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兩會丨專訪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高能級科創平臺進階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 武漢報道 1月30日,湖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湖北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聚焦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切實做強科技創新硬核支撐。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以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充分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為此,2024年湖北兩會期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總結湖北省科技工作2023年主要成效及2024年重點方向。杜耘表示,2024年,湖北將在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夯實科技創新根基,加快打造湖北特色優勢、積極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此外,杜耘在此次兩會上遞交《加強鄉村小微濕地管護 支撐流域綜合治理》提案,重點關註小微濕地管護等問題,通過發揮小微濕地水資源調節、水質改善、緩解旱澇災害等功能,提升農業系統的彈性適應力,應對極端天氣變化。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 受訪者供圖)

推進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

《21世紀》:1月16日召開的湖北省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2023年湖北省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躍居全國第七,達到近五年來最高位次。過去一年,湖北在科創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2024年在科技工作上有何總體考慮?

杜耘:2023年,湖北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在湖北高質量發展答卷中,科技創新的底色更鮮明、成效更突出。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以漢江國傢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基本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湖北省和武漢市在全球和全國多個科技創新評價中排名持續上升,武漢躋身全球科研城市前10,湖北區域綜合創新水平排名躍升至全國第7。

二是科技創新指標實現新突破。湖北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5303傢,同比增長47.07%;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4860億元,同比增長59.8%;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預計突破2.5萬傢,位居全國第6,實現歷史性進位。

三是高質量科技供給催生新動能。“尖刀”技術攻關工程啟動,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加快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供需有效對接,全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較上年提升7.3個百分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更加強勁高效。

2024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科技體制改革年,在國傢科技體制改革路徑基本明晰下,湖北也要盡快跟進,湖北省科技廳應發揮好統籌作用,做好全省科技工作的整體佈局和規劃。2024年,我們將聚焦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加強基礎研究、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夯實科技創新根基、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打造湖北特色優勢、積極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充分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21世紀》:湖北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做強高能級科創平臺。你長期關註湖北實驗室等科創平臺建設,目前,湖北在實驗室建設上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實驗室矩陣在湖北打造科技創新高地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杜耘:高能級科創平臺是集聚人才、集聚產業、集聚資本、集聚技術的重要載體。湖北科創平臺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明顯進步,已經形成了由國傢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構成的實驗室戰略矩陣。

一是在鄂國傢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湖北省科技廳按照科技部統一安排,分批分領域推薦原有30傢在鄂國傢重點實驗室參加優化重組,同時積極謀劃新建國傢重點實驗室。截至目前,共獲批18傢全國重點實驗室,包括原有整合13傢、新建5傢,在全國位居前列,今年還將根據科技部部署,繼續推進剩下的實驗室參與優化重組。這也充分說明了湖北國傢重點實驗室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能夠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是湖北省實驗室加快建設。截至目前,湖北共建設湖北實驗室10傢,是湖北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的綜合性科研平臺,也是推進湖北全省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重要力量。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湖北實驗室建設已經基本步入正軌,整體順暢運行。

三是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加強整改。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湖北共建設212傢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023年,湖北省科技廳對績效考核靠後的17傢省重點實驗室進行整改,對6傢不符合現行管理辦法要求的實驗室予以摘牌。這也是湖北重點實驗室建設20多年來首次摘牌,希望借此起到警示作用,促進湖北重點實驗室提升競爭力、高質量運行,更好助力湖北建設高能級的科技創新平臺。

除建設實驗室外,2023年以來湖北也加快推進國傢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建設,2023年湖北新型研發機構達到477傢,居全國第2。從科創平臺建設來看,湖北在去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科創平臺已成為湖北科創工作中的重要支撐。

《21世紀》:湖北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需定研、以研促產,推動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生產力。湖北下一步將如何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全鏈條發力,加強研究與應用之間的銜接?

