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南海盜撈者,讓中國海洋考古從此站立起來!

2024年2月22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話說在1986年的4月,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賣行中,一場為期5天的拍賣會剛剛拉開帷幕,本次拍賣的是一批18世紀中國製造的青花瓷器,來自於一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底沉船「海爾德馬爾森號」。


在拍賣會開始前,拍賣的委託人、也是沉船的發現人和打撈人邁克·哈徹船長激動地說:


女士們先生們,為了這次拍賣會,我專門拿出了15萬件精美的中國瓷器。可能有人會好奇,這是你在「海爾德馬爾森號」發現的全部瓷器嗎?當然不是!我們在沉船里一共發現了203箱瓷器,數量超過20萬件。也許還有先生會問,那其他的那些呢?你為什麼不一起拿出來拍賣?因為它們不在了!破碎了!消失了!哈哈哈哈!!!是我,把其他那些瓷器粉碎了!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瘋了,為什麼要破壞自己的財產呢?事實上,那些瓷器在我眼裡不夠精緻,不夠完美!我賣就只賣最精美的!所以,今天呈現在各位面前的,都是製造於18世紀的最精美的中國青花瓷,請大家不要吝惜自己的錢包,盡管舉牌吧,我保證,這些拍品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謝謝!


可能有人會好奇,小劇場里出現的這位該不是個瘋子吧?還真不是。這個叫邁克·哈徹的人,是個職業尋寶人,或者叫寶藏獵人。


這個職業聽上去是不是挺拉風的?反正在邁克·哈徹自己的眼裡,他應該是挺拉風的。


哈徹和他打撈的中國瓷器


可是如果您去問問國際考古學界的專家們,他們保證是異口同聲地告訴您,邁克·哈徹以及跟他類似的一幫寶藏獵人,完全是國際海洋考古學的災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這個邁克·哈徹究竟又做過些什麼事呢?



窮小子追逐夢想變成「水底海盜」


說起來,這邁克·哈徹其實也是個苦出身。1940年,他出生在英國,具體地點不詳。


為什麼會不詳呢?因為他自己的記憶是從孤兒院裡開始的。再聯想到那是1940年代,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呢,那會兒的英國正被納粹德國轟炸得喘不過氣來,八成這孤兒院裡也不會留下什麼詳細記錄了。


幼年的哈徹,就在這麼一個環境裡慢慢長大。到了他14歲那年,因為英國的孤兒院經營困難,哈徹和同院的一批孩子們,還被送去了澳大利亞生活。


可想而知,這樣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肯定跟幸福兩個字是沾不上邊了。


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哈徹迷上了各種描寫尋寶故事的書籍,他從書籍中尋找慰藉,這也讓他對這種從天而降的財富產生了瘋狂的渴望——沒辦法,窮怕了。


多年以後,哈徹曾經這樣回憶當年的生活,他說:


「我在孤兒院中長大,如飢似渴地閱讀尋寶的書,希望有一天能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找到寶藏,讓自己和孤兒院裡的其他夥伴過上好日子。現在想來,這是我後來尋寶的心理指南,影響了我的一生。」


抱着這樣的人生目標,成年後的哈徹離開了孤兒院,開始踏上他的尋寶之旅。


1970年,他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申請成立了一家商業打撈公司,專門打撈二戰中沉沒的商船和軍艦。



可能有人會好奇,這種打撈行為真的是合法的嗎?


其實國際上對於沉船打撈的立法,長期以來是個空白。如果沉船是位於一個國家的領海里,那尚且還能受所在國的法律制約,可如果是在公海里,那基本上就屬於沒人管了。


聯合國針對沉船打撈的法律,要直到1994年的《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生效之後才漸漸被各國接受。所以,哈徹當年乾的,完全是鑽了法律上的空子。


雖然如此,他這買賣一開始也沒掙到什麼錢,因為他打撈二戰的沉船,主要是為了回收船上的橡膠、錫和其他金屬,說白了他就是個海洋收廢品的,這買賣的利潤可真不算高。


實際上,他早年的經歷中,幹得最賺錢的一次,也不過就是在1981年,參與了一艘荷蘭潛艇K XVII號的殘骸調查,因為這次是荷蘭政府買單,報銷了哈徹的相關開支,讓他賺了個小錢而已。


然而,就在同一時期,哈徹的人生迎來了一個轉折點,發生了什麼呢?


1981年初,哈徹聽到了一條新聞,說的是一個菲律賓漁民,在中國南海附近捕魚的時候,意外從海底撈上來一批瓷器,當地人懷疑,這海里可能有一艘古代沉船。


敏銳的哈徹立刻意識到,有沉船?這是我的買賣啊!他立刻招攬人馬趕赴了菲律賓。


憑借着多年的從業經驗,他很快就找到了這艘沉沒於15世紀的中國古商船,他從中打撈出來了兩萬多件中國古瓷器。



抱着嘗試的心態,哈徹把這些瓷器進行了拍賣,沒想到,輕輕松松就從這一單買賣里掙到了上百萬美元。窮小子哈徹,這回可是發了大財了!


