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奇才范仲淹:出為名相,處為名賢,他到底有多了不起?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率軍進犯宋境,逼迫北宋承認西夏的地位。第二年於三川口打敗宋軍,繼而導致西北戰事吃緊。

面對來勢洶洶的西夏大軍,宋仁宗隻能重新召回被罷黜已久的范仲淹,彼時他已經52歲了。在西北和西夏對壘之際,范仲淹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和禦人才能。

范仲淹以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迫使李元昊再度向北宋稱臣。在此期間,有一個比范仲淹小32歲的鳳翔郿縣人,專程趕往延州拜謁范仲淹。

這個人就是後來寫出“橫渠四句”的張載,他希望投入范仲淹麾下上陣殺敵。但范仲淹卻認為張載人才難得,應該繼續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後為國分憂。

張載對范仲淹的建議深以為然,臨別之際范仲淹送給他一本《中庸》。此後,張載潛心鉆研儒學,並成為了“關學”創始人。

范仲淹大力推行慶歷新政之際,時年23歲的新科進士王安石備受鼓舞,而這也成為了他日後執著於變法的序曲。

而一生恃才傲物的蘇軾,也被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蘇軾認為:范仲淹是一位“出為名相,處為名賢”的文武奇才。

而范仲淹“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的氣節,也讓蘇軾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認為范仲淹擁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才會讓天下讀書人“爭師尊之”。

很多人對范仲淹的了解,皆是源於書本上的《嶽陽樓記》。這篇被千古傳誦的絕世文章,乃是范仲淹因“慶歷新政”,被貶謫於鄧州時所作。

其中的佳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今被後世讀書人奉為經典。一個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能有如此大徹大悟呢?

據史料記載,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祖上是唐朝時期的宰相范履冰。高祖范隋自唐懿宗時渡江南下,此後便定居於吳縣,也就是現在的蘇州。

范氏一族均在吳越地區做官,到了范仲淹父親范墉這一代,跟隨吳越王錢俶一起降宋了。此後,他一直在軍中供職。

范仲淹出生一年後,父親范墉就因病去世,留下了謝氏和年僅2歲的兒子,孤兒寡母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為了養大兒子,謝氏在無奈之下改嫁於朱文翰,他是淄州長山的一位讀書人。後來,范仲淹改姓為“朱”,繼父為他取名“朱說”。

直到范仲淹13歲時,才得知自己並非朱姓後人,此前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朱文翰的親兒子。此事過後,范仲淹在傷心難過之餘,依依不舍地辭別母親。

按照范仲淹原來的想法,他本想回到蘇州認祖歸宗。但現實卻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范氏族人害怕他分傢產,根本不和他相認。

無奈之下,范仲淹隻能孤身前往南都應天府求學,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地區。由於他攜帶的銀兩較少,為了熬過那段苦日子,他隻能以米粥為食。

每天早上起床後,范仲淹會煮一鍋米粥,然後等到米粥徹底涼透後,用刀將米粥劃分為4塊,這便是他的一日三餐。

期間,他的同學以及當地的一些好心人,紛紛給他送來好的吃食,但卻都被范仲淹一一拒絕了。他對大傢說道:“我如果吃了這些好東西,就沒有心思讀書了。”

這便是流傳甚廣的“斷齏畫粥”的故事,青年時期的范仲淹勤奮刻苦的讀書,就是為了“學而優則仕”。

公元1015年,27歲的范仲淹金榜題名,自此之後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宦海生涯。由於他性格剛強、不畏權貴,所以在做官期間屢有得罪人的事情發生。

不過對於心懷天下蒼生的范仲淹而言,能為國分憂、為民謀福,才是他做官的真正理想。所以,他從來都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一心撲在了國事、傢事和天下事上。

范仲淹的一生都在為民請命,就像他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身居廟堂之時不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也不忘憂其君。

在被貶官罷黜的日子裡,范仲淹一心興學,曾先後在蘇州、鄧州、湖州等地辦府學,讓無數學子在飽讀詩書之後,能夠為國、為民分憂。

結語

公元1052年,64歲的范仲淹帶病前往潁州做官,但還沒等他抵達潁州就病逝了。

宋仁宗得知噩耗後,親筆寫下了“褒賢之碑”,並給他上了文官最高等級的謚號“文正”。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