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堯西 | 西漢勝跡文君井

2024年2月22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原創魏堯西

位於四川邛崍里仁街(今文君街)的文君井,據文獻記載,是2100百年前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跡。

在清乾隆年間吳省欽的《文君井》詩稱它是「不土並不磚」的古井。民國《邛崍縣志·古跡考》說:「文君井甃砌異常,口徑不過二尺,井腹漸寬,如膽瓶然。至井底,徑幾及丈,真古井也。」

文君井為西漢遺井,相傳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當壚滌器時的釀酒取水處,後人為紀念他們的驚世駭俗而命名。


文君井為矮罐形的土窖井,與出土的秦漢時期民用土窖井相似。據考古工作者說,中國古代只有土窖井,東漢以後,才出現以磚砌井。當時的井都是長方形或橢圓形,如《灃西發掘報告》說,張家坡居住遺址中發現西周早期和晚期水井共八處,其形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其長度和寬度大約二與一之比。實測文君井為不規則的橢圓形,深3.9米,最大直徑為3.8米,比例為一比一,與灃西出土的古井相同。

先秦的井是用陶片砌成。《莊子·秋水篇》說:「埳(同坎)井之蛙,跳梁乎井幹之上,人休乎缺甃之崖。」「缺甃」即修井用的破陶片。今實查文君井壁為黑粘土,並雜有陶片,與《莊子》上說的「缺甃」吻合。

1967年2月的文君井,可見立在右側的木架、支撐的槓杆和提水竹竿,說明此井仍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來源。

漢唐以來,文君井已成為名勝古跡。中唐詩人釋無可(賈島從弟)《送李少府之臨邛》詩:「舊井王孫宅,過尋獨有期。」將卓王孫宅與文君井相提並論。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卓王孫宅在州南五里。」據此,卓家的兩處遺址,在唐時並著於世。又李商隱《贈蜀客》中有「君到臨邛問酒壚」之句,五代僧齊已有「文君酒肆逢初雪」等詩句,反映了唐五代詩人對文君井的贊美。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詩人陸游游邛州時,有《文君井詩》:「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幾度上琴台。青鞋自笑無羈束,又向文君井畔來。」

明代文君井園林所屬范圍甚廣。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十三引《本志》(指明代《邛州志》):「白鶴驛有文君井,作酒味美。」又《蜀中廣記》卷七十六《酒譜》引《采蘭雜志》雲:「文君井在邛州白鶴驛,世傳文君常取此水以釀酒。」明代的白鶴驛有文君井,可以想見當時園林之寬廣。

慕名到文君井參觀的外國學者、友人、遊客絡繹不絕。1988年10月,德國印度智利等國專家參觀文君井。

明清時,又於文君井附近建築琴台(《大清統一志》)。民國《邛崍縣志·古跡考):「司馬琴台,舊志相傳司馬相如撫琴處。南距文君井,延袤數百步,荒廢已久。」同書又雲:「司馬琴台與文君井確是兩處,雖不相遠,亦不相連。」「里仁街舊名文君巷,與台隔巷。」(按,當時琴台位於里仁街之北。)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州守陳嵩良予以維修,由州人張梓主其事。其規模、布局:「文君井之右側為亭,中築琴台,鑿三面為池,種以芙蕖,橫石為橋於其上,以通往來。由井而左,構船廳三楹,繚以曲榭。」(《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落成時,由陳嵩良撰文,州人彭萬選寫書刻石。經過這一維修,文君井成為古典園林。清靜幽雅,翠竹成林,是人們消夏憩息的好地方。縣人寧緗《文君井賞夏》詩中說:「買得文君酒,來尋司馬琴。碧煙曳篁徑,金井坐桐陰。曲沼蓮花淺,夕陽芳草深。此間堪賞處,還是竹成林。」又《夏日文君看竹》詩雲:「側身走曲徑,筱篁夾中途。綠陰深幾許,隱約見門閭。籬落小軒敞,井畔一青梧。」

花木掩映中的琴台亭,隔着半畝荷塘,與文君井南北呼應,相映生輝。

民國二年(1913年),邛崍縣知事戴賡唐於文君井南十餘步修築妝樓(後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夏,縣人又將文君井維修擴建,於琴台南面築假山,山上建茅亭。並買得西面孫姓之空地,連同附近娘娘廟全部劃入,增修球場,培育草坪,使文君井規模更大。

1957年,在文君井南建六角亭,井北造照壁一座,上刻「文君井」三個大字。照壁後面刻郭沫若《文君井題詞》。

1969年4月,邛崍縣革委三宣組在琴台亭留影。

文君井園林在擴建前,只3500平方米,現已擴展為6300平方米。琴台四方增飾以翹角,並油漆欄檻。琴台右側增構曲欄迴廊,壁間刊刻古今名人歌頌文君的詩詞。文君井左為「當壚亭」「水香榭」。井市間以短垣,廣植「邛竹」及珍奇的「紫竹」。又於池東增建古雅的文君樓。與琴台相望。於是,恢復了「筱篁夾道,曲徑通幽」的清雅境界。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琴台夜月是古臨邛八景之一。

來源:臨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