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日本向明朝朝貢的全歷程,為什麼現在日本談及這段歷史很高興

2024年2月6日 28点热度 0人点赞

大部分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對日本和明朝的往來都記載的非常詳細,而日本的歷史老師講到這段歷史時,往往都會興高采烈,喜氣洋洋。可我們都知道,明朝時期日本兩度對中國稱臣,分別是足利義滿時期和豐臣秀吉時期,也就是我們的明成祖永樂年間和明神宗萬歷年間

為什麼對我國稱臣的歷史,日本人講起來還非常的高興呢?他們是哪根筋搭錯了嗎?

足利義滿動畫形象

其實日本人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並沒有如實的向他們的學生講述,他們隻提到了中國和日本在明朝時期實行了勘合貿易,並沒有提及日本向中國稱臣,而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對日本下的聖旨,也被日本淡化為貿易條約,刻意回避了日本向中國朝貢的信息

之所以日本人提及這段歷史都非常高興,是因為勘合貿易日本是純粹的獲益方,明朝是典型的冤大頭。日本當時向明朝進貢的,都是銅制的武士刀、硫磺等便宜物品,而中國作為宗主國,為了展示對附屬國的友好,都會賞賜大量的銅錢、絲綢、陶瓷等貴重物品

這使得日本賺足了差價,不僅如此日本使團還可以在朝貢期間和中國民間做生意,不僅關稅全免,來回的路費還由大明官府報銷。日本在勘合貿易中獲取了大量的利潤,代價僅僅是口頭對明朝稱臣,明朝不僅不派兵進駐日本,也不參與日本的國傢管理,對日本來說毫無影響

日本使臣來華

勘合

因此在日本學者的眼裡,勘合貿易是明朝對日本的經濟援助,他們認為這件事的實質就是明朝花錢買了宗主國的虛名,卻不對日本進行駐軍和管理,反而讓日本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日本史學界也稱這是中日外交史上,日本的一次“重大勝利”

之所以會存在勘合貿易,是因為元朝末年中國內戰時,日本趁機資助倭寇劫掠中國沿海;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倭寇和背後資助他們的日本非常反感,因此不準民間和他們有往來。這使得日本為了從中國獲得更多物資,加大了對倭寇的扶持

靖難之役後足利義滿抓住機會,趕忙向急於證明自己皇位合法的朱棣稱臣,承認了朱棣的合法性,並承諾不再資助倭寇。於是明朝同意和日本建立貿易關系,但當時的倭寇已經尾大不掉,他們還一度以日本幕府的名義在中國貿易,獲得物資後並沒有滿足,反而變本加厲的劫掠中國沿海

朱棣

倭寇

為了區分倭寇和日本外交使團,明朝制作了勘合符,所謂勘合符就是一張寫著字的紙,將紙分成兩半後明朝和日本足利幕府各持一半,當日本外交使團到來後,他們持有的勘合符必須和明朝持有的能對上,才能進行朝貢和貿易;這就是勘合貿易的由來

日本歷史學界將中日勘合貿易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被他們稱為“永樂條約時期”,時間是足利義滿對明朝稱臣,一直到1411年。這一時期足利義滿不僅接受了明成祖封日本為大明藩屬的聖旨,還派遣軍隊協助中國清剿倭寇,使中國東南沿海的倭亂問題開始趨於消失

1411年日本一度單方面終止和中國的勘合朝貢,但在宣宗朝的1432年又主動請求恢復,恢復後的時期被日本史學界稱為“宣德條約時期”,也就是第二個勘合貿易時期;時間是1432年至1547年。勘合貿易進行期間,中國沿海沒有了倭寇的襲擾,在穩定的環境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還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明軍圍剿倭寇

但好景不長,1523年日本的兩個大名分別派出使團來華朝貢,兩個使團到達寧波後,為了爭取到這次朝貢的名額雙方大打出手。戰鬥波及到寧波百姓,事後其中一個使團為了報復,燒毀了另一個使團下榻的地方,大火沒及時撲滅,也導致了寧波城火光沖天

眾多中國百姓被大火燒死,給明朝帶來了大量的損失,震怒的大明朝廷派出軍隊追殺放火的使團,並宣佈中止和日本進行朝貢貿易,這就是著名的“寧波爭貢事件”。1529年明朝撤銷了寧波市舶司,表明不再與日本進行貿易

十年後的1539年,日本認為明朝的氣已經消的差不多了,於是派出使團前往北京,希望和明朝交好。明朝想著日本來都來了,為了不讓他們的使團太難堪,就接見他們。日本見狀以為明朝真的消氣了,就在1547年派出使團到寧波,準備再次進行勘合貿易

豐臣秀吉

但明朝沒有慣著他們,將日本使團驅逐出港,自此之後中國和日本再也沒有過朝貢貿易。因此1547年被日本史學界稱為“最後的朝貢年”或者“最後的遣明船”。沒有了官方層面的往來,日本就開時繼續資助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地區以獲得錢財和物資

中國人民為了對抗倭寇的入侵,湧現出了一大批抗倭名將,其中就有著名的戚繼光將軍、俞大猷將軍等人。1588年豐臣秀吉即將統一日本,於是他加大了對日本諸大名的控制,為了不讓西部的大名支援倭寇,然後從倭寇手中獲得物資來對付自己,豐臣秀吉頒佈了《海賊取締令》

自此之後倭寇逐漸開始減少,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