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還是毀滅?假如納粹德國打敗了蘇聯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時間永遠在不停地分岔,指向無數個未來。”

——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

有一本有趣的書,叫《虛擬的歷史》,是英國人尼爾·佛格森領銜8位歷史學傢編寫的。

書中探討了9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分岔口,比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會怎樣,一戰英國置身事外會怎樣,希特勒入侵英國會怎樣,納粹德國打敗了蘇聯會怎樣,美國沒有原子彈會怎樣,沒有戈爾巴喬夫會怎樣,等等。

歷史事件走向另一個分岔口之後,會是怎樣的情景?

《虛擬的歷史》沒有進行自嗨式的幻想,它根據現存的歷史資料,以及關鍵歷史人物的言行,對可能出現的情景,做了梳理與整合。

換言之,書裡講的不是作者的設想,而是當事人的計劃和設想,作者隻是把它整理出來了。

所以,這不是八卦。而是一個歷史學傢團隊,運用反事實假設,對一系列以20世紀歷史為主的轉折性事件,作了思考與解釋。

01

1941年6月,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320多萬德軍(包括仆從國軍隊),分成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北部、中部、南部,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

德軍進展神速。不到半年時間,他們俘虜了240多萬蘇軍,占領了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領土。

此時的蘇聯,猶如一座被暴風雪襲擊的破房子,搖搖欲墜——崩潰,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

一旦蘇聯戰敗,德國計劃如何處理這片廣袤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

這個問題,無法一概而論——納粹黨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不同的系統,對蘇聯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們在制定相關計劃時,各幹各的。

大體而言,在蘇聯問題上,納粹黨內有三股力量說話最具分量:希特勒、羅森堡、希姆萊。

希特勒不用說,羅森堡是德國東方占領區事務部首席部長(相當於東方占領區的總督),希姆萊是納粹黨衛軍首領,主管情報、特工以及秘密警察。

羅森堡

先說羅森堡的計劃。

德軍占領莫斯科,蘇聯人撤往烏拉爾山脈以東。

憑借烏拉爾山區的地形,以及大量搬遷過去的軍工廠,蘇聯軍隊仍然不會停止抵抗。

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很多蘇聯人會認為蘇聯政權大勢已去,而選擇與德國合作。

廣大占領地區,德國可以利用分離主義情緒,通過廢除集體化制度、恢復私有制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收買人心,從而在波羅的海、白俄羅斯、烏克蘭、高加索地區,建立一系列傀儡政府。

至於原俄歐部分,則會建立一個新的“莫斯科大公國”,德國會武裝這個國傢,讓它去對付烏拉爾山以東的蘇聯。

在羅森堡看來,蘇聯是一個充滿奴役的國傢,很多加盟國和弱小民族,都希望擺脫它的統治,可以說“天下苦蘇久矣”。

隻要德軍約束自己的行為,釋放善意獲取蘇聯人的信任,比如尊重私有財產、征用物品必須付錢,采取“任何對人民有所影響的嚴厲措施都應說明理由”,蘇聯人很可能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將德軍的征服視為解放。

羅森堡深信,這些松綁措施可以動搖蘇聯統治的根基,可以消減蘇聯人的抵抗意志,可以大大減少德軍的占領成本。

羅森堡的設想,並非癡人說夢。

在德國進攻之前,烏克蘭西部就爆發過反對蘇聯的暴動。

戰爭爆發後,在各個占領區,當地居民都表現出了很大的合作意願,約100萬蘇聯人與德軍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聯系,還有超過25萬人的蘇聯武裝力量與德軍合作,包括卡明斯基旅、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自由軍,以及哥薩克人、卡尓梅克人或者韃靼人組成的各種小股部隊。

羅森堡的設想,在北高加索地區做了試點,德軍將牧群私有化,停止征用勞動力,尊重高加索婦女的名譽,盡可能地減少殺戮,結果大量牧民加入德軍作戰。

如果德軍打出“自由,而非征服”的旗幟,以溫和的政策向當地人放權、讓步,來換取他們的認可與合作,到時候,他們是會跟蘇聯走,還是會跟德國走?

