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對於他們的離開,我心懷感恩

2024年2月6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2023年4月,我國與新加坡簽訂了自貿協定的升級協議,這標志兩國貿易往來進一步升級。

雖然新加坡占地面積不大,但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發展速度相當快,並在上世紀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表示,很慶幸英國殖民新加坡,同時也很感激他們的離開。

從國傢情懷來說,殖民者帶來的隻有痛苦,李光耀的話語顯然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那麼英國殖民新加坡期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李光耀不痛恨英國殖民者呢?

英國殖民新加坡

19世紀,英國來到東南亞,計劃殖民這裡。

不過在英國到來之前,荷蘭已經控制了馬六甲及其附近區域。

荷蘭是最早發展殖民地的國傢之一,雖然國力不如英國強大,但是荷蘭的主要經濟來源便是殖民地,他們自然不願意將馬六甲拱手讓給英國。

於是英荷兩國就此地展開了拉鋸式爭奪。

事實上,荷蘭人很難在英國人面前占到便宜,甚至在拉鋸過程中,雙方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荷蘭對馬六甲地區的控制也出現了明顯的乏力。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佛士來到這裡,計劃選定一個地方建立港口。

萊佛士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終將目光鎖定到新加坡地區。

在他看來,這裡雖然相對頹敗,但有較大升值空間。

當時很多人勸他三思後行,不要意氣用事,可萊佛士考慮再三,還是不想改變自己的想法。

於是他找到當地的馬來酋長,說出了自己的請求:在此處建立貿易港口

馬來酋長是這片區域的統治者,但自身的權力並不牢固,常年的動蕩讓他對新加坡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聽到萊佛士的請求後,他沒有考慮太多就答應了對方。

萊佛士在馬六甲地區建立港口時,荷蘭嗅到了危險,向英國表達了不滿。

不過即使這樣,雙方依然沒有爆發規模性沖突。

荷蘭人眼睜睜看著英國人的港口日漸成熟,隻能迫於對方的強大作出妥協。

1824年,英荷之爭終於落下帷幕,兩國簽訂條約敲定了雙方的勢力范圍,其中萊佛士青睞的新加坡成了英國的地盤。

緊接著,英國直接買下了新加坡,實現了名義上的管理權。

英國得到新加坡之後,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權力體系方面,新加坡一直奉行的是封建制度,這種制度有一定落後性,並不符合英國人的需求。

為了改變新加坡的制度,英國人引進大量外來人口,補充新加坡地區的勞動力,沖擊當地人對封建制度的認同感。

然後英國人在新加坡實行了一種叫“甲必丹”的制度,其核心思想是,按照群體區分,在各個群體中選拔出一名頭人。

頭人是本群體的負責人,管理本群體的事情,同時頭人需要將所有事情上報給英國人。

通俗地說,其實跟企業的上下級關系有些相似之處。

在新加坡生活的有印度人、華人、馬來人等,在英國人的推動下,慢慢形成了華人團體、印度團體、馬來團體等。

這些團體有自己的頭人,並接受頭人管理。

這種制度沖擊了新加坡傳統的封建制度,為英國實施更進一步的制度奠定了基礎。

等到1826年,甲必丹制度收獲了很好的效果,當地人也逐漸接受了這種改變。

這時候新加坡已經和馬六甲合並為海峽殖民地,之前的制度完成了歷史使命,英國人又在新加坡地區制定了司法制度。

新加坡的司法制度承襲於英國,但與英國的司法又有明顯不同。

首先,英國將新加坡公民分成三六九等。這種刻意擬造的階級差別,其實跟封建社會的高低貴賤相差不遠。

《新英200年》主編許通美教授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表示,他在萊佛士學院讀書期間,曾寫過一篇批評南非種族隔離的文章,被校長約談。

校長認為該文章的政治意味太濃,不適合發表。

其實不隻是非洲存在種族歧視,英國人在新加坡實行的階級制度與此也有相似之處。

他們始終奉行白人至上的原則,其次身在新加坡的歐亞裔人也能享受到部分權利,其他種族隻能算“三等人種”,屬於最末流。

許通美認為,這種制度限制了新加坡人的政治自由。

除此之外,司法制度之下的官員任免也顯得獨斷專權,官員可以不經過選舉直接上任。

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人在新加坡建立的司法制度,其實是披著自由外衣的專權制度,目的是更好地控制新加坡。

