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如果爆發,中國有6個地方可躲,老百姓必須掌握的救命知識

2024年2月13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 文淵的歷史書

編輯 |文淵的歷史書

前言

一旦爆發全面核戰,後果不堪設想。

就比如廣島長崎在遭遇核打擊後,數十萬人喪生,倖存者多在之後數年內死去。

如今各國擁有的核彈頭,威力遠超當時所使用的原子彈

一旦投入使用,將在地球上製造出「核冬天」,導致全球變冷,作物歉收,最終令數億人面臨死亡的威脅。

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不存在所謂「有限核戰」。

一旦第一枚核彈落下,雙方必將陷入無底深淵,直至地球淪為人間地獄。

中美俄三國則一直被視為世界核力量的代表,它們手中的核武庫積累具有怎樣的規模?

一旦不幸爆發核戰爭,又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巨大的災難?而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又該做好哪些准備,以提高在核戰下的自救能力?

各國核武器庫存及使用可能性

美國俄羅斯無疑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核武器的兩個國家。

美國各型核彈頭的總數約為4000枚,其中洲際彈道導彈載核彈頭約有1500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搭載的達1000餘枚,戰術核武器也有1500枚之多。

這些核武器主要儲存在美國本土、關島太平洋島嶼基地,以及遍布歐洲的美軍基地內。

俄羅斯目前所有的核彈頭總數估計在4400枚左右,分散部署在遠東地區西伯利亞以及歐洲部分。

具體來看,俄羅斯的洲際彈道導彈大約裝備了1400枚核彈頭,海基導彈約900枚,戰術核武器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

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核武器儲備量相對兩大核強國要少得多。

外界對中國核武庫存的估計在350-600枚之間,這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核彈頭數最多,大約有200枚,此外還有少量的戰略轟炸機和潛艇攜帶的戰術核武器。

盡管三大核強國擁有大量核武器,但由於擁核國家間存在着「核威懾」的相互制衡態勢,全面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並不高。

但是,隨着地區性沖突的增多,以及高端武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局部的低層級沖突還是有可能升級為核交鋒的風險。

這種概率雖然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例如印巴之間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糾紛,以及韓國朝鮮之間長期的對立關系,都存在着小規模的核武使用可能。

此外,不能排除個別國家內部出現恐怖勢力獲取核武器使用權的極端情況。

因此,各國還是需要加強防範,避免局部核危機演變為不可控的全球性核災難。

畢竟一旦爆發全面的核戰爭,其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無人能夠想象

核戰給人類生存帶來哪些威脅

具體來說,核戰至少會給人類生存帶來以下三大威脅:

1、強大的爆炸沖擊波與火災風暴

我們先來看看單枚核彈爆炸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一旦核彈在空中爆炸,會產生極為強大的爆炸沖擊波。

這股沖擊波的膨脹速度非常快,在十幾秒內就能擴散到數公里范圍。

處在爆心附近的建築物會瞬間化為烏有,大量市民也會被沖擊波直接掀翻甚至撕裂。

爆炸產生的高溫更會瞬間將人體水分化為水蒸氣使皮膚燙傷

而沖擊波還會掀起成噸重的廢墟,砸向四周行人。

曾有倖存者描述,核爆時剎那間整棟大樓就轟然倒塌,天昏地暗,四處都是飛舞的瓦礫碎片。

有的人被壓在廢墟中動彈不得,有的人被碎片釘穿了身體,痛苦不堪。

爆炸還會形成高達上千度的高溫火球,使環境中的氧氣瞬間點燃,產生燃燒速度極快的火災風暴。

這股火風能在幾秒鍾內將幾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房屋、樹木和其他易燃物全部焚毀。

可見,單枚核彈的爆炸後果就已然非常可怕。

更何況是萬一出現大規模核戰爭,估計會有成千上萬枚核彈在全球各地爆炸,其破壞力簡直超乎想象。

那勢必會掀起巨大的震波與火海,夷平一座座城市。

所有建築物化為烏有,到處都是烈火與濃煙。

成片的樹林被徹底焚毀,河流、湖泊也被污染殆盡。

動物們紛紛倒斃,空氣中彌漫着腐肉與焦灼的惡臭。

地面上到處是掩埋在廢墟中的屍體,還有奄奄一息掙扎求生的傷者。

整個世界都陷入一片末日的恐怖與絕望。

2、大范圍的核輻射污染

除了爆炸沖擊波和火災風暴外,核彈爆炸還會產生大量的核輻射,嚴重污染環境。

輻射塵埃能夠迅速擴散到上百公里外,導致所有暴露在外的生物遭到輻射污染。

即使躲過了沖擊波和火災,如果無法防止輻射塵埃的侵襲,人體依然會遭受到核輻射的嚴重傷害。

首當其沖的就是大量的γ射線會照射人的外部身體,造成皮膚燒傷、脫發、嘔吐等症狀。

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神經衰弱、消化系統衰竭的症狀。

α射線β射線雖然穿透力較弱,但若吸入或接觸到包含這些射線的灰塵,也會對人體細胞DNA造成破壞,增加患癌幾率。

最常見的後果是白血病甲狀腺癌等症。

更可怕的是,輻射塵埃還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導致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而人又不得不依賴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生存。

