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於紐約的中國人:男女同住,毫無私隱,為何依然不願回國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小彭的燦爛筆記

編輯|小彭的燦爛筆記

【前言】

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圖當中,最基礎最底層的需求就是對溫飽的需求,人們奮鬥的最初也是為了能夠溫飽不愁。

我國發展最初的問題也是解決國人的溫飽問題,因為隻有溫飽滿足了才能談發展,窮人的奮鬥史總是艱苦的,在陌生的國度裡奮鬥就更是辛酸和窘迫。

在美國生活著很多華人,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隻有有錢人才會移居到美國生活,唐人街的華人大多應該都是體面的。

但其實不盡然,在這裡其實也蝸居著大量的,來到這裡謀生的中國窮人,他們生活的環境甚至比國內的“北漂”的生活環境更為艱苦。

在這裡有一個能睡覺的地方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遑論有任何隱私,男女老少都是混住,在生活的重壓下,尊嚴、體面、個人隱私都成了虛頭巴腦的東西。

但是有人也發現一個現象,在這裡生活的人,即便再艱苦窘迫,也硬扛著不回國,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美國蝸居的中國窮人】

在1848年的時候,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刮起了一陣非常瘋狂的“淘金熱”,世界各國對一夜暴富有渴望的人都躍躍欲試,來到美國,想要分這金礦的一杯羹。

而中國人也不例外,一些人希望能在美國發一筆財,所以就來到了美國,這就是我國比較早的成批的移民者。

但是此時的美國,並不歡迎外來者,美國當地的白人想要把中國人趕出去,後續甚至有專門的法律出臺限制華人的活動。

於是華人的生存空間被大量積壓,最終形成了唐人街,後來慢慢的移民大潮來臨,這裡逐漸聚集了幾十萬的人,人口密度逐漸增加,住處就成了困難。

有的甚至是一大傢人都移民來了美國,於是最後就隻能蝸居在小小的一方天地當中,窘迫地生活著。

在這裡生活的人,睡的地方都成問題,更別說廁所什麼的了,基本都是公共廁所男女混用,甚至就連住的地方也是陌生的男女同住的。

唯一的劃分就是隔斷的木板以及佈簾打造的簡陋的個人空間,其實完全不隔音,完全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洗漱、上廁所什麼的都要安排好時間,其實就相當於一大群人生活在一起,這裡根本稱不上傢,隻是一個歇腳的地方,可以說是非常艱苦。

【過得不好為何不回國?】

那既然過得如此窘迫,為何這些人不選擇回國呢?其實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其實上一代的蝸居在美國的華人對這個國傢是有著一定的感情的,移民潮最熱烈的時候,就是我國改革開放這一時期。

我國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與其它國傢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不一樣的文化的湧現讓一些國人對西方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向往和幻想,換言之就是擁有一個不可磨滅的“美國夢”。

雖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大批的移民中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合法留在美國,但是有些人仍然不甘心放棄自己的美國夢。

本來來了美國就是想要打拼出一番事業,然後榮歸故裡的,但是來到這裡奮鬥了數年,還是什麼都沒有,甚至還沒有之前在國內混得好。

有些人的面子大過天,混不出名堂灰溜溜回國,自然就覺得自己給別人留下了話柄,有些人還是非法移民過去的,那就更丟面子了,所以就選擇硬扛下去。

當然其中也並不乏對美國有“濾鏡”的,覺得站在美國國內,自己就非常驕傲,所以就算過得慘也不願意回來。

還有就是在美國過得比乞丐還不如的一些人當中,有部分是觸犯了國內的法律,然後逃渡到美國的。

如果回國的話,那這些人要面臨的就是國傢的刑罰,所以有的人寧願乞討,也不願意回國,可能也是不願意失去自由。

而這些人過得這麼慘,其實還是因為找不到可以讓其在美國社會中生存下來的工作,因為在美國社會當中求職的話,是需要有工卡的。

這個工卡上面有著非常詳細的個人信息,包括過往的工作經歷,而很多移民到美國的人大多數的目的都是來這裡謀生,根本就沒有合法的證明。

大部分人都是先簽證去南美洲,然後再從南美洲步行穿越邊境線進入到美國境內,因此這些人都屬於非法移民,這類人找工作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可選擇的范圍很窄。

