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70年不退休,獲影史最高評分,98歲男神又出史詩級神作了!

2024年2月10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他,英國人,與女王同歲,今年,就要98歲了。

作爲一個太爺爺級的老頭兒,卻仍在以讓年輕人都歎服的強度工作,僅剛剛過去的2023年,他就推出了4部紀錄片。

他就是行走的英國國寶、“世界自然曆史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

1954—2024,從業整整70年,他一直都在堅持爲地球代言,始終保持著每年平均2部作品的更新速度,創造了人類影史上最長的不斷更紀錄。

“大衛·愛登堡”這個名字,就是高質量的代名詞,光是9分以上的經典作品,老爺爺就拍了超過40部!


其中
《藍色星球2》曾被英國當做國禮送給了中國;而《地球脈動·第二季》更是以近乎完美的9.9分,成爲了豆瓣有史以來評價最高的影視作品,剛更新完的《地球脈動·第三季》開分就到9.8……

在“紀錄片”單項中,評價最高的前四部全是大衛·愛登堡的作品。

每年,他的新片一經播出,總會在全球引起現象級轟動。

從今天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那一代人,在往下到威廉王子、喬治王子,他的聲音陪伴了整整3代地球人成長。

博學、睿智、謙遜、和藹,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天空之下的一切,他就是你最好的啓蒙老師

1958年,愛登堡與查爾斯王子、安妮公主

2020年,威廉王子一家拜訪愛登堡

2024年,阿信驕傲地向你宣布,愛登堡爺爺的新書在我們這兒出版了!

《生生不息的地球》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這位老爺爺,沒關系,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故事……

大衛·愛登堡

人類有史以來旅行裏程最長的人

《紐約時報》在談到大衛·愛登堡時曾用“偉大”來形容,在他們看來,將自己定位爲人類和自然世界的協調人,這一責任不是一般人擔得起的。

確實,當今世界上,沒有人比大衛·愛登堡更有資格充當地球與人類之間協調人的角色了。

90多年來,愛登堡親身見證了地球自然環境的變遷,“我這一生充滿了傳奇經曆……幾乎走遍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老爺爺說。

僅僅以1979年播出的紀錄片《生命的進化》爲例,爲了拍攝這部夢想已久的紀錄片,整個1970年代後期,他都在環遊世界。

共計去了39個國家、拍攝了650個物種、行程約250萬公裏

大衛·愛登堡爵士代表作《生命的進化》

同名中文紀念版圖書

相比于現在的孩子們,大衛·愛登堡說,能在那個時代擁有這種經曆,是何其幸運,因爲那時的地球與現在已經大不相同了:

直到那時的整整10萬年間,全球平均氣溫上下波動未曾超過一攝氏度。

而豐富多彩、朝氣蓬勃的生物世界正是氣候穩定的關鍵。

他體驗到未經人類幹擾過的大自然,看見了神奇的生物空間…...

吸吮花蜜的蜂鳥、五彩的熱帶魚、集體依偎的企鵝、在草原追逐的走獸…...

穿行于雲間的雁群、長嘯的大象、認真洗臉的水獺、漫天的繁星…...

與各種可愛的野生動物親密接觸:

這個蔚藍星球的鬼斧神工,絢爛得讓人眼花缭亂。

他可以一連飛幾個小時,極目所見,都是讓他驚歎的原生態美景。

那些電視機不能傳達的色彩,他全都見了:“無論我去到哪裏,哪裏都有荒野,閃閃發光的海岸,遼闊的平原和茂密的森林……”

那時,要想深入叢林拍攝到現今已經幾乎絕迹的動物:穿山甲、樹懶、犀牛等,幾乎沒啥難度。

“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愛登堡回憶說。

94歲,愛登堡代表人類

向地球交出了一份證詞

大衛·愛登堡說:

在我看來,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是視覺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興趣最大的源泉。

所以,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他總會力求將每一幀畫面的美發揮到極致:

紀錄片《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的海島、草原和雨林

也爲人類影像史留下了不少經典,比如:

1979年播出的《生命的進化》中,非洲山地大猩猩將愛登堡拉到族群中的這一幕,被認爲是紀錄片曆史上的10大經典鏡頭之一,甚至一度被認爲是人類與其他物種友好相處的典範。

但在這背後,真相卻相當殘忍:愛登堡之所以能近距離接觸大猩猩,是因爲“它們已經習慣人類的存在,要確保它們安然無恙,唯一的辦法是讓森林護衛隊天天守在它們身邊”。

而這還不是愛登堡第一次見識到這種生態毀滅的情景。

人類的足迹遍及全球,施予地球的盲目傷害,終于導致生物世界最重要的基礎産生變化。

人類過度捕撈,將30%的魚種推向滅絕邊緣:

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成了農耕地,地球上70%的鳥類都是家禽,其中肉雞占大多數:

人類占所有哺乳動物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類蓄養的産肉動物,而其他動物,從老鼠到鯨魚,只占4%。

一旦某個物種成爲人類的目標,地球上就再也不會有它們的藏身之處。

在2020年的紀錄片《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愛登堡一改過往和藹、睿智、樂觀的形象,頗帶控訴意味地說到:

人類,做的錯事太多了!

