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追捧“渣男”AI?心靈按摩不等於靈魂伴侶

2024年2月5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多款情感型聊天機器人在年輕人當中悄然走紅。在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網絡世界擁有一個虛擬“知己”,並稱AI“像渣男一樣會聊天”,不光輸出了情緒價值,甚至還能“平替”心理醫生。另一方面,新型人機關系在吸引大眾關註度和資本投入的同時,也引發了關於隱私安全、情感依賴、技術故障等風險的討論。

年輕人熱衷於AI交流互動,既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種去社交化的選擇。網絡越發達,人類越孤獨。互聯網連接很多東西,唯獨人心變得原子化。沖浪互聯網的Z世代,不願花太多時間在人際社交上。在這個重視情緒價值輸出的情境社會下,國內外科創公司先後佈局情感AI賽道,推出眾多聊天陪伴型App,正是迎合了年輕人的精神需求。有用戶甚至感嘆,“聊天App救了我很多次”“無法與人溝通,但和AI聊天差不多10分鐘情緒就能平復下來”。據悉,在小紅書裡搜索AI聊天,有超過10萬篇相關的分享筆記。安慰、理解、耐心傾聽、穩定的情緒出口等成為關鍵詞。

年輕人其實不是不願社交,而是沒人願意去傾聽。這些能充當傾聽者,扮演陪伴在側的朋友角色的AI才是年輕人的追捧根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少情感型聊天機器人,甚至“平替”了專業心理咨詢師。據數據顯示,面臨工作、婚戀壓力的年輕人對心理咨詢服務存在大量需求。而現實情況卻是,國內目前系統性心理支持資源不足,且長期咨詢付費相對昂貴,對於年輕人來說負擔較重。在此背景下,情感型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自然會成為年輕人最好的精神“搭子”。一部分用戶甚至通過AI學習,“調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虛擬男友”“虛擬女友”。

無論是情感陪伴還是心理治療,情感型聊天機器人與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交融無疑越來越緊密。但機器人對文本的理解是有限的,無法體會語義的復雜性,長期使用就會發現其共情的機械性。當AI無法再提供情緒輸出時,對機器產生依賴的群體,因為之前過度忽略真實的人際關系,之後也將陷入社交孤獨的泥潭難以脫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與機器人的關系不斷升溫,我們在網絡上的朋友圈越發龐大,精神上卻變得越來越孤獨。

AI進步為信息技術發展帶來了各種可能,也為人類在工作效率和情感需求上提供了便利。但AI再逼真,也始終無法完全代替真實的人際交往與精神交流。“聊天機器人”隻是提供語音或文字幫助的工作助手,而非能夠進行深入對談的靈魂伴侶。專傢也表示,考慮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倫理安全風險及社會後果,人們應該盡量避免卷入與機器之間的深度社會情感關系。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年輕人的情感需求,理解他們的選擇,也應該鼓勵他們走出“虛擬的現實”,讓AI回歸其本身的工具性服務功能。

在《流浪地球2》中,科學傢圖恒宇一直期望讓死去女兒的意識在數字化和網絡中得到延生。但無論更迭多少代,數字女兒的生命也無法超過兩分鐘。哪怕最後用上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也很難說具有了生命,她不過是在算法加持下的“超級大腦”而已。而圖恒宇表現出的非理性的、不計算利益的愛才是拯救人類的終極答案。就像圖恒宇的同事馬兆說的那樣,“沒有人類的文明,毫無意義”。

上遊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