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五代十國之一,存在12年,最終被契丹消滅!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後晉王朝(936年—947年),是五代時期第三個政權,歷二帝,僅存世11年,最初建都洛陽,後遷至開封。歷經後唐清泰三年(即契丹天顯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稱帝,至契丹天福十二年(即契丹會同十年)滅晉,定都太原。

後晉

太原府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於清泰三年(936年)與契丹勾結,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承諾獻出幽雲十六州,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晉,後人稱之為後晉。此後進攻洛陽,並滅後唐。然而,石敬瑭割讓領土、聲稱兒子的做法,激起了眾多內憂外患,包括其舊部的強烈反對和抵制。他死後,立侄石重貴為帝。石重貴繼位後,他逐漸減少對契丹的依賴,公開宣佈隻向耶律德光稱為孫而非臣。

天福九年(944年,契丹會同七年),契丹入侵後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鋒,互有勝負。開運二年(945年,契丹會同八年),契丹再犯,石重貴親自領兵迎戰,最終再次挫敗契丹。

石重貴

開運四年,即契丹會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入侵,後晉重臣杜重威倒戈降契丹,後晉主力全軍覆沒,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傢被囚禁至契丹,後晉宣告結束。隨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自稱為帝,建立後漢。

後晉鼎盛時期,其疆域大致包括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的大部分,以及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部分地區。

高祖建國

後晉高祖石敬瑭是沙陀部族出身,傢境貧寒,姓氏無從考證,其父曾隨侍李克用,因戰功獲封為洺州刺史。石敬瑭性格沉默寡言,沉穩厚重,深得李嗣源喜愛,嫁女予她為妻。石敬瑭因妻子緣故,得以效力於李嗣源帳下,先後任職保義、宣武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又升任河東節度使。唐明宗駕崩後,陸唐突生劇變,太子李從厚剛登基,養子李從珂便發起兵變,佈兵洛陽。李從珂召石敬瑭前往洛陽共謀國事,途中巧遇逃離洛陽的唐閔帝,石敬瑭殺死跟隨唐閔帝的隨從,囚禁唐閔帝,向李從珂請功,最後由李從珂命人刺戮唐閔帝。

石敬瑭

李從珂繼位後,視石敬瑭為最大威脅,欲調離河東。石敬瑭以為朝廷興亂不容身,決心造反。大將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均有此意。石敬瑭上表指責唐末帝不配承襲皇位,請求讓位於四皇子李從益。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職務,並命建雄節度使張敬達領兵三萬圍攻太原。

河東力量無法抵抗後唐攻勢,石敬瑭隻好求救於契丹。條件包括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並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遼太宗決定援助石敬瑭,卻因後唐疏忽防備,未能攔截雁門通道,導致遼軍順利入侵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圍困晉安寨。後唐軍隊被逼至絕境,副使楊光遠、大將安審琦勸主帥張敬達投降遭拒,竟將其殺害,全軍投降石敬瑭。

936年11月30日,遼太宗授予石敬瑭晉帝之位,年號天福。不久,石敬瑭在柳林正式登基,稱為晉高祖。數日後,晉軍攻入洛陽,唐末帝自焚,後唐因此滅亡。937年,契丹天顯十二年,晉高祖將京都遷往汴京。

屈辱事遼

石敬瑭篡位後,割讓幽雲十六州予契丹,包括現今的河北、山西北部。這十六州包括: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蔚、雲、應、寰、朔。

晉高祖以契丹作為幫手上臺,為此,除每年向契丹貢獻巨額物資外,大小事宜,從不疏忽,並派遣使者不絕於路,行禮敬禮,尊遼太宗為父王,然而實際上他還要比耶律德光大九歲。契丹太後、太弟、大臣及韓延徽等人皆有厚禮往來。每當契丹使者駕臨,必另殿恭聽詔書,如有不滿,便出惡言。晉高祖忍辱負重,然群臣皆以此為恥,甚至有人拒絕出使契丹。如兵部尚書王權即如此,晉高祖命其出使契丹,欲獻徽號,王權恥於跪拜,寧願丟官,也不肯赴任。

晉高祖逝世後,其侄子石重貴繼任,號稱晉出帝。石重貴之父石敬儒乃石敬瑭兄長,後在唐莊宗旗下為將,不幸早逝,被石敬瑭收養為子。由於晉高祖曾有五子不幸夭折,而石重睿年幼,故而立石重貴為太子。

晉出帝

盡管晉出帝當上皇帝,朝政卻由侍衛軍都指揮使景延廣把控。景延廣雖無勇無謀,卻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自掌權後,改變對契丹政策,拘禁使者,殺害商人,奪其財貨。晉出帝以孫而非臣自稱,惹惱契丹,挑起戰爭。景延廣毫無備戰之心,反而口出狂言:“晉國有十萬口橫磨劍,如要戰則早來。”遼太宗聞此暴怒,連續入侵中原。而晉王朝內部亦有心存異心者,皆欲趁亂奪取帝位,如晉高祖的嶽父楊光遠、舊將趙延壽、北面都招討使杜重威、李守貞等。通過軍民的拼命抵抗,契丹軍多次挫敗並撤退,甚至有時潰敗嚴重。