長此以往,體內輻射物質殘留會越來越多,最終導致嚴重的輻射病。

曾有倖存者描述,核戰過後,許多人頭發脫落,牙齒松動,大片皮膚潰爛。

然而因為飢餓無奈只能勉強吃下一些受污染的食物充飢,數日後便無力再起,奄奄而終。

若大規模核戰真的發生,輻射塵埃將波及全球各地,給所有暴露於外的生物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

動植物會大面積死亡,人類更會因為輻射污染而生不如死。

輻射的危害會持續幾十年給人類後代帶來基因缺陷,堪稱人類文明的毀滅性打擊。

3、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大量核彈爆炸不僅會產生大量放射性塵埃,還會向大氣層噴射出海量煙塵。

這些煙塵會遮蔽陽光,使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導致全球氣溫迅速下降。

有科學預測,如果發生規模性核戰爭,北半球的氣溫至少會下降攝氏20度,南半球也會下降約10度。

氣溫的大幅下降會使原本溫帶的地區進入數年的嚴冬,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食物嚴重短缺。

全球會出現大規模飢荒,許多貧困地區的人將面臨極端的生存危機。

氣候變化還會使疾病肆虐,像是流感會在嚴寒中更容易傳播,而人體抵抗力下降也使死亡風險增加。

同時,氣溫的變化也會引發各種極端天氣。

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導致海平面下降,許多港口被冰封,海洋生態遭到破壞。

而且核戰不僅給當代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也會使地球環境長期惡化,繼續危害我們的後代。

面對這樣可怕的後果,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避免核戰爆發,如何在核戰中求生。

逃生求生的六大場所

針對核戰可能帶來的各種災難,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都布置了一些適合避難的場所。

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主要有以下6種逃生求生的場所:

1、地鐵站和高鐵站

地鐵站和高鐵站大都是建在地下的設施,可以為我們提供天然的屏障,阻隔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火災風暴。

而且大多數地鐵站都修建有通風系統、配電設施和水源,內部空間廣闊,可以容納大量人群進行避難。

一旦發出核戰警報,民眾可以第一時間進入附近的地鐵站避難,這會大幅提高生存幾率。

此外,現代化的高鐵也站具有類似的防護功能,也可以成為避難的理想場所。

2、防空洞

這是正兒八經用來防核的。

我國早在抗日戰爭時就開始修建防空洞。

新中國成立後更是在全國范圍修建了大量防空洞。

典型的防空洞深達地下幾十米,配備了多道防輻射鐵門、通風系系統、水源、糧食等設施,可提供數周乃至數月的隔絕環境。

關鍵國家機關和軍事基地都會配套重要的防空洞系統,保證國家機器在核戰期間可持續運行。

但是平民可利用的防空洞有限,且分布參差不齊。

部分城市完全沒有防空洞可供使用。

3、天然岩洞

我國西部、西南部喀斯特地貌發育,天然溶洞資源豐富。

這些洞穴部分已開發為旅遊景點,空間較大,可為上萬人提供避難場所。

洞內溫度恆定,水源充足,地勢高,可有效防核沖擊波。

缺點是分布局限在喀斯特地區,非該地區居民不太可能在緊急時刻跑到千里之外的山洞避難。

4、海島

理論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可利用地理屏障來減弱核爆沖擊波的強度。

島上已有一定的食宿設施,可提供避難生存的基本條件。

但是適居的海島面積都不大,資源有限,無法容納太多避難人員,交通運輸也會成為瓶頸。

實際上,海島生存環境更脆弱,一旦大陸核戰爆發,海島也難逃被牽連的命運。

5、高原地區

由於海拔高人煙稀少,高原地區也可以成為避難選擇。

典型的如西藏高原,冰雪覆蓋,地勢高,可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

但是高寒缺氧的高原環境對普通人的適應能力都較差,無法長期生存。

而且藏區年平均氣溫僅2攝氏度,核戰爆發後氣候變得更加嚴酷,會大批造成高原病

6、乾旱盆地

最後一個選項是乾旱盆地,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等。

這些深入內陸的低窪盆地,可利用地勢起到一定的隔絕作用。

問題也是生存環境過於惡劣,水源匱乏,且易受各類核輻射影響,輻射物質更容易堆積在這類地形之中。

普通民眾根本無法在這樣的環境裡長期生存。

結語

地鐵和防空洞在地緣分布上最占優勢,是首選的避難場所。

此外還需要注意儲備必需品、做好防護措施以提高核戰生存率。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盡自己的努力來守護和平,不讓這樣的災難降臨。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