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活人」燒制?陝西一尊兵馬俑開裂,真相水落石出

2024年2月22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如今正靜靜矗立在西安——這塊古老而神秘的三秦大地上。

讓人驚嘆的是,這些威風凜凜的秦國士兵們雖歷經千年風霜,但當它們再次重現世間,其栩栩如生的造型,目光灼灼的神情宛若再生,乃至不得不讓人產生錯覺,這些「士兵」是不是用活人燒制而成的。

曾幾何時,這種說法被當作主流認知甚囂塵上,畢竟千百年來,秦始皇嬴政已經被當作徹頭徹尾的暴君!他採取活人燒制兵馬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隨着一尊兵俑的開裂,一個顛覆常人認知的事實便赫然出現在眼前……

勸君少罵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嬴政消滅掉六國中最後一個國家——齊國,正式統一中國。為了加強皇權,鞏固統治,他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即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又設若干個縣,郡守與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割天下的固有狀態。

嬴政希望自己所建立的朝代千秋萬世,所以自稱「始皇帝」。雖然,霸道的嬴政改變了地方長官的世襲制度,但對於皇權,卻依舊如故。

嬴政希望自己所建立的王朝能夠讓後世子孫綿綿不斷地延續下去,一世、二世……直至千秋萬世,但另一方面,他又在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夠青春永駐,永不死亡。

為此,他對求仙訪道樂此不疲,招募了大量的術士,為其煉制丹藥,更有甚者,嬴政在泰山封禪之時,聞聽術士徐福說,海外有仙山,可到彼地求得丹藥,助其長生。

於是,嬴政便特意趕制大船,並安排了五百名童男童女,命徐福為統帥,到蓬萊仙山求取丹藥,不曾想,徐福帶着這五百童男童女,竟一去不回,傳說他們駕船到了如今的日本島,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世代繁衍,便有了如今的日本。

嬴政見徐福久去不回,便知道自己受騙,於是怒不可遏,下令焚毀所有相術之書,活埋全部術士,這便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被大多數人誤會了千年之久,被引作秦始皇嬴政生性殘暴的證據之一,但其實通過以上的描述便可知曉,嬴政所實施的「焚書坑儒」事件實際上是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打非」事件,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儒」主要指江湖術士,與儒家知識分子關系不大。

所以,教員才會在詩中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

不是暴君,而是雄主

嬴政在坑殺完所有騙人的術士之後,大概也已經明白了所謂的「長生不老」已成奢求,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於是,他便馬不停蹄地為自己修建陵墓。

古代人認為,人死後,會在地下的另一個世界裡生存下來,其狀態與生前沒有多大差別,因此,始皇帝便命人將自己的「萬年福地」按照宮殿來打造。

事實上,自秦始皇登基那天起,陵墓的修建工作就已然啟動,在兩千多年前,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無異於要傾全國之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才能讓藍圖變為現實!

如果不是統一了全國,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如今的秦始皇陵,尚未挖掘,各種傳說將它點綴地異常神秘。據傳,陵內已被注入大量水銀,象徵日月星辰,此外,還設下了各道機關,為的就是防止盜墓賊光顧,破壞始皇帝的萬年安寢之地。

而距離秦始皇僅僅數公里的兵馬俑,則是作為皇陵的附屬品特意燒制的。1974年,當兵馬俑被發現的那一刻,人們望着那栩栩如生,猶如真人的兵俑,不禁心生感嘆,依據秦朝那時的工藝水平,怎麼能燒制出如此高級的陶製品,這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唯一的解釋便是:這些陶俑全部都是真人燒制的!即讓活人披上鎧甲,全身抹上陶泥後,再放進烈火中進行高溫燒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嬴政之暴戾恣睢將不在紂王之下,這無疑是比炮烙還要痛苦百倍的一種刑罰!

事實上,這種推測也並非空穴來風,自西周時代起,陪葬制度便蔚然成風,人殉乃是奴隸制社會的一個真實存在的風俗。

那麼,作為一統江山,萬民臣服的最大奴隸主,嬴政將活人製作成陶俑而進行殉葬也就不足為奇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兵馬俑被發現不久後的某一天,一處臉部開裂的陶俑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陶俑內竟是空心的!這一事實便徹底顛覆了人們先前的固有認知,這規模龐大、數量眾多,且造型精美、矗立千年的兵馬俑的的確確是來自兩千多年前,制陶工人的雙雙巧手,沒有絲毫人殉的痕跡!

這一發現,也有力地證明秦始皇嬴政非但不是暴君,而且還是創造了許多個「第一」的一代雄主,能夠在生產力極其落後,資源極其匱乏的年代組織這樣龐大的系統工程,試問,中國歷代帝王之中,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

勤勞智慧的陶俑製作者

戰國中期以來,陶工們便有了在陶俑上鐫刻上自己名字的習慣。這也是秦朝管理匠人的一種手段,如果哪個陶俑出現質量問題,便能立馬找到相應的責任人,這種將「責任制」落實到位的有效手段,的確彰顯了古代人的高級智慧。

而兵馬俑的製作匠人大多是來自秦朝社會中下階層的普羅大眾,在如今發現的陶俑身上,他們的名字還清晰可見。

陶工的鐫名一般是二至十一個字,內容涉及到官署(工作單位)、籍貫、姓名等信息,其鐫名位置多在陶俑衣服下擺的隱蔽處,還有一些則在衣角或者腿上,目前共發現的陶文有八十七件,字體都為小篆,且字跡工整,多為陽文,但自的排序卻很雜亂、隨意,間距大小不一,顯是工匠輕浮草率的隨意之作。

根據鐫名提供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當年這些宮廷陶工多來自咸陽櫟陽、臨晉、安邑。其中,首都咸陽當地的陶工人數是最多的,這又有力地說明了當時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咸陽,涌現出了一大批燒制兵馬俑的傑出匠人!

至於陶俑的燒制工藝,也很簡單。匠人們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我們今天看到的兵馬俑經過風化,顏色已經脫落,而兩千多年前的匠人們,則為這些成型的陶俑進行了細致的着色工作,因此,可以想象,剛剛被製作完成的那些陶俑們必定光彩照人,熠熠生輝!

結語

兵馬俑不僅凝結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更是一個統一王朝的偉大的時代寫照,都說秦始皇殘暴不仁,但如果仔細思索,便會發現,在秦始皇時代,長城阿房宮、陵墓、馳道……等等一系列大型工程的陸續開工,讓多少勞動力得到有力的釋放,多少老百姓因此而解決溫飽問題。

可見,在始皇帝時代,擁有的不僅僅是孟姜女的眼淚,更有來自千家萬戶享受勞動的喜悅,獲取報酬的滿足以及解決溫飽後的幸福!

參考資料:

史記

《西安日報:兵馬俑是怎樣製作的?專家破解諸多謎題》