有依據的撈古沉船,一撈一個准


嘗到了中國瓷器甜頭的哈徹,馬上轉變了自己的業務方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代沉船的打撈上。


可是面對着茫茫大海,哈徹又該去哪裡尋找這樣的古代沉船呢?


要說這哈徹腦子還是靈活,他很快就意識到,這世界上有個地方,能找到大量的古代沉船,哪兒呢?圖書館。


這可不是我瞎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里,保存了大量的舊航海圖、航海日誌和相關資料,哈徹覺得,只要把這些資料認真梳理仔細拼湊,就一定能找到古代沉船的記錄。


他專門花錢聘請了許多考古專業的高材生,外加一批海難事故的研究人員,把這些人統統轟進圖書館里,讓他們進行專門的研究。


您別說,還真讓哈徹猜對了,經過這些專業人員的研究,在哈徹之前一直瞄準的南中國海海域裡,還真找到了不少沉船!


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這地方的沉船特別多呢?


在這我們得插上一句,您要知道,從古至今,南中國海一帶一直是海上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古時候有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大航海時代,那些海上強國們的商船,也是往來於這片海域,運送各種瓷器、茶葉和香料。


這運貨的船一多,自然沉得就越多。那年頭的航海技術又不怎麼可靠,遇到點天災人禍很可能就連船帶貨全沉底了。



對這些失事船隻的船員或者東家來說,這是不幸的悲劇,可是對哈徹這樣的寶藏獵人而言,遼闊的南中國海底,那簡直就鋪着一層厚厚的美元啊!


靠着專業人員的定位,哈徹很快鎖定了一個目標,一艘名為「海爾德馬爾森」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那麼這條船,又有着什麼來歷呢?


大約在16 、17世紀,大名鼎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南中國海地區的貿易,他們靠着從中國進口瓷器賣到歐洲,着實是發了大財。


大約在1752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的冬天,這艘「海爾德馬爾森號」帶着滿滿一船的瓷器和黃金,從中國的南京出發,目的地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不幸的是,這條船出發才16天,就在中國的南海撞上了礁石,沉了。這樣一艘裝滿了寶貨的沉船,自然吸引了哈徹的注意。


靠着專業人員的幫助,他很快就鎖定了船隻失事的大致海域,更讓他興奮的是,靠着豐富的打撈經驗,他一眼就看出海底的一座凸起的小山,那就是「海爾德馬爾森號」的殘骸!



哈徹帶人從這堆殘骸里,一共打撈出了203箱瓷器、147塊金錠,外加火炮、火槍等其他文物。


出水文物的數量,創造了有史以來南中國海地區發現文物數量之最。


然而不幸的是,這次打撈也成為了中國人心上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這是為什麼呢?


就如同咱們開篇小劇場里提到的那樣,哈徹最終只保留了23.9萬件瓷器和125塊金錠,其他的瓷器他統統打碎了,金錠也直接給融化了!這麼做的目的,用一個詞就可以解釋——囤積居奇。


在哈徹眼裡,這些出水的文物只是能換錢的商品,所以越稀罕越值錢。


可他忘了,這些都是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文物,記述了中國當年對外貿易的歷史,怎麼能就這樣隨意毀壞呢?!


更讓中國人憤怒的是,之後哈徹又拿出了其中的15萬件瓷器,委託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拍賣行進行拍賣,拍賣行給這次拍賣專門起了個名字,管這批拍品叫 「南京船貨」。


拍賣會預展現場,哈徹(左)和「南京號」上的瓷器


消息傳回了國內,國家文物局立刻出面,要求制止這場可恥的拍賣,可是人們翻遍了海洋公約和海洋法,居然找不出一條可行的法律依據來。


剛才咱們也提到了,聯合國國際海洋公約要到1994年才生效呢,當時可是1986年。哈徹的行為,就是成功鑽了法律的漏洞。


無奈之下,國家文物局派出了兩位專家,帶着砸鍋賣鐵湊出來3萬美元趕赴阿姆斯特丹,想要花錢買下這些文物。


然而,這筆錢連起拍價都不夠,兩位專家只能眼睜睜看着這些珍貴的文物,一個接一個地落入西方收藏家的口袋裡。



至於那個委託這次拍賣的哈徹呢?通過這次拍賣,一共賺到了2千萬美元!