不過由於英國殖民新加坡的時間屬於殖民熱潮的後期,因此很多殖民時代的惡行並沒有在這裡上演。

新加坡反而因為英國的殖民而強行轉型,加速了他們向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進程。

如果說此時的新加坡在英國的管制下負重前行,那麼下一個殖民者則是罄竹難書的破壞者。

日本屠殺新加坡

就在英國殖民新加坡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德國用閃擊戰攻破了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傢的國門,日本則在亞洲進行慘無人道的殺戮,全世界好像忽然陷入了黑暗之中。

為了遏制法西斯國傢的壯大,美國、英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同凍結了日本的資金,並且截斷了對方的石油供應。

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日本難以發展軍工業,那麼隻能通過進口獲得武器。

而海外資產凍結後,他們采購武器的途徑也斷了。

日本急於打破這種困境,在與我國作戰的同時,分出兵力借道泰國,意欲進軍東南亞。

與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不斷膨脹,還分出另一隊空軍沖入太平洋,襲擊了美國珍珠港,主動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與駐紮在新加坡的西方聯軍相遇,隻用了4天時間便將對方戰艦炸沉。

此前駐守在新加坡的英國負責人多次求援,卻被丘吉爾置之不理,這也側面證明了英國人對新加坡的態度:

在關鍵時刻可以舍棄

登陸新加坡後,日軍準備了上萬輛自行車,人人背著軍備輜重,騎著車子在新加坡的道路上前行。

自行車的速度明顯比步行快,如此一來,日本人以快打慢,擾亂了英國人的部署。

戰局忽然變化,讓英國人措手不及,他們還沒來得及變換戰術,就成了日本人的俘虜。

意識到戰局之危的英國人隻能臨時抽調人員趕去增援,不過增援部隊大多是缺乏戰鬥意識的新兵,一遇到日本人也成了俘虜。

日本人很快控制了新加坡的領空和附近區域,切斷了英軍與新加坡的聯系。

1942年2月5日,身在馬來西亞的英軍總司令從孟買抽調一批隊伍,計劃以郵輪為交通工具趕往新加坡戰場。

但這艘郵輪被日軍發現了,在對方猛烈的炮火下被擊沉,英軍支援部隊包括戰備物資幾乎全部毀滅。

再次取勝的日本人加緊步伐,先攻打柔佛海峽的烏敏島,吸引英軍的註意力,繼而派出精銳部隊轟炸英軍基地油庫。

此處頓時火光滔天,大火以油庫為中心向四周蔓延。

當英國人被突如其來的變故驚醒,回護油庫時,日本人又趕往西北方向破壞英國人的其他部署。

戰爭持續了10天,英國駐軍被迫投降,新加坡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占領新加坡的第二天,日本軍官山下奉文將這裡改名為昭南島,並大搞慶祝活動。

此時一部分新加坡人還沒有意識到日本人的可怕,而另一部分人則早早地組成了抗日團體,其中華人組織的抗日隊伍尤為活躍。

日軍入侵新加坡時,華人曾經支援英軍,但因英國人未能料敵先機,不但損失了大量兵力,還讓華人抗日戰線痛失大量同胞。

新加坡淪陷後,華僑領袖陳嘉庚認為日本人的做事風格狠辣決絕,必然實施打擊報復。

果不其然,日本人自我歡迎的宴會沒過多久,一則新聞就拉開了他們屠殺當地人士的序幕。

日本《昭南新聞》刊文表示,要抓出反日分子。

在日本人搜尋抗日人士時,李光耀還在讀高中,因為日本人的到來,他不得不選擇輟學。

這時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好像兩個時代的交替,在李光耀的註視下不斷變換。

新加坡的自強之路

日本人利用種族區別挑起新加坡內部矛盾,依靠檢舉有賞的方式很快鎖定目標,並對其進行了屠殺。

在那個人人自危的時代,連空氣中都彌漫著血腥氣與沉重的壓迫感。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被檢舉出來的人有7萬之多,至於實際被殺人數,則有多個不同版本。

