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北平方式”

2024年2月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特別關註:紀念北平和平解放75周年

1949年4月2日,毛澤東給傅作義的親筆復信。

1949年4月2日,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給傅作義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四月一日通電讀悉。……北平問題的和平解決,貴將軍與有勞績。貴將軍復願於今後站在人民方面,參加新民主主義的建設事業,我們認為這是很好的,這是應當歡迎的。

這封信開頭提到的“四月一日通電”,是原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公開發表的北平和平通電。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萬眾歡騰。但和平來之不易。傅作義在通電中坦言,對於他個人,北平和平的實現,是由認識到行動,自我痛苦鬥爭的結果。而對於全局,毛澤東認為,這種“不流血的鬥爭方式,並不是不用鬥爭可以解決問題的”。這個結果,主要取決於人民解放軍的強大與勝利,取決於中國共產黨順應人民期盼爭取和平的努力,蘊含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高遠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指揮藝術。

遼沈戰役勝利已成定局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就在醞釀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配合進行平津戰役的問題,並計劃1949年1月發動,用半年時間解決戰鬥。1948年10月31日,毛澤東指示東北野戰軍準備休整一個月左右入關,進擊平津。很快,東北全境解放,淮海前線取得節節勝利。到11月上旬,孤懸於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開始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收縮兵力,60萬軍隊(40%屬傅作義系統,60%為蔣介石中央軍)固守在北平、天津、保定、唐山、張傢口一帶幾個大據點。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綜合各方面情報分析判斷,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蔣介石必將考慮其長江防線問題,將華北的嫡系24個師海運江南,這是蔣介石今後唯一可以使用的機動兵力。而傅作義集團有可能采取三種行動方針: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棄平、津,傅系部隊西撤“老傢”緩遠,蔣系中央軍撤至江南南京一帶;三是放棄平、津,蔣傅軍隊全部南撤。傅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傅雙方出於利益考慮各有打算,一時仍暫守平、津,以觀時局。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分析敵人逃走或收縮均對大局不利,將增加之後殲滅的困難,便抓住時機,以“不使敵人逃跑”為基點,及時調整部署、做出決斷: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入關,會同華北軍區部隊聯合發起平津戰役,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張、唐地區,各個殲滅。

從11月18日起,毛澤東接連發出幾封電報,細致部署東北野戰軍入關和華北部隊配合作戰的具體行動;華北軍區第3兵團主動撤圍歸綏、第1兵團緩攻太原,避免刺激傅作義早日逃跑;華北軍區第2、3兵團協同作戰,迅速包圍張傢口、宣化,誘使傅作義派兵西援,掩護東北野戰軍主力秘密入關。

從11月23日開始,東北野戰軍提前結束休整,夜行曉宿,揮師入關,與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一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傢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其南逃西竄的通路。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連克新保安、張傢口,打掉了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12月底,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兵臨北平城下,圍了個水泄不通。傅作義部措手不及,進退維谷。葉劍英後來評論道:“'兵貴神速'和'出敵不意'的軍事原則,為一般軍事傢所熟知,但毛澤東同志運用之妙,卻超乎尋常。”

黨中央、毛澤東制定平津戰役作戰計劃的時候,也醞釀準備通過談判爭取傅作義。1948年11月,中共早期黨員彭澤湘受李濟深委托,專程從香港到北平做傅作義的工作。傅作義通過彭澤湘開始與中共方面接觸試探。當時,毛澤東決定利用機會穩住傅作義,以便迅速解決中央軍。他以聶榮臻名義復電彭澤湘:“某先生(即傅作義)既有志於和平事業,希派可靠代表至石傢莊先做第一步之接洽,敬希轉達某先生。”

北平、天津被圍後,傅作義所部守軍已陷於絕境。解放軍厲兵秣馬,隻待攻城。但為了保護平津人民生命財產和歷史文化古跡、重要工業區,毛澤東指示解放軍先禮後兵,勸告平津守敵接受和平解放。

從1948年12月中旬起,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方針和原則,由平津前線司令部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等與傅作義代表進行和談。談判過程中,傅作義處於激烈的思想鬥爭之中,呈現猶豫搖擺、觀望拖延的態度,在有力可恃、有路可走時,總想保存實力以至討價還價。

毛澤東準確把握傅作義心理,牢牢掌握戰與和的主動權,巧妙地將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進退有度,以打促談;又利用地下黨組織開展統戰工作,對傅作義耐心爭取,為其指明正確出路。

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毛澤東幾乎一天一封電報,密切跟進形勢變化,做出相應指示。1949年開年第一天,毛澤東致電林彪,要他們通過北平地下黨直接告訴傅作義:“為了安全起見,目前不宜發通電,也不應去南京;因他長期反共,我們策略性地宣佈他為戰犯,加強他在蔣介石及蔣系軍隊面前的地位,傅可借機對外表示堅決要打,實際上則與我們裡應外合和平解放北平,將功折罪,我們就有理由赦免他的戰犯罪並保存其部屬。”後來,為避免平津遭受破壞,毛澤東指示人民解放軍進一步讓步,接受傅方代表提議,對傅作義軍隊不用繳械方式,而是將其調出平津兩城,開赴指定地點整編。當傅作義以改編部隊需要縝密計劃、妥善實施為由拖延時間時,毛澤東致電林彪、聶榮臻,指示他們嚴詞要求傅作義拿出誠意,令天津守軍出城聽候處理,並準備對方不接受條件時發起攻擊。

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拒絕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編的天津守敵發起攻擊,29小時勝利結束戰鬥。傅作義迫於解放軍強大軍事壓力,在黨的團結爭取和各方面推動下,最終選擇站到人民一邊,1月22日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上簽字。1月31日,人民解放軍接管防務,北平和平解放。

2月22日,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鄧寶珊。傅作義內疚地說:“主席,我半生戎馬,除抗日外,罪惡不小。”毛澤東說:“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作義字)功勞很大!”他告訴傅作義,要把北平和平解放前所有被解放軍俘虜的傅部人員送回綏遠參加起義,按起義人員對待。這解除了傅作義心中最大的擔憂和疑慮,使其深受感動和鼓舞。這次會見,也為後來綏遠問題解決打下基礎。傅作義回北平後精神煥發,心情歡暢,很快將兩個多月前擬出,但遲遲未定的和平通電草稿修改定稿,4月1日向全國和海外發出。毛澤東讀到通電非常高興,親筆復信予以贊許。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將實現北平和平解放的這種不流血的鬥爭方式,總結為“北平方式”,即用強大軍事力量,“迫使敵軍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徹底地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北平方式”是黨中央和毛澤東立足實際,順應形勢發展變化,運用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相結合的思想,做出的偉大探索和創造。它使北平歷史文化古都得到完整保存,為之後和平解放湖南、新疆、雲南等地提供了范例,大大加速了全國解放進程。

(本文作者陳麗紅,選自《老一輩革命傢在香山》,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