十年風雨,漢軍被放棄在外

然而好景不長。乾隆七年(1742年),清廷突然頒佈諭旨,允許京旗漢軍改歸原籍。這是八旗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漢軍“出旗”。原本堅固的八旗體系出現了裂痕。

12年後的1754年,乾隆敕令駐防各地漢軍也可以自願放棄旗籍。接下來十餘年間,杭州、廣州、福州等多地漢軍集體離開八旗系統,出旗從新。他們從此淪為普通百姓,與滿洲旗人再無半分關系。

這場規模空前的“漢軍出旗運動”持續了四十餘年,直到1780年代方才宣告結束。曾經如日中天的漢軍八旗,就此一蹶不振。那時候的漢軍將士是否意識到,他們這已被清廷拋棄在民籍之外?

那麼,促使乾隆采取這樣激烈措施的原因何在?種種跡象顯示,主要有以下幾個考量:首先,八旗軍人日漸窮途。自康熙末年起,清廷財政吃緊,軍費開支越發困難。裁汰冗員,減輕兵額,乃當務之急。而漢軍作為遊移於旗漢之間的群體,自然首當其沖。

其次,邊疆戰事頻繁。自雍正朝起,清廷將軍事重心轉向西北,用於鎮壓準噶爾等反叛力量。東南沿海軍事重要性大不如前,駐軍也隨即調往西北戍邊。這無形中削弱了漢軍的戰略地位。

再次,滿洲貴族向來輕視漢軍。盡管漢軍立下汗馬功勞,但在滿人心中,他們不過是漢人罷了。滿洲貴族歧視漢軍風俗習慣的景象時有發生,這也消解了漢軍的歸屬感。

四、“血統政治”的滿清本色

漢軍出旗導致一場錯綜復雜的身份變遷。一部分漢軍改編入綠營,一部分回歸農業生產。他們重歸自食其力,擺脫了日益墮落的八旗體系,或許也算是幸事。

然則大勢所趨,漢軍出旗隻是這場“血統政治”運動的序曲。在此之後,滿蒙旗人與漢族旗人的界限將愈發分明、森嚴。這標志著滿洲貴族進一步加強族群認同,意在鞏固統治基礎。而漢軍這支雜揉性質的異類部隊,與這一利益共同體格格不入。它已經沒能在新秩序下找到自己的坐標。

繁盛的大樹,總有凋零的時候。170多年間,八旗一直是滿清王朝最堅強的支柱。而到了乾隆時期,這棵參天大樹上的第一片葉子落下了。這片葉子名叫漢軍。今後還會有幾片落下呢?

結語

這就是乾隆朝“漢軍出旗”事件的概況。漢軍被迫放棄旗籍,預示著滿洲貴族意圖加強內部凝聚力,維護八旗滿洲的核心地位。這一“血統政治”運動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盡管乾隆的做法緩解了清廷面臨的財政危機,但同時也加深了旗漢之間的鴻溝。從滿洲族群政治的角度講,這或許具有一定合理性;然則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審視,楔入旗籍兩百年之久的漢軍,最終還是未能跨入那道血緣藩籬。

似乎從一開始,門戶就對他們緊鎖。漢軍不過是滿洲旗人眼中可以利用的異類,而今,他們的利用價值已然喪失殆盡,於是被迫離場。這一切,莫不是命運的嘲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