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我遇到了臨期父母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全文1529字 |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本文由「新木記」原創,抄襲必究

前天凌晨我一個朋友小Y突然情緒爆發。

起因是小Y她爸說她是他的克星。

然後小Y就控制不住了大發脾氣,然而她爸聽了一半直接推門出去了。

搞得她更生氣了。

原因無他。

就是些傢長裡短的矛盾。

父母認為子女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更努力的人生態度。

“你看看你每天這個樣子,工作和婚姻都沒著落!”

子女認為父母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追求,反而是他們把整個傢裡搞得烏煙瘴氣。

“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還總是挑我的毛病,怎麼不多找找你自己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的父母輩大多希望我們成為努力上進積極進取的汪小姐——

電視劇《繁花》 汪小姐

但其實我們大抵都是梅萍這樣默默耕耘的普通人——

電視劇《繁花》 梅萍

而我們自己希望父母都是通情達理教育理念超前的夏東海——

電視劇《傢有兒女》 夏東海

實際上生活中卻有很多掰不正扭不直的蘇大強——

電視劇《都挺好》 蘇大強

龍應臺說過。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有效了。

所以,當我們在20多歲瘋狂尋找自我、尋找生命意義的時候,此時的父母又在尋找什麼?

他們還想要對我們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呢?

他們,又是怎麼一步步變成我們的臨期父母的?

wǒ wǒ tōu

玉米窩窩

"Advent Parents" and "Expired Children".

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北方人,小時候媽媽經常會給我買玉米窩窩吃,因為我特別喜歡那個味道,甜甜的,有一點點玉米香。

但是我爸就從來不會吃餐桌上的玉米窩窩,碰都不碰,看都不看。

後來我才知道,小時候我爸傢裡窮的隻能吃得起玉米窩窩,吃的太多了已經吃膩了。

所以我爸現在不會像我一樣覺得它好吃,因為它是過去貧苦生活的一個象征。

現在是2024年。

更年輕的一代人是從千禧年後開始生長的。

而他們的父母輩可能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開始生長的。

就算他們共同經歷了二十一世紀的20多年,但他們在人生初期的生長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此兩代人的思想維度、價值取向必定會存在差異。

世界飛速發展,一代人會比一代人接收更多的信息、智慧和完全不同的發展環境。

那為什麼同樣都是接收繁雜世界的信息,父母輩和子女輩的接受程度完全不一樣呢?

因為我們決定接收什麼樣的信息、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的綜合體驗決定的。

VALUES…

VIA

"Advent Parents" and "Expired Children".

VIA——是一個很好的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角度。

積極心理學中的“行為價值觀VIA”定義了24種人格力量,來鑒別我們最重要的行為價值觀取向(或者人格力量、美德等)。

VIA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擁有一組固有的核心品格優勢。

這些個人的潛能和優勢基於個體本身的成長探索,進而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的決策。

VIA結果測試參考

因此。

年輕一代的人格優勢可能傾向於創意、好奇心、活力等。

而我們的父母輩則可能更傾向於自制、謹慎、感恩等。

所以出現這些差別本身就是正常的。

回到最初的問題,父母在找尋什麼

它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個問題。

當我們實現了與父母的“換崗”,開始為自己的⽣活負起全責的時候,我們和⽗⺟的關系會發⽣怎樣的演變?

我們現在看到父母種種花、養養魚,鍛煉鍛煉身體。

而我們探索世界、騎行、攝影,我們覺得差距好大。

但也許我們可以做一個假想。

當我們實現了和父母的“換崗”,擁有了自己的傢庭,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全責,當我們也真正成為父母的時候——

我們也可能會面對一個瘋狂尋找生活意義的孩子(如果不生孩子那另說)。

並且也許他會有更多更宏大的思想和追求是我們可以支持或不能理解的。

而我們自己呢?到那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所追求的呢?

——是從千禧年我們誕生後到204X年間我們喜歡並可以負擔的那些追求

我們也終將走過教育子女的有效期。

動圖來自SOOGIF

回到現實,現在20多歲的我們也曾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那些我們能夠了解的、父母曾給我們講述過的——

那些在我們還未誕生之前發生過的舊事。

在我們看來,它隻是一個個故事罷了。

但在背後,它其實是一段段生活。

所以遇到臨期父母不可怕,因為我們早就是過期小孩了。

最後說句俗一點的。

愛沒有保質期,它始終健康。

我們終會被我們選擇的信息塑造,感謝你此時此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