杜耘:應用型研究固然重要,但科技工作還需要從源頭、從底層做起,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目前,湖北在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還相對薄弱,今年我們將加大對基礎研究的佈局,除與國傢基金委設立聯合基金外,湖北省裡也設立了基金專項,支持湖北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加大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與地方政府、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共同設立聯合基金,逐步擴大規模。湖北擁有強大的科研隊伍,基礎研究必須得到高度重視,讓科研隊伍得到持續的培養與發展,保障湖北基礎研究工作能夠穩定運行和進一步擴大。

科技成果轉化也是湖北科技工作中的重點,科技成果要得到社會認可,最重要的是轉化應用,產生經濟社會價值。過去湖北面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而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湖北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提高到了65.2%,取得了明顯進步,這得益於湖北在科技工作上全鏈條的部署。基礎研究轉化為成果應用,需要經歷從理論突破、技術研發、中試、應用再到產業化的過程,隨著基礎研究積累越來越豐富、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價值不斷凸顯,自然會有市場去推動應用,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加強小微濕地管護

《21世紀》:除科技創新外,你今年的提案中還提出了加強鄉村小微濕地管護的建議,為何選擇這一話題作為關註重點?湖北省小微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杜耘:湖北省小微濕地星羅棋佈、面積占比2.91%,數量密度和面積占比均居全國各省份前列。但以往我們大多關註於大江大湖的治理保護,小微濕地保護存在科學認識不足、資金投入有限、長效管護機制缺乏等問題,導致鄉村小微濕地面臨數量損失、質量減退的壓力。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顯著提升,大大增加了農業生產遭遇旱澇災害的風險,也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小微濕地作為灌溉水源具有靈活性和便利性,使灌溉不必完全依賴於遠距離水庫等水源,且具有良好的水資源調節和水質凈化能力。一方面,在渠灌系統良好的稻區,畝均配置20立方米以上小微濕地,可增強對極端天氣的彈性適應力,使幹旱天氣的產量損失減少30%-40%,減少清水消耗量20%;另一方面,小微濕地能夠有效減少水體氮磷等營養物質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據研究可以減排面源污染20%-40%。

加強鄉村小微濕地管護,重新發揮其水資源調節、水質改善、緩解旱澇災害等功能,對提升農業系統的彈性適應力,應對極端天氣變化至關重要。同時,通過有效的治理發揮出小微濕地作用,能夠減少其他環境治理上的投入,並產生很好的效益。

《21世紀》:目前,湖北濕地治理工作的難點在於哪些方面?如何進一步提升小微濕地治理水平,發揮其重要作用?

杜耘:湖北濕地治理仍面臨難點,比如濕地污染源不清,難以對癥下藥;濕地湖泊污染速度快但恢復速度慢,且存在投入大但效果不明顯的問題。這主要緣於在有效的監測和治理方法上還缺乏足夠的科學研究,同時,在實施生態恢復工程時還需合理預判和評估其帶來的影響,目前還需要大量的觀測和研究來支撐我們下一步將采取的治理措施。

過去,小微濕地並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在於小微濕地和農田灌溉系統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應統籌考慮小微濕地管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生態恢復工程的一體化設計,發揮其在適應極端天氣、保障糧食安全、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中的重要作用。綜合評估可行性後,可以選取合適的區域進行試點,從而復制推廣。

對此,我建議:一是要加強保護,完善相關標準,維護鄉村小微濕地的抗災減損和生態調蓄功能,包括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修訂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標準、完善小微濕地治理管護指南等。二是要加強科技支撐,提升小微濕地科學利用水平,建議在相關科技計劃中設置專項,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明確其最佳配置方案、灌排管理方式、生態維持方法。三是要創新管護機制,保障小微濕地管護長效運行,加強資金投入,將鄉村小微濕地管護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相掛鉤,明確傢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農田運營主體對小微濕地的管護責任。四是要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創建農旅融合示范園區,助力鄉村生態振興,建議深挖陂塘系統文化內涵,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加強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結合農業綠色發展戰略核算生態價值,依托鄉村小微濕地創建一批美麗鄉村農旅融合示范園區,實現增產、增收、增綠,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