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非遺工藝集體在京亮相,“榮寶齋首屆青年藝術提名展”帶來南北“非遺對話”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1月31日,持續火爆近半月的“榮寶齋首屆青年藝術提名展”在北京榮寶齋大廈迎來展出的最後一天。展區內人頭攢動,觀眾熱情絲毫不減。

“當代設計與工藝”板塊薈萃42位當代藝術傢、設計師和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68件(組)作品,是嶺南非遺工藝在京的一次集體亮相,也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國內專業院校的新生代青年帶來一場跨越南北的“非遺對話”。

做工精美的潮繡擺件、古色古香的廣彩茶具、詩情繾綣的絲織品……觀眾可以在“當代設計與工藝展”中發現融合嶺南元素的“新中式”“國潮”風格,在邊走邊看中盡享一頓非遺大餐,感受生發於中原和海洋的嶺南藝術底蘊與人文色彩。

展覽現場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共生融合

陶瓷、木作、漆器、金工、首飾、織物,各門類作品精巧細致,系統地展示著創作者們在設計與工藝結合的前沿探索中的繼承、創新及思辨,洞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共生融合。

當潮繡遇上青花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由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粵繡(潮繡)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設計的青花龍紋瓶潮繡擺件帶來了答案。這件雙面墊高繡作品以清代青花龍紋瓶為主視覺元素,潮繡的墊高繡法以及金線搭配突顯器皿的立體感和精巧的紋飾,給人以莊重尊貴之感。

康惠芳 青花龍紋瓶潮繡擺件

據康惠芳介紹,繡制過程中采用的雙面繡技巧能夠給觀者帶來從二維到三維的新奇體驗,正反多角度觀看,迎甲辰龍年,納祥瑞之福。

同樣是以“瓷”為主題的非遺工藝品,這套金地牡丹廣彩茶具融合北方傳統瓷藝彩繪與嶺南畫派技法、中國彩瓷工藝與西洋瓷藝及繪畫技術於一身,以“堆金積玉”的技藝特點而別具一格。作品創作者、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代表性傳承人譚廣輝表示,他在茶具身上手繪金地牡丹與壽字紋樣碰撞搭配,器型婉約而不失實用。

譚廣輝 金地牡丹廣彩茶具

走進木作展區,一隻昂首展翅的雄鷹映入眼簾。這件《雄鷹展翅》莞香擺件取材於樹齡300多年的東莞“牙香”,由莞香非遺傳承人黃歐理香,僅用刀鏟勾除白木層,最大程度保留莞香香體。

黃歐 《雄鷹展翅》莞香擺件

另一件以金絲楠木為原材料進行創作的《松溪放棹》木雕作品展現了乘舟暢遊、天朗氣清的兩宋繪畫意象,創作者為五覺齋首席雕刻師盧小華。該作品運用了集各傢所長的“薄浮雕”技法,雕刻深度保持在一到兩毫米,雕鏤十數層。

盧小華(五覺齋) 《松溪放棹》木雕

擁有“木版水印”和“裝裱修復”兩項非遺技藝的榮寶齋,在當代設計與工藝展中挑選根植嶺南優秀文化傳統,兼具藝術價值、市場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嶺南非遺精品,帶觀眾領略獨樹一幟的嶺南風采。

展現嶺南藝術新生代的“風華正茂”

“本次展覽主題為‘風華正茂’,意味著無限可能、大有可為。希望年輕人更多地關註民族文化品牌,關註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發展,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榮寶齋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趙東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讓青年藝術傢的優秀作品用商業的方式“走出去”,甚至“走進去”,形成文化影響力。

真絲作品《南國的風》由榮寶齋廣州與廣東畫院聯名打造,畫面源於廣東畫院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型主題性集體創作、廣東地區唯一入選《美術史中的黨史》的作品《南國的風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藝術傢以筆為媒,用創作的方式向這40年取得的成就致敬。高品質的產品設計,也讓作品從美術館飄然而下,如一縷輕盈的南國之風,拂過觀眾的肩頭眉梢。

榮寶齋廣州 《南國的風》

將“設計”視為一種視角和方法論,或以傳統融合現代,或以現代闡述傳統,是不少青年藝術傢秉持的創作理念。出生於肇慶端硯世傢的“90後”創作者蔡展洪就是其中一位。

他所創作的《宋坑一片紅》茶臺選材於肇慶“一片紅”硯石,呈調均勻,望之渾厚凝重,石品有大片蕉葉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硯石本是文房器物,而品茶亦是文人雅事。使用硯石為原材質鋪設茶臺,二者皆是書齋之物,經由設計巧妙組合,氣息更為清雅。

蔡展鴻 《宋坑一片紅》茶臺

當前,榮寶齋正加快推進“傳統榮寶”“創新榮寶”建設,推動文化藝術走進大眾、貼近融入百姓生活,“榮寶齋首屆青年藝術提名展”是榮寶齋關註青年藝術傢群體的一次具體展現。在非遺熱度不減的當下,嶺南藝術傢與非遺傳承人們,根植嶺南優秀文化傳統,以當代美學生活為出發點,創作出一批優秀作品,再現南國之美。

文 | 記者 梁善茵 周欣怡圖 | 主辦方提供

編輯:陳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