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李自成身邊最重要的人,對他影響有多大?看看他們商議的事

2024年2月6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李自成是一位備受關註的人物,而在他身邊,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李巖。這個李巖對李自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當我們一窺兩人商議的事,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段歷史的權謀與紛爭。

李巖作為李自成身邊最重要的人之一,其對李自成的影響不可小覷。這不僅涉及到政治決策的智慧,更是牽扯到一個王朝興亡的命運交鋒。兩人商議的事,或許能夠揭示出權謀之中的勾心鬥角,以及反抗者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時局中尋找生存的出路。

這個問題引發我們對歷史中人物關系的關切,透過李巖與李自成的交往,我們或許能夠看到那個動蕩時代中的友情、忠誠與權謀。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迷霧,深入探討李巖在李自成身邊的角色,揭開兩人商議的事中所隱藏的歷史密碼,感知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

他們究竟該何去何從?李自成的江山能否保存?

1644年春,大順天下已然不保。那曾經步步為營、所向披靡的農民大軍,此時正沿著太行山脈的蜿蜒山路,一路西撤。他們的最高統帥李自成此刻正閉目養神地坐在一頂輕便的八抬大轎裡,心緒萬千。

這一次的大敗,無疑是李自成復辟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挫折。自從攻占了燕京,奪得這個曾經不可能觸及的至高權力,李自成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已經到達了頂峰。

那一瞬間的快樂和激動,活像三十多年來一路反明起義建功立業的所有付出,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升華。然而轉眼之間,所有的輝煌都化為烏有。後來,在李自成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裡,他也再沒有體會過那樣強烈的崩潰與失落感。

一路行來,李自成的內心並沒有想象中的平靜。或許是因為這一次的撤退實在太過倉促和狼狽,又或許是因為這一次的失敗實在太過慘重。他不禁在想,自己作為大順天子,統領著浩浩蕩蕩的農民大軍,浴血奮戰十餘載,終於攻下了燕京,卻在最快樂的時候遭遇了致命一擊。如今不得不退出京畿,甚至山海關都守不住,這讓李自成這顆心頭到底是個什麼滋味?

這一次的戰敗,讓李自成的心中極為受挫。他一邊靠在轎內回憶著挫敗前大順國的風光,一邊痛苦地面對著如今大勢已去的現實。李自成說不清此刻自己心裡的滋味到底如何。這一刻,他忽然覺得自己這個人仿佛是一場空。

他想起自己在農民軍中慘死的弟弟,想起一路征戰中犧牲的萬千烈士,想起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老戰友。他不禁產生一種強烈的愧疚感。自己辜負了太多太多人的期待,辜負了自己曾經艱難立下的誓言。如今僅僅三個月,自己就把那坐擁千裡江山的至高榮華全然丟掉。李自成忍不住在轎內長長嘆息一聲。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山西太原,困獸猶鬥的最後選擇

此時此刻,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已經退出北京1100餘裡,進入太行山脈西段的山西境內。或許是因為入了山西這方天地,李自成稍稍放下了一直懸著的心——至少亡國之禍暫時避免了。

李自成心知目前的大勢已去。他命令手下文武將領連夜趕路,一路奔波至太原城池。因為太原已經是大順朝在山西的統治中心,此處不僅兵力充足糧草足夠,而且鄰近後方通道。一旦形勢更加惡化,從太原城池向關中地區撤退也比較容易。

所以李自成決定死扛在太原城池,暫時不讓敵人得逞。隻要死守住太原這一據點,那麼大順軍便可以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去調動援軍、整合部隊。隻要太原不失守,大勢就還有轉機。

李自成二話不說,直接下令在固關口駐紮重兵,死守太行山關口。他相信,這道天然屏障足以阻隔後方洶湧而來的敵人。隻要大順軍暫時固守在山西境內,那麼即便形勢再度惡化,也還來得及有所應變。

