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強大卻短命的真相揭秘,隻存在14年?

2024年2月6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後唐(923年至936年),這是一個由沙陀族領導的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其都城設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它歷經二世四位君主,共同治理了十四個春秋。

乾寧三年(896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為晉王,從此走上自立之路。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將唐朝取代,建立後梁政權,唐昭宣帝李柷將皇位讓給了梁王朱溫(原名“朱晃”),唐朝正式宣告結束,朱溫隨後順利登基,國號改為“梁”,歷史將此稱之為“後梁”。此時,晉國成為北方的強國,視後梁為偽政權,仍然尊奉唐朝為正統。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辭世,其子李存勖接任晉王之位。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並更改年號為“同光”;同年底,他順利消滅後梁,定都洛陽。然而,他並未遵循慣例,采用自己的王號“晉”來稱呼新朝,而是選用了“唐”作為國號,被稱為“後唐”。

在毀滅後梁之前,一直沿用唐朝昭宗時期的“天佑”為年號。因此,“前晉政權”和“後唐政權”的正式國號仍然是“唐”,但為了區分唐高祖李淵和石敬瑭的“唐”與“晉”,李存勖在稱帝之前的政權被稱為“前晉”,之後則稱為“後唐”。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成功擊敗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同年,岐王李茂貞向後唐屈服稱臣;

同光三年(925年),他又成功打敗前蜀王衍;

天成三年(928年),南平高從誨也向後唐屈服並請求恢復藩鎮地位;

長興元年(930年),南楚馬希聲同樣如此動作;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的代價,借助遼兵攻入洛陽,自立為帝,創建後晉,此後後唐就此消失。

後唐的版圖,地勢崎嶇壯觀,其主權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東臨大海,西抵隴右、川蜀,北至長城一線,囊括幽雲十六州,南跨江漢。在925年至933年期間,除了南吳、南漢以外,南方諸國紛紛遵循後唐的正統。

930年,後唐的疆域達到頂峰,涵蓋了豫、魯、晉、冀、湘、渝等省份,陜西、川、鄂等省份的大部分區域,以及寧、甘、黔等省份的部分地區,還有蘇、皖淮北等地。

後唐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有人贊美其道:“五代之中,無過於此之盛者”、“當時梁、晉、吳、蜀共治江山,而後唐獨於四者中滅二,實得天下四分之三”。

後唐覆滅後,天福二年(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徐齊政權,天福四年(徐齊升元二年,939年)改為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梁晉爭霸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沙陀族英勇將領李克用因其援救長安的卓著功勛,榮任河東節度使並駐守在太原府。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先後被冊封為“隴西郡王”。乾寧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乙未日,公元896年1月1日),晉升晉王,創立了輝煌的晉國。然而,朱全忠曾謀求暗殺李克用,不幸計劃失敗,故此雙方結下了深深的仇恨。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奪唐朝政權建立了後梁,李克用依然遵循天祐年號,晉國隨即成為後梁北方的最大勁敵。天祐五年(公元908年),李克用駕崩,其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

天祐七年(公元910年),朱溫欲毀滅義武軍及成德軍,出兵攻打趙地。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抵擋不住後梁的強大攻勢,向晉國發出求援信息。此時,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表達願意臣服晉國。李存勖抓住時機,派遣大軍救援趙地,與梁軍在柏鄉展開激戰,大敗敵軍。柏鄉戰役之後,義武軍與成德軍皆歸附於晉國,晉國的實力日益壯大。

天祐八年(公元911年),盧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自封為帝,更改年號為應天,國號燕,歷史上稱之為“桀燕”。李存勖以此為理由,全力攻打燕國。

桀燕

天祐十年(公元913年),晉國擊敗燕國,燕王劉守光命喪太原。此戰之後,河北大部分領土歸於晉國,為晉南下攻滅後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天雄節度使鄴王楊師厚離世,後梁末帝企圖分割魏博,魏博爆發叛亂,紛紛投靠晉國。經過多次爭鬥,魏博等州全數歸屬於晉。至此,河朔三鎮均被晉國掌握,形勢為之逆轉,晉國由弱轉強。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晉王李存勖傾盡全力攻伐後梁,大戰於河南胡柳陂,梁軍起初取得勝利,但最終卻遭遇慘敗,己方傷亡同樣慘重,無力再次進攻汴州。