如果有美國社會上的企業雇傭非法移民被查到的話,那就會被罰款,而且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為了避免麻煩,美國社會中的企業都不會雇傭這些非法移民者。

我們可能日常在看電視劇或者是電影的時候,逃竄到美國的角色基本第一份工作都是美國餐廳裡的洗碗工,受夠了老板非人的虐待以及工資的克扣。

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打黑工,這種工作就很低,美國物價高昂,因此完全沒有辦法正常生存,有的年紀稍微大一點甚至連洗碗的工作都找不到,因此隻能上街乞討。

【蝸居一詞的來源和現實意義】

“蝸居”這個詞其實早在數千年前就出現了,陸遊的詩文當中,就有提到蝸居,這個詞最初是用來形容房屋的形狀,“圓形”、“窄小”等,並不是大小。

後來發展到唐宋時期的時候,這個詞逐漸成為了“貧窮”的代名詞,這個詞在宋朝一些失意之人的詩文中,出現的頻率特別頻繁,基本就是用來形容生活的苦寒的。

發展到現在,其實更多就是形容住的地方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生活非常窘迫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早期城市化進程最快的時候,很多農村中的人都進城務工,來到城裡,為了節省成本的,所以在租房子的時候就隻要求夠睡就行了。

大多數剛到城市當中漂泊的人,基本都經歷過一段蝸居的時期,而這個詞強勢闖入人們的視野當中,還是因為當時講盡了現實滬漂生活的電視劇《蝸居》,當時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引起了無數漂泊在外的打工人的共鳴。

而離開祖國在外漂泊的人,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境遇,總之出門在外,為了謀生,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去樓空的美國唐人街】

而說起在美國的華人,那就不得不提紐約唐人街了,這個地方最初誕生於19世紀,因為當時美國西進運動的拓展,大量移民湧入,因此西部各州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移民居住區。

第一批大量來美的華人大多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其中臺山人特別多,而華人來到這個國傢是被排擠的,於是就有了唐人街的形成。

雖然這裡給華人提供了落腳之地,但是對黃種人的歧視仍舊無處不在,官方甚至給出規定,從唐人街出來的商品必須貼上這裡的標簽。

在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就有一條法令規定,唐人街的每傢洗衣店如果想要獲得營業資格,就必須獲得監事會的許可,但是當時由於歧視的存在,所以大多數的許可都是下不來的。

中間這裡還曾發生過暴亂,當地人不想華人生活在這裡,覺得華人不僅僅會給他們帶來經濟的威脅,而且在道德上也存在一定的威脅。

不過雖然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暴力事件,但是唐人街最終還是在美國社會當中幸存了下來。

在這裡的人大多都是在美國工作和生活的華人,《排華法案》被廢除,接下來又廢除了一系列對華歧視的法案,唐人街逐漸變成了多代人聚居的社區,並且也得到了真正的保護。

這之後唐人街就開始發展起來了,後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裡做起生意,這裡也逐漸繁榮起來,暴亂不再,街道逐漸熱鬧,人群熙熙攘攘。

但是慢慢的這裡的繁榮就逐漸沉寂下去,因為在這裡經濟不發達的時候,房租是非常便宜的,人人都住得起。

但是隨著這裡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房租對應也水漲船高,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搬到了其它地方。

另外隨著他們事業的蓬勃發展,就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在這裡定居,結婚生孩子,後代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也逐漸融入到了當地。

因此唐人街從原來的熙熙攘攘逐漸變得冷清、荒涼,總體呈現的就是黑暗的景象,不過其存在依舊是華人精神的象征。

往期精彩鏈接

日本國歌隻有28個字,用漢語翻譯過來後,才明白日本人在說什麼

河北青年放棄鐵飯碗,花13年掌握的中國手藝,全世界沒有第二人會

讀者、知音、故事會,曾經爆火的雜志,為何如今卻風光不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