打撈中國文物,高價拍賣


哈徹的這種行為,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爭論,不光是中國人,就是國際考古學界對於他這種打撈文物拍賣的行為,也是議論紛紛。



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在一個國家國境或領海內發現的文物,應該歸所在國所有。這就意味着,如果「海爾德馬爾森號」出水的地點是在中國的領海內,那哈徹就根本沒權利進行拍賣。


問題在於,哈徹非常狡猾,他始終拒絕回答他打撈「海爾德馬爾森號」的地點。由於缺乏證據,國際考古學界也確實是拿他沒辦法。


時間轉眼到了1999年,哈徹聘請的考古人員,在荷蘭人編寫的一本書里,發現了一條沉船線索,說的是1822年的1月14日,一艘名叫泰興號的荷蘭商船,從中國的廈門港出發,船上載着2000多名乘客和船員,外加100多萬件福建德化出產的瓷器。當船隻行駛到中沙群島時,不幸觸礁沉沒,乘客中的198人被路過的美國船隻印第安納號救起,至於其他人,和那100萬件瓷器一起,全都葬身海底了。


這本是一次死傷一千多人的嚴重海難,可是在哈徹眼裡,死人不算什麼,水底下那100萬件德化瓷器才是關鍵。


通過對印第安納號航海日誌的研究,哈徹鎖定了「泰興號」的大概位置,他帶上自己的團隊,再次悄悄潛入了中國的南海。


哈徹在「泰興號」打撈現場


這一次打撈確實不比上一回,哈徹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基本鎖定了「泰興號」的位置。船隻的殘骸分散在400多平米寬的海底,不過那100萬件瓷器大部分保存完好。


為了避免爭議,狡猾的哈徹用船從海底拖拽着這些文物,一直拖到公海才最終把它們撈出水面。


跟上次一樣的是,他對水底的文物再次進行了毀滅性的提價,他只保存了其中的36.5萬件。這批貨物由德國的一家拍賣行進行了拍賣,為哈徹換回了3千萬美元的收益!


「泰興號」出水的青花瓷器


好在,和「南京船貨」那次拍賣相比,這時候的中國已經逐漸富裕起來了,國家文物局參與了這次拍賣,買下了其中的72件拍品,總算是沒讓這批文物完全流失。


中國海上文物的保衛戰


哈徹在中國南海的瘋狂行為,點燃了中國考古隊的決心和鬥志。為了阻止類似的行為,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又做了些什麼呢?


哈徹這種私自打撈和毀壞海底文物的行為,起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在此之後,許多西方的尋寶獵人就跟鯊魚聞到血腥味似的,蜂擁而至中國南海。


如果放任他們的行為,那對於中國的考古事業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中國考古隊的決心和鬥志,騰的一下就燃了起來!


就在南京船貨拍賣後的一年,中國宣布成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


從那個時候起,中國政府一方面加緊海洋立法,限制私人對中國海域內古代文物的考察發掘,另一方面也在大力發展水下考古事業。


經過了20年的努力,中國人的水下考古技術終於有了成果:2007年12月,在廣東陽江海域,中國國家水下考古隊依靠自己的技術,獨立打撈出了一艘南宋沉船,沉船名為「南海一號」。



如今這艘沉船已經被安放在陽江海陵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里。


據我們節目的編輯說,他曾經有幸參觀過兩次這個博物館,第一次去的時候,這南海一號沉船還完全泡在水裡;等時隔幾年後的第二次去時,考古工作者已經把船隻的上層部分清理了出來,遊客不僅能夠看到船隻的樣貌,還能看到船艙中堆疊着一層層的瓷器,那景象真是非常震撼。這也證明了咱們國家的水下考古技術,如今絕對是世界一流了。



這樣的成果,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被哈徹這樣的尋寶獵人逼出來的。


在節目的最後,我們還是得來跟您交代一下邁克·哈徹之後的結局。


隨着聯合國國際海洋公約的發布,加上各國加強了海洋考古的立法和執法力度,哈徹這樣的尋寶獵人,變得越來越沒有市場了。


和許多冒險家一樣,一旦變得無利可圖了,他們就總會動點歪腦筋。


2006年的時候,哈徹與人合夥成立了一個「哈徹信託投資基金會」。因為他之前靠海底尋寶取得了豐厚的回報,所以就對外界聲稱,自己又發現了一處新的海底寶藏,靠這個噱頭來吸引國際投資者。


要說這招還是真靈,哈徹居然從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投資人那裡,圈到了4千萬美元!


然而很快,人們就發現,哈徹似乎根本沒有找到新寶藏,他這純屬是詐騙。


到了2007年,一些投資者聯合起來把哈徹告上了法庭,這就是哈徹最近一次出現在新聞里了,至於這案子的結果,以及他最後是否被判罪,暫時都沒有定論,想來他怕是已經被大眾媒體所遺忘了。


對於哈徹這樣的人,世人的評價一般分為兩極,誇他的人覺得他是個勇敢的冒險家,能夠在海底尋覓到遺失的財富;不過罵他的人還是居多,他對海底沉船的私自打撈,以及對出水文物的惡意破壞,完全剝離了文物與考古研究之間的關系,對於考古學的發展絕對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盜寶者邁克·哈徹和他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


就我們中國人而言,對哈徹的感受,恐怕也會分成兩種,一方面我們會怨恨他毀壞了我們寶貴的文物;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也確實得感謝他,我國如今領先世界的水下考古技術,確實是在哈徹的刺激下誕生的,哪怕這種刺激,並不是哈徹本人所希望出現的。





編輯:謝佳漫

素材來源:網絡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請與本公號後台聯系。



註:本文及其音頻版權歸屬北京廣播電視台,未經授權不得挪作他用

來源:1039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