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第一動力”持續釋放——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綜述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愛東營訊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狠抓科技創新這條發展之路上,東營從未缺席。

全市研發經費同比增長13.4%,高於全省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占GDP比重2.53%;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位列全省第3,提高幅度位列全省第1;科技型企業數量連續保持“雙30%”以上增速,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540傢;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政策兌現“免申即享”、在全省率先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在全省率先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2023年,我市大力實施黃河重大國傢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國傢創新型城市,加快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科技工作成效顯著,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列第62位,上升7個位次。

政策“磁力”盡顯,創新生態全面完善

為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我市推廣試行市級科技惠企政策兌現“免申即享”,梳理形成9項政策清單,簡化兌付流程,為168傢企業兌付資金1975萬元。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為126傢企業辦理成果轉化貸款業務149筆,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備案金額7.98億元,“真金白銀”全面激活了創新驅動力。

近日,威飛海洋為中海油渤海油田定制化研制的3套水下生產采油樹和2套水下註水采油樹順利完成FAT測試,並發往集成聯調測試場地。該項目針對渤海油氣田受限區難以開發現狀,充分結合了渤海水下工況和安裝作業的要求,在國內首次采用沉箱設計方案,利用集成技術、模塊化設計技術和仿真技術,優化總成創新設計,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難題。水下產品與國外同類型產品相比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安裝作業方便等特點。

為進一步健全科技攻關體系,我市按照“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等全鏈條研發活動的思路,開展8大產業40傢鏈主企業專題調研,建立科技項目儲備庫,挖掘優質科技項目140餘項,在全省率先設立實施市自然科學基金44項,實施市重大科技創新專項、鹽堿地綜合利用專項、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等27項,爭取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農業良種工程等32項,征集推薦重大科技成果93項,其中威飛淺水水下采油樹入選省重大科技成果。

同時,我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科研項目新型組織形式,采用“揭榜制”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專項17項,采取“點將配兵制”實施“稀土汽車催化產業技術研發及工程化”科技示范工程,在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改革試點,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推動了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突出企業主體,科技企業培育成效顯著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需要統籌優勢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在祺龍海洋石油鋼管公司車間,經過銑邊、成型、焊接等工序,一根根特殊螺紋牙型隔水導管制作完成。該公司通過產學研合作和自主研發,解決了深水表層導管“卡脖子”難題,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價格較同類進口產品降低70%以上。

這樣的案例在東營不勝枚舉。我市突出企業主體,深入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診萬、訪千、育百”專項行動,診斷中小微企業50906傢,重點走訪1970傢企業,開展“一對一”政策指導、精準服務,培育國傢科技型中小企業1540傢,同比增長41%,高新技術企業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長。

為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活力,我市實施規上企業“三清零”行動,設立企業研發投入“紅線”,推行企業研發機構、研發項目“雙備案”,備案研發項目995項、研發平臺1099個,全面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87.44億元,同比增長13.2%;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536傢,同比增長63.4%;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56.6%,提高19.95個百分點,占比和提高幅度分別居全省第6、第1。

在加強開放合作方面,我市不斷加快步伐,匯聚創新資源。與中國工程院上海轉化中心、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建立深度合作,舉辦第一屆黃河三角洲“碳中和”專傢行、東營市——駐津高校科技合作直通車等重大活動,組織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校企對接活動62場,發佈高校科研成果176項,促成科技合作項目87項,國傢級、省級人才工程入選數量同比翻番。同時,加快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啟動市級中試基地備案,新培育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2傢,開展中試項目40餘項,中試服務收入近2000萬元。實施市科技成果轉化專項9項,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放大、產業化應用。

強化科技支撐,重大平臺建設加快推進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國傢級科技創新平臺15個、省級125個、市級573個,打造形成了以國傢級創新平臺為龍頭、省級創新平臺為支撐、市級創新平臺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支撐保障體系,累計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1100餘項,產業創新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另外,我市成功創建全國農業領域第5傢國傢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國創中心,建成國傢稀土催化產業研究院、高端石化產業研究院等8傢高能級平臺,成功攻克了鈰鋯儲氧材料、蜂窩陶瓷材料等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

隻有厚植科技創新沃土,為廣大科學傢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才能更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我市加快推進高能級平臺提質,8個平臺引進包括13名院士、123名博士在內高層次人才430餘名,實施重大科技項目25項,解決產業技術難題32項,轉化科技成果145項。稀土催化研究院分子篩產業化項目順利投產,實現稀土催化材料國產化替代;鹽堿地國創中心實體化運行,構建“1 3 16”覆蓋全國鹽堿地科技創新網絡體系。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新增省級技術創新中心2傢、院士工作站5傢、新型研發機構2傢,啟動備案首批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6傢,新建市級重點實驗室41傢,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應建盡建。

同時,我市采取強化政策支撐、完善考核體系、加強動態管理等措施,推動科技孵化載體高質量發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新增12傢,新增數量全省第3。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東營正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於大河之洲上書寫屬於自己的發展篇章。

(記者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