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趙國內亂,趙王王鎔竟遭養子張文禮殺害,李存勖派遣大軍征討,最終成功平定內亂,張文禮病斃。天祐十九年(公元922年),李存審攻破鎮州,將張文禮之子張處瑾斬首,趙地完全歸屬於晉國所有。

莊宗入汴

天祐癸亥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宣佈登上皇位,並定下同光元年,繼續延用“唐”為國號,尊崇其父祖三代為皇帝,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同時供奉於七廟,以此宣示自身乃大唐的正統繼承人,歷史上也常稱之為後唐。

李存勖

翌年(公元924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自帶領大軍從楊劉渡過黃河,次日,抵達鄆州,部將李嗣源擔任先鋒,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早晨便與梁將王彥章對戰,大獲全勝,後奪取中都(今山東汶上),生擒王彥章。後來,采納李嗣源的建議,采取兵貴神速之策,急攻汴州,下令讓他率領前軍夜晚出發,自己則帶領主力同行。初七,唐軍到達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將們紛紛繳械投降,朱友貞也隻能絕望自殺。初九,唐軍抵達汴州,王瓚打開大門投降。十二日,段凝帶領五萬兵馬抵達封丘(今屬河南)表示歸順,標志著後梁的滅亡。抵達到汴州後,李存勖貶黜了鄭玨為萊州司戶參軍,蕭頃也被貶為登州司戶參軍;處死了李振、趙巖、張漢傑、朱珪以及他們的傢屬。

同光亂政

李存勖與伶人聯袂獻藝,尊其藝名為“李天下”,沉溺於戲曲,恩寵伶人,致伶人幹政,成為歷史罕見之況。唐末宦官遭大量屠戮,殘存者多隱居民間。李存勖登基後,宦官勢力復蘇。近千宦官左右李存勖,並以之為監軍,鉗制軍隊。聽從伶人和宦官的讒言,離間老將,人人自危。即使忠誠如大將李嗣源亦遭猜疑。

租庸使孔謙橫征暴斂,民怨四起,李存勖卻嘉獎其理財有功,賜“豐財贍國功臣”稱號。受宦官讒言,設立內府外府,致使外府米盡內府倉滿。時政紊亂,皇太後、皇後懿旨,莊宗詔書同時下放地方,各地方府無不應從。

劉龑

同光二年(924年)南漢國主劉龑聞李存勖滅梁,心驚膽戰,遣使獻貢,探虛實。使臣何詞歸報稱:李存勖驕淫不堪,不足畏懼。

蜀主出降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莊宗任命魏王李繼岌和樞密使郭崇韜帶兵六萬,由鳳翔入蜀;另令高季興任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攻陷夔州、忠州、萬州等地。

同光三年(925年)十月,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深攻克威武城;蜀將王承捷帶鳳、興、文、扶四州歸順唐朝。唐軍深入,李繼岌兵臨興州,宋光葆獻梓、綿、劍、龍、普五州圖籍;前蜀的武定節度使王承肇、山南節度使王宗威、階州刺史王承嶽也相繼獻城;唯有天雄節度使王承休與副使安重霸欲出征秦州,至茂州僅剩兵馬兩千,安重霸見大勢已去,獻秦、隴二州歸唐。高季興的水軍攻打施州。

蜀國的峽路招討使張武用鐵鎖斷絕長江航道,大敗荊南軍,高季興乘舲船逃脫。不久後,張武得知北路戰事不利,獻夔、忠、萬三州降唐。十一月,唐軍急行至利州,王宗弼聞風西逃。李繼岌率大軍直指劍州、綿州、漢州。蜀國的武信節度使王宗壽獻遂、合、渝、瀘、昌五州。李紹琛抵達綿州時,綿江浮橋已毀。為迅速攻占蜀國,李紹琛乘蜀兵崩潰之機,領大軍涉水渡江,攻占鹿頭關,進擊漢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繼岌率大軍抵達成都,翌日,蜀主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明宗之治

同年二月,皇甫暉在鄴地反叛,太祖派遣李嗣源前往討伐。然而,當他抵達魏州城外時,他的軍隊內部發生暴亂,紛紛擁護李嗣源成為新的皇帝。嗣源起初假稱要前往鄴都召集士兵,但隨後受到他的女婿石敬瑭和部將安重誨、霍彥威的鼓動,毅然決定起義反叛。聽到討伐軍反叛的消息,太祖命令白從暉率領騎兵駐守河陽橋以防備京城,並奉上金帛以展示朝廷的恩德和信譽,同時親自率領軍隊支援汴梁,隻可惜為時已晚。當他到達滎陽時,他的隨從們已經散去。直到洛陽,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也率領士兵發動嘩變,與京城防守軍爆發激戰。

