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但有姓名,還給自己取「字」和「號」,字和號有什麼作用?

2024年2月22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叨叨小科

在古時每個人出生之後都會先有一個名,通常都是家中的族長或者父母給起的,待到成年之時會再取一個,因此在古時人們所說的名字其實分別代表着兩個意思,如若叫錯了輕者會被人嘲諷不懂禮數,重則會被治為大不敬。

古時時常在文人墨客當中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有些人的字號會比他的本名更加出名,就好比最初的李白,李白最先被人知曉的是他的字也就是「太白」,而後號為「青蓮居士」。

唐朝李白這個本名還沒有「太白」出名,那麼古人取名為何如此繁瑣呢,字號又有何區別呢?

古人名、字、號的含義

古人最重禮法和尊卑,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名字只有君王和長輩面前才能夠提及並且使用,私下裡與常人交往當中都只能使用自己的字,並且在古時如若直呼他人的本名則會被人看做是一種不禮貌且不尊重人的體現。

本名與字的含義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最初誕下的嬰兒父母給予名字是認可孩童在家族中的身份,一般都是按照輩分或者流行的趨勢來取名的,而當孩童及笄之後就會取字,而字也包含着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和目前孩子的整體狀態。

一般男子都是在20歲舉行加冠禮之後方可取字,女子則是在15歲舉行及笄禮時,因此字不僅代表着父母的期望也代表着孩童長大成人,古人取字一般也會與名字相輔相成,一般情況下名與字都是有關聯的,連在一起會有別樣的深意。

另外,在古時無論哪個朝代,對於尊卑法度都是看得十分重要的,對於名字稱謂更是如此,他們甚至會將旁人對自己稱謂的叫法與尊重與否聯系在一起,如果是長輩稱呼名字是沒有問題的,然而若是平輩則會被看做十分不尊重人,小輩更是會被家中親族恥笑和責打。

對於古代名稱場合和輩分的變化,在《星漢燦爛》這部古裝劇中就有所體現,趙露思所飾演的程少商,在君王面前不可直言自己的小名嫋嫋,而是要直言臣女程少商,因此可以看出,古時稱呼一個人的名字也是有諸多講究,而不是隨意叫一個名稱。

而在古時也有不少我們熟知的文人墨客字號里包含了父母對他們未來的期許和對孩子目前狀態的展現,其中杜甫的名字,就是由外祖父取得。

「甫」字在古時就寓意着男子俊美、秀氣的意思,當杜甫成年後字則取為子美,不僅對應了本命也包含了祖父對他的期望。

白居易,居易二字就是他的祖父希望他一生能夠安居樂業,不受顛沛流離之苦,當他加冠後又取字為「樂天」,寓意也是希望他能夠走陽光正道,樂觀生活無憂無慮,所以白居易無論是他的本命還是後取得表字都是包含着家人對他一生順遂的期許。

中國的字輩文化

許多人都覺得古時人們的名字都非常好聽又有深意,就好比「李商隱」取意商山隱者,品德崇高;還有「喬婉娩」,性情溫婉,綿延似水。古人取名字到底都是依靠着什麼呢,又有着怎樣的取名文化呢?

古人取名大多都是從詩經禮記等飽含文墨的書籍中取得,也有如同杜甫家中那般將對孩子的期許用一個字來表達,鑲嵌在名字當中,而對於古人取名的字輩文化部分朝代也是十分有講究的。

在古時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父母取名都需要經過家中族長商議而不是隨意取名,如若是根據輩分取得,那麼也一定是要低於長輩,並且由於古時大部分朝代都是男尊女卑的,因此孩子的名字也不被允許加上母親的姓氏。

如果加上婆家則是會被外人恥笑,認為媳婦在家中地位高於公婆,會被視為沒有尊卑,孩子以後婚配也會有困難,並且在古時取名都十分講究有規律可言,也是尊崇了有規矩成方圓的習慣。

就好比如若同輩子孫當中統一使用中間一個字取名,為了保證一定的規律性,通常名字都會是三個字,且最後一個字的偏旁也會要求成一樣的,這在杜甫家中就出現過,他的大伯二伯以及父親就分別是蘇洵蘇渙、蘇澹,偏旁都是三點水,他與平輩則是用的車字旁。