抵禦契丹

在開運二年(945年,契丹會同八年)首季,契丹再度南侵,趙延壽領銜征夷。晉出帝欲禦駕親征,然而生恙,便遣使張從恩、馬全節等沿路北上阻擊契丹大軍。起初,朝廷畏懼契丹聲威而致兵馬後撤,引發恐慌混亂。三月一日,數萬晉軍聚集相州(今河南安陽)安陽水南,皇甫遇與濮州刺史慕容彥超率數千鐵騎前驅。在漳水遭遇契丹數萬精兵,皇甫遇率軍邊戰邊退,二度決戰,成功阻止契丹軍攻勢。隨後,晉出帝親征,進駐滑州(今河南滑縣),催促諸軍北上。

趙延壽

四月二十三日,都招討使杜重威在定州集結軍隊,繼而北攻泰州(今河北保定)。五月二日,奪取滿城(今河北滿城),俘獲契丹首領及士兵二千。然而,契丹降將透露遼太宗率領八萬大軍再次南下,杜重威惶恐,五月四日退守泰州死守。五月七日,再向南撤,契丹大軍緊隨其後。晉軍至陽城(今河北安國東南)後發起反擊,契丹敗北北遁。然而,晉軍南撤過程中,契丹重兵再壓來犯。

五月十一日,晉軍抵達白團衛村,築鹿砦營盤。契丹大軍將晉軍圍困,並切斷後晉軍糧道。李守貞領萬餘騎兵殺向契丹,殺聲震天,契丹大軍攻勢瓦解,潰敗而逃,兵敗如山倒。李守貞命士兵破除鹿砦,步騎合擊契丹,追擊二十裡。契丹因在下馬狀態遭襲,無法迅速上馬反擊,戰場遺留戰馬及裝備眾多。

此役,晉朝大獲全勝。契丹軍退至陽城東南的河流,兵力漸集。遼太宗雖敗北,狼狽不堪,最初乘車逃跑,十餘裡後,見晉軍追得緊,匆忙換乘駱駝,策馬狂奔。眾將請求繼續追擊敵軍,杜重威與李守貞卻懼戰而退,回防定州。此次戰役雖依靠將士英勇頑強取得勝利,契丹軍隊損失慘重,遼太宗惱羞成怒,責罰眾將領。然而,一次勝利並未扭轉後晉形勢,此次勝利實屬後晉回光返照。

國亡北擄

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重啟對後晉的征伐。他授意降將趙延壽與瀛州刺史詐降,並向後晉送去偽情報。晉出帝分辨不明,求勝心切,匆忙命杜重威為統帥,率領大軍北上抵禦。杜重威以晉高祖為例,期望此次遠征得勝。故以這次出征需深入敵區為由,請求增加兵力,晉出帝無奈予以應允,導致禁軍皆歸其指揮,京師兵力空虛。杜重威抵達戰場後,每日飲酒作樂,對軍事不聞不問,隻專註於向晉廷索求增兵運糧。盡管晉軍人數占優,實力強悍,因主帥無為,反遭敵軍切斷糧道,形勢岌岌可危。杜重威計劃使晉軍陷入險境,以此促使其向契丹求降。

杜重威

他與副帥李守貞謀劃,派人向契丹傳達投降意願。遼太宗雖已包圍晉軍,但因其人馬眾多,戰鬥力較強,取得絕對勝利尚且困難。得知杜重威投誠後,遼太宗欣喜若狂,承諾事成後擁立其為帝。杜重威召集將領,穿著契丹服飾,宣佈投降契丹。盡管有些將領不願,但在刀劍逼迫之下,仍簽署了降表。全軍得知投降的消息後,悲痛不已,聲音震動天地。

杜重威投降後,遼太宗命他身穿赭黃色的袍服,因他曾答應支持趙延壽為帝,故也讓延壽穿上同樣的袍服,兩位叛徒皆在掌控之中,而實則並不打算讓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登基。

由於晉軍主力已經投降契丹,遼太宗迅速攻入汴梁,俘虜了晉出帝及其傢人,將他們押解至契丹境內的建州(今遼寧朝陽境內)居住。據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晉出帝石重貴墓志銘》所載,晉出帝於遼保寧六年(974年)病逝於此地。

遼太宗

遼太宗在汴梁的後晉皇宮中稱帝,國號改為大遼。由於契丹軍隊在中原四處劫掠,被稱為“打草谷”,遭到中原人民的反抗。他們集結起來,人數最多時達數萬人,少則也有千百,四處討伐契丹軍隊,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員。遼太宗無力穩固在中原的統治,隻好倉促冊立唐明宗之子許王李從益為帝,隨後率軍北撤,最終因病去世。後晉歷經二帝,共統治了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