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自覺,幹什麼都要催?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孩子總是要催三催四!

做事拖拖拉拉!

小學了還不知道做作業!

說好了都知道要做作業了還是玩~~~

這樣的問題可能很多傢人都會遇到過。很多時候,成年人總認為,我們和孩子講過,孩子表示聽到或者理解了就會去做了,但是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本來認知、理解、註意力等等就會有所不同。

一、認知和理解能力

和2歲的孩子講道理,通常孩子可能就隻聽到或者理解了前面的一兩句話。

敏敏在玩玩具,到吃飯時間了,奶奶在旁邊苦口婆心地講理:敏敏,要吃飯了,吃飯了才能飽肚子,吃飯了才能有力氣,吃飯了才能長身體。奶奶每次過來說一次,敏敏除了第一次表示還要玩之外,後面就沒有回音了。奶奶講的理都沒錯,但是孩子很可能是保證不了足夠的註意力和理解能力來消化這段話的。老人不停地磨,最後孩子可能還忘記了需配合的活動任務。

對比上面的說話,哪一個會讓孩子更清楚需要合作的事情?左邊第一列的顯然更加清晰明了。需要孩子合作的時候,在指令上:

走到孩子跟前,平視雙眼,盡可能保證孩子在聽。

用肯定的語句。

說出合作的內容。

一次說一個任務。

如果說“不”,同時說出需要合作的內容或者建議。

二、註意力

如果讓3歲的孩子幫忙收拾玩具,孩子的表現很可能是“哦、好的”,在表示知道後,哪怕已經開始行動了,可能拿起小汽車就“忘記”要收拾了。孩子在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還不能保持足夠時間的專註完成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會被自己的興趣吸引而忘記了原來的任務。所以,總是需要反復催來提醒任務的進行。

每次給予具體的任務符合孩子的年齡。例如收拾玩具,可以和孩子說收拾積木。

身體行動。通過大人的行動讓孩子理解到任務。例如媽媽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媽媽一邊收拾,孩子一邊跟著收拾。

及時地提醒和鼓勵。留意到孩子的行動,對孩子的積極參與常常給予肯定的反饋。

a.反饋孩子努力的事情。例如我們會告訴孩子:寶貝把兩個積木放入箱子裡了!

b.反饋積極感受——“寶寶收拾玩具,真是媽媽的小幫手!”“媽媽好開心寶寶能幫忙!”

c.反饋客觀結果——“玩具收拾起來,地板就整齊多了”。

三、對時間的理解和預測的能力

有些時候,大人已經和孩子有準確的說明,並且孩子也確實都聽到了,但是孩子到時間了不行動,也是讓人著急得很。例如這樣:

爸爸媽媽和5歲的寶貝說:爸爸媽媽去換衣服,5分鐘後我們就出發去奶奶傢。寶貝很認真地點點頭。

5分鐘過去了...

爸爸媽媽來到寶貝這裡,寶貝仍然在搭積木,表示自己需要搭完了再離開。搭完了就去奶奶傢了。(我可以在這個時間玩玩具、等一下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說,說明的指令裡面的一些概念,孩子是沒有這樣的認識、理解和意識的。在需要孩子配合的任務上,常見的時間概念是需要培養的。至少我們可以這樣做:

平時留意孩子做不同事情的時間。通過具體的經歷來讓孩子認識到平時完成任務的時間。例如吃完一個蘋果的時間,吃完一個雪糕的時間,走路去到幼兒園的時間等等。

使用時間沙漏。在孩子平時做不同事情的時候,使用時間沙漏,讓孩子清楚完成某個事情的時候需要沙漏漏幾次。這樣在後面提醒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沙漏漏兩次後我們就會出發了。

適時提醒。對於長的時間,可以在時間結束前提醒。例如,現在已經一個沙漏漏完了,再漏一個我們就出發了。

四、完成任務的能力

在孩子發展的任務安排中,有一個說法,叫做“最佳發展區”任務。也就是說,給予孩子的任務安排,通常有三種。

一種是最佳發展區任務

也就是在一些支持和引導下,孩子努力一點就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任務會讓孩子感覺有成就,同時學習到任務裡面的能力。

一種是過於簡單的任務

也就是孩子不需要什麼努力,輕松就能搞定的事情。

一種是過於困難的任務

也就是孩子不管怎麼努力,傢人怎麼引導、鼓勵、責罵等,孩子都完成不了的任務。

如果5歲的孩子要求完成書寫的學習,學習困難的孩子要求抄寫生字,註意力困難的孩子被要求完成同齡孩子能保持註意力的時間,太難了、孩子可能就會抗拒或者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會表現為怎麼催都不動了。

我們可以嘗試:

任務分解和調整。如果一個任務反復多次孩子都做不了,或者抗拒、有情緒,那麼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太困難了。嘗試調整到合適的任務上。5歲的孩子可能不能完成書寫,但是可以通過塗鴉、描線等培養握筆和書寫的基本技能。

調整期待,多多鼓勵。當調整任務的時候,在孩子每每參與的時候、努力的時候多多給予肯定的反饋,讓孩子感到參與和努力的收獲。

孩子的合作,是任務的理解和能力、大小運動和社交合作等基本能力、認知理解能力、親子互動方式等等的綜合。換位思考,給予合適的任務,調整方法,合理期待,孩子才能慢慢學習到自我管理與合作。(本文2022年首發於「怡禾心理」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