每個朝代不同取名的方式也不同,在南宋後期就開始使用五行取名,而尊崇的規律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金木水火土所蘊含的含義都是不同的,除此外在古時人們也較為在意生辰八字,出生後會根據出生的時辰去推算命格中缺少的東西,在採用取名的形式填補空缺。

就好比如若家中大姓為陳,而孩子出生時被定義為五行當中缺金,那麼一般都是會用金來取名或者取帶着金字旁的字,例如古時有名的將軍程咬金李靖等等。

到了明朝時期,取名的字輩文化就有了明顯的不同,朱元璋開始規定後代名字皆取名兩個字,加上原本的姓氏就是三字名,並且為了避免和其他朝代那樣兒子孫子都用一個祖輩字號,他發明了單獨的輩分規律。

他的孩子們取名就是按照他所要求的「允文遵祖訓」等方式,朱允炆就是按照這個取名形式,而他的叔叔篡位之後,也同樣是採用這種形式,只是將朱元璋定下的輩分規律變成了「高瞻祁見」,因此歷史上就出現了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等耳熟能詳的名字。

朱元璋發明的這個取名方法,後續也一直在各朝代中延續着,不僅能夠規避與父輩重名的風險,也能夠很好的展現出自己是哪一個輩分的孩子,只要提到自己的名字就能夠很好的在親族中找到自己的輩分定位。

古代取名的禁忌避諱

在古時取名雖說簡單,但是也有不少獨有的禁忌,古人認為緬懷先祖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絕對不被允許與先祖取名寓意相同或者沖撞先祖的名諱。

在古時,如若父母私自取名沖撞了先祖的字號,是會被族中長老要求罰跪祠堂,並且孩子也要重新更名。

被外人知道也會淪為笑柄,除此外就還有前文中提到的不可帶有母親的姓名,因為在古時也出現過冠夫姓這樣的時代,女子嫁人之後不可直稱自己的姓名,而是要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夫君的姓名,已體現以夫為尊的女子品德。

因此孩童無論是本名或是小名取字皆不可與母親的姓氏有所關聯,而除了家族中本身的名字不可以忽視外,各朝代君王皇後的名諱也是不可沖撞的,必須要避諱。

如若取名後經歷君王或皇後更替,名字相似或相同就要馬上上報官府進行更改,否則就會遭到滅門之災。

在古時名字是父母給予的,通常不可隨意更改,但是這一點在下層的百姓當中則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通常妓館、教坊司的姑娘取名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即便喜歡自己的名字,也要遵守規矩由掌權者重新取名。

如若是府中的下人取名與主家的老爺夫人或者少爺小姐有沖撞,那也是必須要更改的,就好比如若當家主母叫「月蘭」,那你的名字當中就不可是月字開頭的,如若你叫「月心」那就必須將其中的月字改成其他的,否則就只能被逐出府去。

倘若是賣身入府的下人那就只有被重新發賣的命運,所以一般下人都是聽從主家的,當家主母說如何更改變點頭答應。

另外古人取名時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禁忌,因為在古代文字的發明並不是多發達,所以通常都會是一個字代表着一件事物或者物品,而取名時就要避諱那些代表性不好的字,例如「琀」,古文中是代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珠,取名時這個字是千萬不能用的。

除了「琀」字以外,還有「梓」,聽着好聽,但是古時卻是用來做棺材的板子,寓意不好古人也是不會用的。

「柯」字代表着古時服役之人砍樹時用的斧頭餅,去這個字會讓人覺得是一輩子受他人牽制,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對於這樣的取名形式也有一些典範,在《神探狄仁傑》中武則天就曾給那些意圖匡扶江山的李姓子孫取過「虺」、「蝮」都是代表着不懂感恩,恩將仇報的毒蛇,且「虺」字也與後悔的「悔」同音,皇帝如此取名也有希望他們懺悔的意思。

拋開這些以外,古人取名的禁忌就比較廣泛了,他們不以山川、不以國號,不以官職,不以隱疾等來取名,因為古時人們的名、字、號都是代表着美好、堅韌、美麗、溫婉等良好品格的寓意。

古人會將對於生活的期望,對家族的興旺都寄託在子孫後代的名字當中,所以在古時他們的名字就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了,代表着非常深沉的含義,所以這也是為何我們會認為古人的名字很好聽,因為人人都嚮往美好,有美好寓意的名字自然是與眾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