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是幾點鍾?古時行刑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意義

2024年2月20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在中國古代,經歷了上下大約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是一段極具豐富多彩的歷史,其中分成的三個社會形態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

之所以三大社會形態能在相應周期實現轉型並保持穩健運作,關鍵因素在於各自歷史階段掌權者構建了必須遵循的制度和規范,其對社會進程和安定具有重大影響。

正是有賴於這些制度與准則,社會方得以持續發展,社會文明得以邁進。

一、斬首的歷史演變以及處刑時間規定

古代統治者通過制定法律、實施道德教化、強化軍事統治、扶植宗教信仰以及設立專門的官僚機構等手段來維護社會秩序。

例如,法家強調依法治國,儒家主張以德治教化人民,兵家重視武力統治,道家則提倡道法自然,強調自然秩序的和諧統一。

而在宗教信仰方面,統治者則大力推動宗教的發展,利用宗教來安撫民眾,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確保宗教能夠順從於統治者的利益。

另外,統治階層挑選出傑出人才,通過建立強大的官僚系統及實施郡縣制度、科舉考試等各類方式,努力推動國家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的全面進步,進而實現對社會秩序與穩定性的有效保障。

在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刑罰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而古代的刑罰,比如斬首的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

斬首是用刀、劍、斧等鋒利的工具將犯人的頭部砍下,使其死亡的一種死刑方式。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刑罰之一,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

在中國古代,斬首的刑罰經歷了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演變,也反映了法律和文化的變化。

夏至清朝,斬首一直為奴隸制與封建制中的重刑之一,其目的在於摧毀犯者的身體並達到屈服或致死。

這種殘暴行為多針對反抗奴隸、犯下大奸大惡之罪或敵對部族進行,他們的獻身赴義讓統治者更顯權力。在秦漢到隋唐這段時間內,斬首成為五刑之一,也是最恐怖的一項。

在影視劇中我們能常見的畫面有「刀下留人」,還有一個就是「午時三刻」處斬。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為什麼要規定在午時三刻?

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午時三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時間表示方法,它和現代的時間制度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用的是24小時制,而古代用的是十二時辰制,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又分為八刻,每刻是現在的15分鍾。每個時辰還分為時初和時正兩個部分,時初是第一個小時,時正是第二個小時。

古代的時辰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時指的是夜晚的11點到凌晨1點,午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

所以,「午時三刻」即是午時時段的最後一刻,對應於中午12時45分。此期間陽光熾烈,陰影最短,且為人類生理機能最高潮時期。

在古代,這個時間點被認為是一天中陽氣最盛,吉祥和威嚴的時刻,因此,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刻進行,比如行刑、祭祀、出兵、封賞等。

三、為何選在午時三刻處刑?

其次,我們要探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古代的行刑都要選在「午時三刻」進行?這個選擇背後有着什麼樣的原因和意義。

首先,就是順應天道。古代的人們認為,皇帝是天子,是天命的代表,他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天道的規律,才能得到天的贊許和保佑。

而天道的規律,就是四時的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皇帝的政治行為,也要根據四時的變化而變化,春夏賞善,秋冬罰惡。在秋冬的時候,天氣寒冷,萬物凋零,是收割和清理的時候,也是懲治罪犯的時候。

而在秋冬之中,又以「秋後」為最佳,因為「秋後」是農歷九月到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也是陽氣最弱的時候,陰氣最盛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行刑,可以利用陰氣的力量,使罪犯的魂魄無法逃脫,無法作祟。而在「秋後」之中,又以「午時三刻」為最佳,因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吉時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行刑,可以利用陽氣的力量,使罪犯的魂魄無法抵抗,無法反抗。因此,選在「秋後午時三刻」行刑,就是順應天道的最高境界,也是顯示皇帝的最高權威。

其次是為了壓制鬼魂。古代的人們相信,人死後有鬼魂,而且鬼魂會根據人生前的善惡而有不同的去向。善人的鬼魂會上天堂,享受福報,惡人的鬼魂會下地獄,受到懲罰。

而那些被處死的罪犯,他們的鬼魂是最可怕的,因為他們不僅生前作惡多端,死後還懷恨在心,他們會對那些判決他們、監斬他們、行刑他們的人進行報復,甚至會對社會造成禍害。

因此,古代的人們非常害怕這些罪犯的鬼魂,他們想方設法地想要壓制他們,不讓他們作亂。而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就是一種壓制鬼魂的方法。

因為「午時三刻」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陽氣可以克制陰氣,可以使罪犯的鬼魂無法逃脫,無法作祟。

古代的人們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午時三刻」行刑,可以使罪犯「連鬼都不得做」,也就是說,他們的鬼魂會被徹底消滅,無法再有任何存在。這樣,就可以徹底消除罪犯的威脅,也可以安撫社會的恐懼。

最後是為了體現人道。古代的人們雖然對罪犯的鬼魂十分恐懼,但是他們對罪犯的人性並沒有完全忽視。他們在行刑的時候,也會考慮到罪犯的感受,也會給予罪犯一些人道的待遇。

比如,在行刑前,他們會給罪犯吃一頓「斷頭飯」,讓他們在死前吃頓好的,也許還會給他們一塊生肉,讓他們可以用來餵那些守在奈何橋邊的惡狗,以便他們可以順利地投胎。

而選在「午三刻」行刑,就是在給予罪犯一些人道的尊重,讓他們在死前有一絲安慰,也許還會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可以懺悔、贖罪、遺言、告別等。

古代的人們相信,人的生命是有尊嚴的,即使是罪犯,也不能隨意地虐待和殺戮,要給他們一些基本的人權和禮儀。

不過,這些人道的待遇,並不是出於對罪犯的同情或憐憫,而是出於對自己的利益或安全的考慮。

古代的人們認為,罪犯在死前如果吃得飽飽的,就不會在死後餓鬼作祟,如果給他們一塊生肉,就可以讓他們在奈何橋上順利過關,不會回來報復。

他們還認為,罪犯在死前如果能夠懺悔、贖罪、遺言、告別,就可以減輕他們的罪孽,也可以讓他們的親友或同夥知道他們的下場,從而起到警示和教化的作用。

因此,給罪犯一些人道的待遇,其實是一種自私和防範的心理,是一種對罪犯的控制和利用,而不是一種對罪犯的尊重和關懷。

三、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意義?

古代的人們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最吉祥和威嚴的時刻,也是皇帝的時刻,因為皇帝是天子,是天命的代表,是正義的化身。在這個時刻行刑,就是在表明皇帝的正義和威嚴,也是在表明罪犯的罪惡和無恥。

並且就是在告訴天下,皇帝是不容犯罪的,皇帝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皇帝是保護百姓安全的。在這個時刻行刑,就是在展示皇帝的仁愛和恩澤。因此,「午時三刻」是正義的象徵,是皇帝的象徵,是社會的象徵。

另外,在古代人看來,午時三刻能夠利用神明的智慧和靈驗,來壓制罪犯的鬼魂,不讓他們逃脫,不讓他們作祟。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午時三刻」不僅僅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文化現象,一個歷史遺跡,一個思想符號。

它是一個連接古今、溝通人神、體現生死、展現善惡、表達權威、創造文化的橋梁,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索、欣賞、傳承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