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拉車人」的悲慘命運:很少能活過40歲,一生渴望擁有黃包車

2024年2月21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陳碩

編輯|t


引言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前言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早就已經是那個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上海灘了。

而在那個年代,全上海灘總共也不到三千輛小汽車,有錢有勢的坐車出行,那工薪階級普通人出行用什麼交通工具呢?

(民國時期的上海)

一、收入微薄

大部分小老百姓的第一選擇,當然是選擇步行,要去稍微遠點的地方,就是坐電車坐公交車。

更多使用到的交通工具,還得數黃包車。

說起這黃包車,打一開始,清同治十二年(公歷1873年)小老外米拉把人力車日本引進上海租界,這黃包車可就算是在中國紮下根了。

(民國時期的人力車和車夫)

現在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看見黃包車,都是上車就走,下車給錢,其實不然。

當時的黃包車,雖說有頒布的路程費用標准,但是基本上是乘客上車先和車夫劃價,價錢談攏了再走。

黃包車價格普遍低廉,哪怕是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灘,黃包車夫拉很長的一段路程,也不過二十來個銅子。

(老上海的黃包車)

賺的這些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因為大部分的黃包車夫,都是租車跑活,還需要繳納租金。

在當時黃包車分為甲乙兩等,甲等黃包車造價就在一百大洋上下,乙等也需要六十到七十塊大洋,這些黃包車夫很難買得起。

據資料顯示,當時的南京城,一千三百餘名人力車夫,能有自己的車的僅有二百零五人。

(現如今日本人力車)

南京為例,一輛黃包車的月租金需要十二到十七、八塊大洋不等。而零租金一日則為三角到五角錢左右。

扣除這些租車費用,黃包車夫一天也就能賺三四角錢起步,最多也就賺一元兩角錢。

就算有自己的車,也只是日子稍微好過一點,因為還有各種苛捐雜稅。以南京為例,營運的黃包車每季度,需上繳十元四角。

並且畢竟是自己的車,養車費用也是一筆支出,老化損壞後,更是需要送去維修。

(現博物館的中黃包車)

二、生活困苦

所以願意跑黃包車的,可以說是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群

他們沒有文化知識,甚至可以說連字都不識,更別提什麼顯赫家世。他們大多數是附近農村的農民,只有一膀子力氣,所以到城裡拉黃包車。

因為在那樣一個時局動盪的年代,拉黃包車再累也比守家在地,地里刨食強。

(民國時期的黃包車夫拉車)

來城裡拉車的車夫,多半在城裡沒有居所,大多數都是租房子住,或者是住在社會慈善人士救濟搭建的「人力車夫休息所」。

休息所甚至都不能稱為房子,只是幾間棚屋,薄薄的水泥打了一層地面,茅草屋頂用石灰一抹,就算是間休息所了。

這樣的休息所,在當時的北平城有十八所,皆由一些年邁拉不動車的老車夫照料,冬天負責生個火、燒燒水,幹些雜活。

(民國時期路邊黃包車夫常吃的飯鋪)

哪怕是自己租了房子,條件也不會好到哪去,畢竟收入微薄,大多數黃包車夫還是租住的也就只是草棚、棚屋。

這樣的棚屋,聚集在城市的角落,和城市緊挨着。屋裡陰暗潮濕,發霉破舊的被褥,少有的幾件殘破器具雜,亂擺放着。

就是這樣的棚屋,裡面會擠着六七個車夫,他們會拿每天賺到的辛苦錢,買上幾升米,拾些爛菜葉子,煮些米粥,將就糊弄飽肚子。

(在休息的黃包車夫)

三、積勞成疾

就是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黃包車夫們還得玩命拉車,才能勉強度日。

拉車是重體力勞動,需要拉着人和車快速奔跑,其勞動強度及其之大,基本沒有人可以連續工作太長時間。

但是為了賺錢糊口的黃包車夫們,基本上每天都會工作七到十個小時,分為早班十小時左右,晚班十二小時左右。

(影視作品中的駱駝祥子)

在夏天,黃包車夫們光腳打赤膊的為多,奔走在烈日炎炎之下。數九寒冬,他們也就單件棉衣,還是縫縫補補露着洞,頂風冒雪往前飛奔。

惡劣的生活條件,過重的體力勞動,讓這些黃包車夫們的心肺,遭受到難以想象的損害,許多黃包車夫,在拉了幾年洋車之後,就過勞而死,很多人活不過40歲。

正如老舍筆下寫道的「這些人,生命最鮮壯的時期已經賣掉,現在再把窩窩頭變成的血汗滴在馬路上。」

1946年,國民政府有意取締黃包車行業,以人力三輪車代替,發布條令。從此黃包車漸漸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人力三輪車)

參考資料

黃包車的漫漫人生「路」.人民交通網,2020-08-10

舊京記憶中的「洋車」:也有「份兒錢」.北京晚報,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