李自成心想,自己手下還有十餘萬大軍,現在隻不過是暫時退保山西。待積蓄力量,再調西安、平涼的援軍,重返燕京指日可待。然而,亡國之痛、一敗再敗的創傷讓李自成幾乎喪失了所有的鬥志。這一路的敗退讓他倍感屈辱。

想到當初一馬當先攻入北京城的豪情壯志,轉眼間隻能敗走他鄉,李自成對今後的前景隱隱絕望。他深刻地意識到,這場起義很有可能就此黯然終結。自己將不會再有機會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更令李自成難以釋懷的,是這一路敗退讓大順軍損失慘重。

將士們的抱負和熱血,都隨著這場血雨腥風的逃亡而枯竭。李自成清楚地知道,他手下的文武百官和軍心老將,已經開始動搖。大勢已去,這或許是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這一路的敗退讓李自成異常疲憊。他右臂的箭傷尚未痊愈,這讓他不得不靠坐在轎椅上,才能勉強行動。更讓他感到難過的是,這一路敗退,大順軍士氣低落、將士傷亡慘重。而那曾經統帥著千萬大軍的豪情壯志,也隨著這一敗再敗而消磨殆盡。

李自成心事重重,面色陰鬱。這時,他的心腹侍衛張鼐也察覺到統帥的情緒不佳。李自成微微撩起轎簾,望著灰蒙蒙的天空,終於忍不住嘆息。他命令左右立即傳召心腹重臣前來商議大計。

困獸猶鬥,李自成的後路已斷

不一會兒工夫,李自成手下的三位心腹——丞相牛金星,左右軍師宋獻策與李巖便迅速趕到李自成乘坐的大轎旁側。李自成憂心忡忡地詢問三人,是否擔心後方洶湧的清軍與吳三桂部會窮追不舍、深入山西。宋獻策和李巖二人則激怒李自成,分析稱後方大軍斷無力量深入山西境內。

他們認為,吳三桂隻是臨時聯手,很快會折返京師;滿洲兵的主力也需要鞏固河北和京城的統治,斷無餘力深入山西境內。宋獻策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大順軍已經進入自己的地盤,有足夠實力固守山西。

李自成看著二人信心十足的模樣,心中卻隱隱不安——牛金星和其他文武將領是否也和宋獻策一樣樂觀?一旦後方來犯,自己手下這些文臣武將是否還會效忠自己,誓死抵抗?李自成不禁產生懷疑。

他已經意識到,隨著這一敗再敗,自己手下文武的向心力已經開始消退。牛金星聽後,也附和道現在大軍隻需退保太原,休養生息便可。有自己等群臣輔佐,保證讓陛下好生養傷。

李自成勉強點頭,他已經沒有力氣去檢驗牛金星話語中的真實性。現在的他隻希望自己的文武百官能暫時站在自己這一邊,至少要支持自己固守太原這最後一塊立足之地。李自成心知肚明,太原一旦淪陷,那麼自己在山西的統治就徹底結束了。

到那時,隻怕各路文武都會投奔敵對勢力。就在此時,李自成的前鋒斥候突然返回報信:前方一縣城關門不納,居然還在城頭放箭、投毒。太子李過請求討伐。

李自成勃然大怒,這分明是有人看準大順軍危難之際,趁火打劫。可更讓他痛苦的是,這充分證明了敵我雙方形勢和實力的巨大傾斜。如今竟然連一個小縣城都敢公然反抗自己,這說明大勢已去的事實不容置疑。

李自成心如刀絞,他這一路的敗退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敵軍連山西邊境都還未接觸,自己手下居然已經出現內奸叛變的情況。

李自成意識到自己的江山岌岌可危。他下令立即平定縣城叛亂,斬殺為首者。心中卻也為山西之地的風雨飄搖而憂心忡忡、坐立不安。他再一次認識到,眼下的大勢,自己實在難以為繼。