同年四月初一,太祖率領近身護衛騎兵出征,不幸身中箭矢而亡。初三,李嗣源進入洛陽,大臣們擁戴他為監國,不久之後又在太祖的靈柩前繼位,並將同光四年改稱為天成元年。

李嗣源

天成元年(926年),霍彥威、孔循勸說明宗更改國號,明宗以兄終弟及的原則拒絕了這個提議。丙申,明宗殺害了租庸使孔謙。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高從誨上表請求回歸。七月,明宗任命高從誨擔任荊南節度使,還兼任侍中。

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節度使馬希聲,上表請求歸順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馬希聲擔任武安、靜江節度使,還兼任中書令。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的東丹王耶律倍歸唐,明宗親自迎接,賜給他姓李名贊華,並封他為隴西縣開國公。長興二年(931年)六月,明宗恢復了明法科,采用了大唐開元禮。

耶律倍

在明宗統治期間,後唐的國勢得到回升,百姓生活富足,使原本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局面。然而,明宗的治理並不穩定。明宗後期,國內開始出現軍事動蕩。

宋潞之爭

天福七年(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從榮因違背法統而遭不幸之事。翌日,李嗣源派孟漢瓊赴鄴地傳旨請李從厚回宮。當月二十六日,李嗣源溘然長逝。眾人心懷哀痛守孝六日後,才遵照先皇遺詔,升任李從厚為新帝,並決定更改年號為應順。

李從榮

在應順初年,閔帝視潞王李從珂與石敬瑭為心腹之患。他先是撤去李從珂之子李重吉的控鶴指揮使職位,外放到亳州擔任團練使;繼而把李從珂調往河東,石敬瑭調到成德,范延光調至天雄,同時命令他的堂兄李從璋接替鳳翔節度使,頂替李從珂。受此打擊,李從珂在部下的鼓勵下,決意不遵詔,起兵反抗朝廷。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三月,朝廷大軍逼近繁華之都鳳翔。李從珂垂淚向天下宣告,自己是被奸人所迫。禁軍將領楊思權熱衷富貴,煽動禁軍嘩變,投向了李從珂。李從珂大肆封賞三軍,承諾攻克洛陽後再行加恩。結果,潞王大軍接連拿下長安、華州、陜州,侍衛軍紛紛表示支持潞王。閔帝無奈,逃往魏州,途中巧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卻被他圍困,並軟禁於衛州。

石敬瑭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四月三日,李從珂成功占領洛陽。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但李從珂假意謙讓。翌日,曹太後頒佈聖旨廢黜李從厚為鄂王,委任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再恭敬恭敬地尊李從珂為皇帝,並改元為清泰。

末帝失國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後唐最後一位君主,為了牽制並監控身為天平節度使的石敬瑭,特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率領親軍駐紮於代州。然而在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末代君主試圖通過調整石敬瑭的職位來削弱其軍權,卻遭到了石敬瑭的堅決抵制。石敬瑭因此發動叛亂,並遞交奏疏,稱李從珂的即位不合法,要求立即將皇位交還給許王。末代君主盛怒之下,撕毀了他的奏疏,並削去他的所有官職。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末代君主任命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領龐大的軍隊征討石敬瑭。唐軍迅速包圍並圍困了太原,石敬瑭隻能向契丹尋求援助,承諾割讓領土、稱臣。九月,契丹君主耶律德光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馳援石敬瑭,唐軍與遼晉聯軍在團柏谷展開激烈的戰鬥,唐軍遭遇慘敗,傷亡人數超過一萬人。隨後,石敬瑭與契丹軍順利南下,逼近都城洛陽。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將領紛紛倒戈投降石敬瑭,後唐政權岌岌可危,瀕臨全線崩潰的邊緣。

耶律德光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代君主深知大局已定,索性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後、劉皇後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懷著悲壯的心情自焚殉國,標志著後唐王朝的覆滅。

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石敬瑭封許王李從益為郇國公,意圖延續唐朝的社稷,服色、旗幟維持原有的制度。開運四年(公元947年)三月,耶律德光率遼軍北返,命令蕭翰留駐汴州,後晉大將劉知遠出兵太原,蕭翰假托詔命封李從益為權知南朝軍國事。六月,劉知遠指示郭從義在開封殺害了王淑妃與李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