02

羅森堡的設想沒有推廣開來,因為希特勒有自己的設想。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不僅僅是兩個國傢之間的戰爭,更是兩個種族和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戰爭。

希特勒和將軍們

希特勒早就給將軍們定下了對蘇戰爭的基調:這是一場殲滅戰······這場鬥爭與我們在西線進行的戰鬥極為不同。我們現在在東線戰爭中的冷酷,意味著將來的溫和。

冷酷,從德軍對待戰俘的政策就能看出來——對待西方盟軍的戰俘,德軍將他們當做人看待,戰俘死亡率隻有3.5%,對蘇軍戰俘,德軍將其視為牲口,戰俘死亡率高達57%。

基於這種指導精神,德軍在蘇聯占領區實行殘酷統治,經常以“特工”、“土匪”、“遊擊隊員”、“破壞活動者”為借口,對平民采取槍殺和劫掠等恐怖手段,有目的地消滅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系統地削減斯拉夫人。

德軍的殘酷統治,不僅強化了蘇聯人的抵抗意志,也強化了蘇聯政府的凝聚力。

德軍越殘暴,對蘇聯政府越有利——它將本可以爭取的力量都推到了蘇聯那邊。

希特勒沒有利用蘇聯人對蘇聯政權的不滿情緒,也沒有利用蘇聯內部潛在的民族宗教矛盾。

這一做法很符合希特勒的風格——他不願意為了贏得當地人的支持,而放棄納粹的意識形態,他決不會向“斯拉夫劣等民族”讓步!

前面說了,德國和蘇聯的戰爭,是三種形態合而為一的戰爭。

如果是單純的國傢之間的常規戰爭,希特勒可以屈從現實的需要,實行靈活的策略。

但種族-意識形態戰爭,是更高形態的戰爭,希特勒不願放棄原則,選擇硬剛到底。

結果就是蘇軍越打越多,德軍陷入戰爭泥潭,耗盡全部資源與有生力量,等待失敗。

與羅森堡相比,希特勒對蘇聯戰敗後的設想,不成系統,隻能根據他的部分講話來概括。

希特勒說:“我們在蘇聯的角色和英國在印度的角色差不多······蘇聯就是我們的印度。我們會像英國人那樣,讓少數人來對這個國傢進行統治。”

少數人是哪些人?

希特勒的回答是,服役12年以上的德國老兵,他們將享有大片的農場、氣派的宅邸,這些老兵的莊園(封地),將變成是一個個堅固的堡壘,幫助德國統治和拱衛東方。

至於當地人,希特勒認為他們天生就是一群奴隸,需要有一個主人,如果沒有德國人的教導,他們隻會像野兔一樣,違反社會法則地行動。

希特勒直言:“我們不會扮演小孩的保姆,我們對這些人也絕對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消滅骯臟雜亂的住處、驅趕各種各樣的蟲子、提供德語教師、出版發行報紙——我們可不會做這些······我們隻需要讓他們看懂公路的標志,免得他們被我們的汽車碾死!”

他壓根不關心蘇聯人的健康和衛生:不得給蘇聯人種牛痘(自生自滅),也不要給他們提供肥皂(愛臟不臟),至於酒精和煙草,讓蘇聯人盡情享用吧。

在經濟方面,希特勒是這樣想的:“到了收獲的季節,我們會在所有重要的地區中心建起市場。我們將在市場上收購所有的谷物和水果,再把我們自己生產的沒什麼用的東西賣出去······我們的農業機械廠、運輸公司和傢用品生產商,都會在那裡找到巨大的市場。便宜的棉織品也會有極好的市場。這些棉織品色彩越鮮艷越好。我們為什麼要反對這些人對靚麗色彩的向往呢?”

