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誅九族」不包含小妾?看似是幸運,實則是更大的人生悲劇

2024年2月20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文|胡一舸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森嚴的統治之下,無論是臣子還是普通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酷刑的折磨,腦袋落地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

「炮烙」、「凌遲」、「人彘」等名詞,更是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汗毛倒豎。

而其中影響最大、波及范圍最廣、行為最殘酷的,應該還是要數「誅九族

只因為一個人犯錯,一大家子上至老,下至小,甚至連遠房親戚也要被殺,主打的就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都說古人妻妾成群,妻子在誅九族中難以活命,可是小妾卻往往能夠毫發無傷,這是為何?

先別着急替她們感到幸運,因為這背後蘊含的卻是小妾們更大的不幸。

妻不如妾?無稽之談

在如今的很多影視作品中,總是能夠看到小妾翻身做主人的反差情節,確實抓人眼球,民間也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俗語。

照這樣看,正房夫人和小妾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同,誰能獲得到丈夫的歡欣,誰就有好日子過,可真相是這樣嗎?

這個問題其實稍微深入想一想就能明白了,如果小妾這麼容易就能取代正房,那還發明妻、妾兩個不同的名詞幹嘛呢?

並且倘若兩個人的權利沒有什麼區別,那家裡還不得整天「開戰」,互相爭個高低。所以,當回歸到現實後就能發現,小妾的生活簡直沒有幸福可言。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重男輕女的思想也由來已久,在當今社會,尚且還有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說法,更何況以男權為主導的古代。

古時候生活條件較差,衛生醫療只是初步發展,新生兒存活率並不算高,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留下後代,就要尋求更多的機會,「小妾」便應運而生。

說的簡單直白一點,「妾」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生孩子,古人信奉多子多福,於是達官顯貴的家中便是妻妾成群。

那小妾不生孩子的時候幹嘛呢?總不能整天發呆解悶吧?如果真能那樣,恐怕她們做夢都會笑醒。

因為妾從本質上說,其實就是與官方夫妻更為親密的奴僕。

她每天早上要到正妻房中磕頭請安,然後照顧正妻的起居生活,無論是洗澡梳頭,還是吃飯飲茶,都必須在一旁侍候。

辦的不好,出岔子了,或者只是男女主人單純的不開心,小妾都有可能受到打罵和侮辱,並且不能反抗

那小妾懷孕生了孩子後,是不是情況能改善一下呢?畢竟母憑子貴嘛。

然而,這也想多了。

妾無法擁有做母親的權利,她所生的孩子全都要歸於正妻,孩子們需要管正妻叫母親,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卻要叫姨娘

等到孩子長大,還要優先為正妻養老送終,但即使如此,他們庶出的名分卻始終無法改變,即使是長子,也無法和正妻所生的嫡子相比,無法繼承家中的財產和爵位。

既然這麼慘,那為什麼還要去當妾呢?妾都是從哪兒招來的?她們不能逃跑,重新找個好人家嫁了嗎?

避免誅殺,亦難新生

普通人家的姑娘,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去甘心做小,妾的來源一般來說有四個。

首先就是作為陪嫁到夫家去的丫鬟。娘家人怕女兒出嫁後不適應,也為了預防她受到欺負和排擠,經常會讓原本家中的下人做陪,相當於換個地方繼續伺候小姐。

第二種是他人贈送,比如《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將貂蟬送給呂布。權貴的宴席之間,誰相中了哪個姑娘,主人有時也會成人之美,拱手相讓。

第三是買賣而來,窮苦人家沒吃沒喝,與其讓孩子等死,還不如賣給別人當的小妾,哪怕會受委屈,可起碼能有口飯吃。

最後一種就不是主流的途徑了,那便是戰利品。

戰爭之後,勝利者天然享有失敗一方的女性和土地,再用三國舉例,就好像曹丕袁尚的妻子甄宓據為己有,還有孫策周瑜收復大喬小喬

所以妾就相當於男女主人的一種「私有財產」,可以進行轉贈和交易,想拋棄的話也可以隨時隨地的趕走。

現在的人們其實對古人有一種誤解,好像認為他們是一夫多妻制,但實際法令規定的也是一夫一妻制,只不過後面還多了兩個字——多妾

所以妾在原則上並不被承認,主人如何處置她們,沒有法律條文來進行約束,換一種說法,妾和男女主人任何一方,都沒有親屬關系。

這就使得妾獲得了,貌似是其唯一的一個「特權」,那就是在主人被處以「夷三族」、「誅九族」的時候,能夠免遭一死。

因為無論是三族還是九族,都只限於親屬關系之內,以誅九族為例,范圍涵蓋了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所謂父族四就是自己、父母、以及所有叔伯姑和這些人的孩子;母族三就是姥姥姥爺的全家老小;妻族二便是岳父、岳母兩家所有人。

小妾不包含在這其中任何一部分。

別想着脫離主家就能改變命運,妾一旦被趕走,或者因為各種原因重歸一人,最終也不過兩種出路,一個是再找新的主人,其次就是登上青樓為娼。

並且小妾一旦被趕走,就算回到自己家,也會被父母和兄弟嫌棄,淒淒慘慘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