大衛·愛登堡寫給全人類的自救倡議書

從我在1950年代拍攝紀錄片至今,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了一半。

現在看著這些影像,我發現,當年雖然年輕,但身處荒野之中,依舊能體驗到未經人類幹擾過的大自然。

如今看來,這只是一種沾沾自喜的幻覺。那些森林、平原和海洋從那時起,已經在變空或者已經消失。

以上,就是我的證詞。這是我一生經曆過的地球退化過程。

工作70年,愛登堡對人類的忠告:

“我們沒有毀滅與我們

共享這個地球的生命的道德權利”

工作70多年,愛登堡一直深入一線,他從16毫米膠片機開始,做出了BBC第一個海外探險類紀錄片。

隨後人生裏,全球觀衆跟著他的足迹,探索了海洋、森林、冰川極地和無數用時下最高精尖的技術拍攝的珍稀物種。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蛎鹬均勻地分散在康沃爾海灘上,啄食鳥蛤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遠處的潛水員在40米深處的蝴蝶魚、海鞭和海綿之間遊泳。塔斯馬尼亞島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冰島埃亞菲亞德拉火山上空的火山雲放出閃電

然而,每一個偉大的理想執行者,都有無數個“攔路虎”。

39歲時,愛登堡在和BBC簽約合同時執意加了一條:必須允許他偶爾暫停工作,出去拍攝野生動物紀錄片

1969年,愛登堡被提拔爲BBC電視台的總制作人,負責所有頻道的節目制作,他不得不減少了外出拍片的次數。

1972年,BBC打算再次提拔他擔任BBC電視台台長時,愛登堡終于受不了了,他毅然辭去了BBC的所有管理職務,帶著攝制組又跑出去拍片子了。他說:“我還沒見過加拉帕戈斯群島呢!”

大自然不可抗拒的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愛登堡,1973年,47歲的他決定離開距離自然遙遠的辦公桌,以自由節目人的身份開啓新生活。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後半生,同時也給全世界的自然紀錄片愛好者帶來了無比珍貴的寶藏。

《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時隔多年,該紀錄片的同款書也首次登錄中國,讀者能從這部細膩豐富的圖文中讀出“爵爺”更多的想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感受到大自然亘古不變的殘酷

在北方森林李,針葉林的生存需要抓住僅有的陽光:

靠近極地的地方夏季太短了,一年之中可以生長的時間不足以讓一棵樹長出高大的樹幹,也長不出足夠堅韌的葉子,能抗住冬季來臨前的霜凍。

然而,這裏一年中通常至少有 30 天陽光燦爛的日子,溫度能上升到 10 ℃或以上,足夠讓樹木發育起來。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拉普蘭的秋天。這裏靠近北極圈和北方森林的邊緣。樹上挂著厚厚的積雪,這裏的樹爲順利過冬已經暫時停止生長。

在阿根廷南部的潘帕斯草原,厚重的黏土導致草原穴居生物需要隨時搬家:

一時風卷雲聚,天空陰雲密布,大雨隨之傾盆而下。河流以驚人的速度上漲……

這裏的土壤是厚厚的黏土,因此水不會滲下去,而是以淺洪水的形式在大草原上蔓延開來。任何樹生長在這裏都會被水淹掉根系,穴居動物也必然面臨淹死的命運。”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穴小鸮。盡管貓頭鷹夫婦完全有能力自己挖洞,但它們通常會接管一個穴居哺乳動物的洞,比如草原犬鼠的洞穴

在這本書中,最讓人動容的,還是生命的努力和掙紮

自然界不是靜態的,也從來不是靜態的。森林變成草原,大草原變成沙漠,河口淤塞成了沼澤,冰蓋前進又退縮。

盡管從地質史的尺度來看,這些變化發生得很快,但動植物生命能夠對此做出應對,因此幾乎在所有環境中它們都保持了繁殖的連續性。

大衛·愛登堡說:“世界上生存著大約400萬種不同的動植物。也就有如何存活這一問題的400萬種不同的解答。

圖片來自《生生不息的地球》:美國加利福尼亞莫哈韋沙漠,仙人掌群;君主斑蝶,在秋天從美國北方飛往南方。在墨西哥它們過冬的山谷裏,圍著樹木舞動翅膀,形成了一朵朵濃雲

當然,人類也是自然的一環,在這個星球上,人類的能動性爲能量的傳遞和轉換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世界上生産力最高的海域——秘魯海岸,高産的秘魯鳀爲各類海鳥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來源,而海鳥排泄的鳥糞在少雨的秘魯形成堆積肥,高磷高氮的鳥糞,爲秘魯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國民收入。

這些鳥糞通過出口,爲世界各地的農業和工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然而,也由于人類的大肆捕撈,秘魯鳀的産量已經大不如前,人類從海鳥嘴中奪食致海鳥的減少,也就少了賴以生存的鳥糞,秘魯的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那些認爲自然將永遠慷慨的觀點,即無論我們從它身上拿走多少、我們如何對待它,自然都將超越人類影響並永遠滿足我們的需求,是錯誤的

現在,無論是否出自我們的主觀意願,人類都正在對全球各地産生實質性的影響。“自我們作爲生靈來到這個星球,我們就已經砍倒,掘出,焚滅,以及毒害其他生靈。而今天我們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著同樣的暴行。”

我們的星球是黑色無垠的宇宙空間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地方。我們在太空中是孤獨的,生命的存續現在就掌握在我們手中,但我們從未擁有毀滅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的生命的道德權利

這也是大衛·愛登堡想告訴我們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