分歧擴大,對策爭論不休

次日,大順軍總算是進入太原城。鎮守此地的陳永福在城郊恭迎李自成大駕。李自成心中五味雜陳,他進入太原時不禁回想起當年攻占燕京的盛況。如今卻淪為困獸之狀,這讓他又是一番難以言表的滋味。

李自成進入太原城的那一刻,一種莫大的失落感湧上心頭。當年自己也是這樣,在幾十萬農民大軍的簇擁下進入北京城。那時的自己志得意滿,感覺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巔峰。然而轉眼之間,自己已經從統治者變成了逃亡者。甚至現在自己連太原這座城池,都成了困獸的最後棲身之地。

太原府寢宮已經準備妥當。李自成在宮女太監的伺候下,終於得以歇息。宮中溫暖如昔,金碧輝煌,這讓他稍稍卸下防備,舒緩許多。李自成用力搓了搓有些僵硬發涼的雙手。至少暫時不用再身陷戰火硝煙,也不用再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敵人兵鋒。在這深宮裡,他終於有時間稍作休整。

就在他準備閉目養神之時,李自成的心腹軍師——李巖突然求見。嚴肅犀利的李巖直接指出,大勢已去。他再次強調清軍和吳三桂部的聯軍正在洶湧北上,大順軍經不起任何打擊,建議立即固守秦晉之地,以待時機。

李自成聽後陷入痛苦掙紮。他心知肚明,李巖的分析和建議是正確的。如今大勢已去,想要重振大業隻是癡人說夢。但生性驕傲自大的李自成還是不願意被迫放棄自己奪回北京的野心。他詢問李巖是否有對策。李巖分析道,固守西境可以避開滿清軍鋒芒,同時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此時此刻,李自成面臨痛苦的抉擇:是固守山西和關中據點,暫避風頭;還是孤註一擲,調集全力準備反攻。他心裡清楚,不論做出哪種選擇,自己的失敗都是註定的。但他仍然不願意承認這種失敗,不願意接受命運的安排。他依然抱有一種可能扭轉乾坤的僥幸和幻想。但這種僥幸能否成為現實,他也已經不敢奢求。

就在此時,牛金星卻提出大相徑庭的主張。他建議重整旗鼓,盡快調集援軍,準備反攻燕京。對李自成而言,牛金星提出的方案無疑更加激昂人心,這讓他又燃起一線希望。但李自成心知肚明,自己根本無力支撐一場慘烈的反攻戰。如今的大勢,已經註定難以為繼。

兩個心腹,兩種聲音。李自成陷入迷茫。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文武心腹,已經分成兩種聲音。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混亂無措。李自成知道,這種分歧一旦擴大,隻會讓大業更加難以為繼。

於是他決定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商議對策。李自成歸納出當前大順朝的困境:一敗再敗,朝不保夕。他希望群臣能各抒己見,提出對策。但這種商討對策的做法,恐怕已經於事無補。

結語

李自成靜靜地坐在龍椅上,看著自己的左膀右臂爭論不休,卻一語不發。他意識到,這場關於去留的辯論,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他的大業,註定在這一刻玉石俱焚。

也許李巖的建議是正確的。秦晉之地依山傍水,易守難攻,是立足之地。這樣或許能茍延殘喘,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他李自成又豈會甘心就此黯然終結自己的抱負?

牛金星的建議更加激昂人心。可李自成也明白,想要死灰復燃,已經是癡人說夢。他的大業,註定在此刻慘淡收場。李自成長長地嘆了口氣。他明白眼下的抉擇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大勢,已經註定他失敗。

困獸猶鬥,這是李自成,也是整個大順朝最後的結局。他們東山再起的可能,已經在這一刻徹底破滅。沒人能逆轉天運和歷史洪流。這一刻,李自成終於明白了這層意義。然而即便明白結局已定,李自成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反攻。就像一頭困獸,在死前的最後一次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