但可以確定的是,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屠戮是持續性的,並給幸存的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此後,日本大肆宣傳“大東亞共榮圈”,試圖對新加坡平民進行洗腦。

他們印發了一批叫做“蕉票”的臨時幣種,不斷擠壓原有貨幣的使用比重。

其實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讓新加坡人歸順,蕉票也沒有達到應有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蕉票迅速貶值,物資短缺,當地供需關系持續走下坡路。

很多傢庭沒有繩子,隻能自己用手搓繩;

沒有吃的,就在自傢院子裡種菜;

像肥皂這類日用品更是很難見到,大多時候隻能去黑市進行買賣。

從這個方面來說,英國人嘗試在新加坡建立的秩序,被日本人毀得面目全非,甚至還將新加坡人拉向了更黑暗的深淵。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匆匆撤離,英國又派軍隊來到新加坡。

不過這時的新加坡人已經意識到自強的重要性,即使英國人再次來到這裡,他們也沒有之前那般依賴了。

歷經苦難的新加坡人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

當時很多國傢已經擺脫了殖民統治,英國迫於國際大趨勢與新加坡的自強情緒,將總督的權力分散到各個機構,為新加坡人走向自由和民主奠定了基礎。

1954年,李光耀組織回國華人、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共同成立了人民行動黨。

這個黨派後來參與了新加坡的第一屆選舉,李光耀則是當時的領導人。

1965年,新加坡宣佈獨立。

由於當時東南亞的形勢比較復雜,李光耀擔心印尼會幹預新加坡發展,所以積極在國際上發聲,並尋求進入聯合國的機會。

這個過程很艱難,因為新加坡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

首先在主權方面還存在未確認的部分,其次新加坡的失業率高達12%,基礎住宅也十分短缺,自然資源尚未有效開發,導致整體狀態盡顯頹敗之象。

聯合國同意了新加坡的加入申請,在主權方面,為新加坡提供了輿論和政治上的保障。

此後新加坡開始著力於經濟建設,大力扶持制造業,還開辟了裕廊工業區。

在經濟轉型之初,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他們利用高額補貼吸引到一部分外資,這些國際企業又帶動了新加坡的就業。

另外,新加坡大力開展貿易轉口和勞動需求較大的產業,一方面推動了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失業率。

為了讓人人都有房子住,新加坡政府建造了大量公共住房,讓沒有房子的平民居住。

這一系列措施下來,新加坡的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但由於發展太快,勞動力漸漸跟不上用工需求,所以他們又面臨了勞動力短缺的狀況。

於是政府馬上出臺了關於雇傭勞動力的政策,還專門優化了移民法。

這時,新加坡已在東南亞小有名氣,國外勞務者陸續來到這裡,解決了用工問題。

而且人一多,住房便更加珍貴,因此又推動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

就這樣,新加坡在一系列挑戰和機遇中越走越遠,慢慢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發展模式。

後來人們一提到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會習慣性地稱其為“新加坡模式”

而李光耀,則見證了新加坡從被壓迫到繁榮的全過程。

在他的著作《光耀觀天下》中曾這樣記錄:

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對英國人的離開也表示感激。

總結:

縱觀新加坡的近現代歷史,無一不彌漫著壓迫和侵略,不過日本人相比,英國人的殖民確實有進步的一面。

如果說日本在新加坡的所作所為是慘絕人寰的迫害,那麼英國在奴役新加坡的基礎上,也間接推動了新加坡擺脫封建統治。

不過以更公正客觀的角度來看,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歷程,以及在新加坡推行的各項政策,也是赤裸裸的霸權主義。

雖然李光耀選擇從多個角度去看待英國殖民新加坡這件事,可沒有哪個國傢願意成為誰的附庸,隻有國傢和民族強大,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參考資料:

《在殖民宗主中“最不糟糕”許通美評價英國治理新加坡功:六過四》聯合早報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601-961127

《新加坡如何構建現代國傢》澎湃新聞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76426

《新加坡曾叫“昭南島”:東洋名背後的日據歲月》澎湃新聞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6331

《中國與新加坡宣佈實質性完成自貿協定升級後續談判》新華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985263463274621&wfr=spider&for=pc

《英屬時期新加坡的社會政策》南洋問題研究2014年第3期

https://www.doc88.com/p-59516268111736.html

由於平臺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