如果蘇聯人膽敢反抗,“我們將不得不在他們的城市上空投放炸彈,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希特勒對此不屑一顧。

03

納粹德國內部,各個部門、各個派系之間,存在著爭權奪利的現象。

德國蘇聯占領區的事務,理論上歸羅森堡管,但由於是戰爭時期,軍隊和黨衛軍非常強勢,羅森堡的權力被大大削弱,決策權逐漸轉移到了黨衛軍首領希姆萊手裡。

希姆萊

希姆萊對占領區的經濟不感興趣,他更喜歡從種族戰爭的角度思考問題。

德軍不宣而戰之後,希姆萊命令智囊團成員邁耶教授(農學傢、黨衛軍隊長),制定占領區安置計劃大綱。這份大綱的具體內容已不可考,但根據其他黨衛軍頭目的隻言片語,可以推測黨衛軍計劃把蘇聯人當作農奴,實行軍事化管理,讓他們為德國的大型工程提供勞動力。

不久,黨衛軍保安局制定了“東方總計劃”,這份計劃的內容也不可考了(這些反人類的計劃,在德國戰敗前夕被銷毀了),但根據相關反對意見,可以推測該計劃的大致內容。

戰爭結束後,德國要在東方占領區,按照不同的比例,對目標人群進行驅逐,當地4500萬居民中,有3100萬人要被驅逐到西伯利亞,五六百萬猶太人要被“清除掉”,騰出來的生存空間,將遷移1000萬德國人來居住,從戰爭結束算起,整個計劃要30年才能全部完成。

希姆萊認為“東方總計劃”存在明顯的數據錯誤和邏輯缺陷,命令邁耶教授完善計劃。

1942年5月,邁耶提交了計劃概要。他提出要在東方占領區,建立三個廣大的“邊界定居地”,包括50%的德國殖民地和36個“定居據點”,據點中25%的居民是德國人,每個據點相隔100公裡。計劃將遷移500萬德國人,耗資600億馬克,歷時25年。

希姆萊對計劃的大方向很滿意,隻提了一些小的修改,要求邁耶教授繼續細化。

1942年11月,黨衛軍在波蘭紮莫希奇,進行了人口安置試驗計劃。

安置人口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第二等是擁有日耳曼血統的人,人數約占5%;第三等是14-60歲的波蘭人,他們有勞動力,是人礦,太老的和太小的,沒什麼用,被集中到猶太人騰出來的村莊,自生自滅;剩下的人全部是第四等,直接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德國人簡單粗暴,軍隊把村莊包圍,給村民幾分鐘時間收拾行李,時間一到就清村。300多個村莊被波及,超過10萬波蘭人被驅趕,直到1943年戰局惡化,這個試驗計劃才終止。

概而言之,希姆萊的計劃,是把東方占領區的人口進行分類,有用的留下當農奴,壓榨勞動力,沒用的趕走自生自滅,其他的人(比如猶太人),直接清洗掉,騰出來的空間,讓德國人過去填充,形成以少數德國人控制大多數勞動力的據點。

04

《虛擬的歷史》,隻探討了德國勝利後,如何處理蘇聯的問題,沒有詳細講德國如何利用蘇聯的豐富資源,升級戰爭機器,進而迎戰美國,稱霸全球。

事實上,希特勒確實沒有留下稱霸全球的計劃(全面、具體),隻有一些零散的談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歷史學傢根據這些談話的意思,整理了一份納粹征服蘇聯後的全球計劃:

“征服蘇聯後,我們就可以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一個帝國。帝國擴張的第二個階段應征服中非的其他地區,並建立一個基地體系,以便支持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強大艦隊。

德國將與日本結盟,如果可能的話,也將與英國結盟,隨後首先孤立美國,將其勢力限制在西半球。此後,下一代人會發起大陸間的戰爭,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將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05

現在是真實的,過去是必然的,未來則蘊於可能之中。

必然性隻能用來解釋過去,無法預測未來。

觸類旁通: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是否優於那些沒有實現但卻合理的可能性?

閑下來的時候,天馬行空的想一想,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